任洪嬌
摘 要:“科教興國”背景下,我國校地企合作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影響日漸顯著。從科研人員下海創業個別推動技術轉移,到各高校合作創辦企業集團推動技術轉移,再到各高校成立創智園區,與當地政府進行校地協同創新、與當地企業進行校企協同創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不斷升級,成效顯著,為國家和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通道,讓科技成果與市場對接,讓科技人員與收益對接,促進形成知識創造價值、價值創造者得到合理回報的良性循環。本文以郫都區“環高校知識經濟圈”為研究對象,郫都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現狀為切入點,以橫向比較的方法分析得出郫都區校地企合作科技成果轉化的癥結所在,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校地企,科技成果轉化,橫向比較
一、研究背景
2019年以來,為引導高校院所科研人員以成果轉化為導向開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支持高校院所建立技術轉移機構,探索設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崗,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渠道進一步拓寬,四川省共建10個“環高校知識經濟圈”。郫都區作為擁有2所部屬高校,多所省屬高校聚集的“環高校知識經濟圈”之一,緊挨科技企業聚集密集的高新西區,產業分布覆蓋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和能源化工等四川省構建“5+1”現代產業體系。
本文以郫都區“環高校知識經濟圈”為代表,以郫都區高校、相關政策背景、“5+1”現代產業相關企業為研究對象,研究校地企合作背景下郫都區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二、相關政策
(一)國家層面。2020年10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決定》,修改后的專利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簡稱《新專利法》),是專利法歷經的第四次修改,也是我國專利制度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對科技成果轉化有新的指導方向。
(二)四川省層面:根據川教〔2021〕42號文,“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轉移,深化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全面建立“先確權、后轉化”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模式,賦子高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自主權”。科學研究活動一般都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轉化一般都集中在市場、企業,而地方為成果轉化提供政策支持,校地企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就是要結合這三部分,讓它們彼此合作,“互利互惠”。由此可見,校地企科技成果轉化是將科技與教育結合的有效載體,是推動“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途徑。
(三)郫都區政策背景:校地企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是我國推動“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途徑,是實現我國企業跨越式發展、實現科研經費多渠道來源、實現科技人才的培養與合理流動、實現高校、科研院所的體制改革、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的催化劑,對我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為了打破了過去校社各自為政的發展局面,在吸引高科技人才和高新技術服務項目集聚的同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郫都區建立了“環高校知識經濟圈”。
三、郫都區“環高校知識經濟圈”發展現狀
(一)整體情況
郫都區擁有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華大學、成都工業學院等多所高校。科教資源富集。一是通過資源整合,結合郫都區校地合作基礎,圍繞產業功能區建設,找準合作發展重點,梳理匯總校院企地融合發展載體資源,結合郫筒街道電子信息、紅光街道工業設計、團結街道影視硅谷等特色街區建設,與高校協同推進產業功能區生活配套優化、資源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構建打通“政產學研用”多環節協同創新。二是通過制度設計。研究制定院校企地融合發展工作推進機制,通過召開領導小組例會、高校聯席會,建立校地對接機制及固定聯絡員定期聯系機制,及時溝通了解各方面工作進展,定期研究推動重點工作落實。三是抓平臺搭建。積極搭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平臺,充分釋放高校院所人才、學科和創新優勢資源,推進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推動高校院所向地方和產業功能區開放實驗室、研究中心等創新服務資源,撮合技術需求方和成果擁有方達成合作。開展有利于高端人才聚集和主導產業發展的論壇、展會、峰會,跟蹤梳理企業問題訴求,定期舉辦科技成果校企對接活動,對轉化落地項目提供支持。
(二)相關高校合作情況舉例
