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史暨原

摘要:學生從真實生活場景入手,經過前期調研、分析,以“為賈魯河開美顏——撿垃圾活動”為主題,學生經歷完整的項目化過程,融合語文、數學、科學、美術、計算機等各學科力量,促使學生在活動中能夠調動所有的知識、能力、品質,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擔當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教師在活動中為學生活動的進行提供多方支持,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并進行相關案例的實踐研究與開發。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跨學科;撿垃圾
一、項目主題的產生背景和確立
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強調通過學科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達到整體的理解,需要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學科知識來解釋問題,創造作品,解決問題。項目的確定首先要來源于學生生活中的真實性問題,好的驅動性問題才能保證項目的順利進行。我們力求在項目中尋求多學科之間的整合與聯結,將分散的學科知識結構化,把不同的學科素養系統化,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高階思維。
本校學生多居住于賈魯河花園路段附近。隨著春季的到來,學生們的戶外活動越來越多,在跟隨家長外出鍛煉的過程中,不少同學發現賈魯河兩岸的垃圾增多,垃圾桶明顯數量太少,另外賈魯河兩岸公廁一直未開放,給大家出行帶來不便。“怎樣美化賈魯河的環境,把賈魯河兩岸打造成更高品質的市民休閑之處”是學生們自己提出想要解決的問題。
本項目整合語文、數學、科學、信息技術、美術的相關概念,和多個學科形成關聯,項目活動始終關注環境——生命活動(身心健康)的相互影響,使用各種技能進行合作式探究性學習。本項目致力于解決賈魯河環境的現實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建立學科聯系,將分散的知識結構化,從而促進學生跨學科素養與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項目學習的構想與設計
(一)項目分析
“為賈魯河開美顏——撿垃圾”項目以信息技術學科和數學學科統整繪圖,科學學科垃圾分類技能習得、運用,語文學科書信等寫作技能提升為基礎。在項目進行過程中,關注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同時更關注學生質疑、交流、探討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頭腦中有問題意識,能夠綜合運用多種能力和方法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二)前期預設
項目化學習需要學生投入到真實的場景中。此項目活動不再由學校組織,而是由學生自主探究。項目前期,學生自主進行走訪調查,根據自身年齡特點和認知情況,自主設計項目內容,老師在過程中給予幫助。通過前期踩點,繪制線路圖,報請學校批準撿垃圾活動,及后期的在小區公告欄張貼倡議海報的設計編寫,以及給市長,區長的留言等系列項目活動,學生真實地經歷、體驗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
(三)項目預期
就知識層面來說,“撿垃圾”這一項目主要涉及科學、數學、信息技術、美術、語文等多學科知識的學習與運用。
從能力層面來說,培養學生利用綜合技能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提升學生的調研分析、探究協作等能力,促進其跨學科素養的形成以及系統化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項目學習的實踐與探索
(一)活動地點尋訪
本項目更側重學生的整體把控能力,為了讓學生有更全面解決問題的能力,此次活動從開始到結束全權交由學生負責,選定幾個活動地點并對幾個活動地點進行實地考察、路線方案的設計與規劃。從迎賓花園到賈魯河到人民公園,學生綜合考慮安全、距離、環境等因素最終敲定了賈魯河沿岸。在賈魯河北岸(花園路——文化路)尋訪中,學生事先踩點實地,然后云查找賈魯河北岸地圖,了解并掌握地圖上的比例尺、方位、圖例和標注等基本知識,繪制出賈魯河北岸地圖,結合地圖再次進行實地考察,劃分不同年級的具體行進路線,以期做到快速、高效、不重復、不遺漏。
(二)制定撿垃圾方案
1.進行小組劃分,在人員分配上采取并考慮男女生分工問題,學生能實際考慮到現實生活中女生干活更細致,男生更有力氣的特點,盡量做到男女同學均衡。
2.活動前的工具準備:垃圾袋、一次性手套(減少細菌感染)、帶繩水杯(減少干活的阻力),隨時準備補充體力。
3.攝影人員分工,活動攝影用于后期宣傳。
(三)“小紅帽”撿垃圾活動
1.了解并掌握垃圾分類的標準;知道垃圾最終的去向(焚燒、降解、回收利用);個人自主撿拾垃圾,在撿垃圾的過程中,學生多次對木條是不是垃圾、已經風干的尿不濕是什么垃圾進行交流、討論;對垃圾袋不夠用的同學,同學內部自動幫助裝運,男同學主動進行大袋垃圾的托運;最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垃圾分類的討論,針對不明白的垃圾歸類問題及時請教老師,最后做出妥善處理。本次活動處處體現了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意識。活動結束后,對于在此過程中撿到礦泉水瓶、廢舊紙板,學生也拿到了附近的廢物回收處售賣,并作為班費處理。
2.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學生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發現了賈魯河沿岸的一些實際問題:
(1)賈魯河岸邊沒有垃圾桶
(2)賈魯河岸邊衛生間不開放
(四)“垃圾不落地