2022年3月17日,成都市郫都區人民政府、電子科技大學合作項目簽約儀式在郫都區舉行,雙方將在共建校友創新孵化平臺、共辦校友創新創業大賽、共建產業引導基金等方面展開合作。這是郫都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雙創基地”向“科創高地”躍升的務實舉措,也是深化校地合作、加快構建環高校經濟圈的生動實踐。郫都區人民政府與電子科技大學簽訂了推進信息產業發展的校友校地創新發展合作協議,成都高新區教文衛健局與郫都區教育局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郫都區和電子科技大學將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共同促進”的原則,建立合作關系。以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導向,通過校地合作引培校友雙創及產業化項目、校友科研成果轉化、共建產業引導基金等方式,探索校友校企地協同創新模式。
成都市郫都區郫筒街道的成工新邨眾創空間(簡稱“眾創空間”),一經落成,即成為路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據悉,眾創空間集功能化、現代化為一體,機器人開發、無人機/航模、VR等高科技體驗、仿真實訓、計算機培訓、華為智慧學習工廠等各種“硬貨”,為空間注入了創新創業的新元素。眾創空間是成都工業學院與郫筒街道蜀都新邨社區在“校社共建”模式下,探索校地深度合作的成果。該眾創空間依托工業學院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等學科專業優勢,整合校地企社資源,通過校地共建實現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發展,共同打造“環工業學院知識經濟圈”,全力服務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建設。
(三)成都市2020發明專利占比提高
2020年,專利申請量超過2千件的市州有14個,比上年增加1個,比2015年增加9個。其中,成都、綿陽、德陽3市占全省總量的70.9%,比上年下降2.7個百分點,比2015年下降9個百分點。15個市州專利授權量超過1千件,比上年增加2個,比2015年增加8個。其中成都、綿陽和德陽3市占全省總量的72.0%,比上年下降2.4個百分點,比2015年下降6.8個百分點。
成都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占全省專利總量的59.3%和60.5%,比上年下降2.3和1.5個百分點,比2015年下降10.7和8.6個百分點;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在全省的占比分別為71.6%和76.7%,比上年提高0.3和0.4個百分點,比2015年下降2.1和增長8.5個百分點;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占全省總量的71.2%,較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較2015年增長2.5個百分點。
四、加強郫都區“環高校知識經濟圈”的相關建議
(一)持續加強政策支持
2018年,國家出臺新政策,允許轉制院所和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科研人員以“技術股 + 現金股”形式持有股權,以激勵科技成果轉化。雖然郫都區已開展“環高校知識經濟圈”的合作模式,但是要進一步發掘環高校知識經濟圈的成效和作用,還要從本質上激勵研發與創新原動力。因此,要深耕地方,刺激區域經濟發展,還要在深入貫徹落實相關政策上下功夫,從支持高校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構建完善科技金融體系等方面著手,構建相關政策體系,把共建環高校知識經濟圈進一步上升至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和“雙一流”高校共同發展、深度融合的層次。
(二)探索協調合作新模式
此前,郫都區環高校知識經濟圈所共建的協同創新平臺主要還是傳統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專業樓宇等載體為主,并沒有從合作模式上尋求新的路徑。而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如何搭建協調創新數字信息對接平臺,尋求產學研數字創新合作模式,在搭建環高校知識經濟圈中顯得同樣重要。合理借助互聯網思維、大數據等手段,進一步促成創新要素資源和產業創新需求精準對接,可以探索構建“互聯網 + 孵化 + 就地轉化”的模式,引導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轉移轉化。
參考文獻
[1] 許旻 , 李濤 . 高校在國家科技創新體系中的定位與作用 [J]. 中國高校科技 , 2012(7):28-29.
[2] 羅碧峰 , 靳聰聰 , 徐旭 , 等 . 引進高校科技資源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研究——以“藍火計劃”百色分團實施為例 [J]. 中國高校科技 ,2019(1):34-36.
[3] 司林波 , 孟衛東 . 高校經濟圈理論探討 [J]. 教育評論 ,2010(6):10-12.
[4] 陳海鵬 , 劉紅斌 , 張順 . 產學研深度融合 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于 51 所高校及 88 家企事業單位的調查分析 [J]. 中國高校科技 ,2019(3):4-8.
[5]杜健.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難的癥結及對策研究[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3: 70 ~ 76
[6]欒春娟. 美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路徑的實證分析與啟示[J].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33( 3) : 265 ~ 273
[7]劉禎,程子玲,郭俊峰. 以色列科技創新發展情況及對我國的啟示[J]. 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研究,2019,3( 5) : 1 ~ 5
[8]曾展英. 淺談基于“放管服”高校科研經費管控[J]. 財經界( 學術版) ,2020,541( 4) : 77 ~ 79
課題項目:成都工業學院2021年度校級科研項目,2021DF005,“校地企合作背景下科技成果轉化的傳導機制研究——以郫都區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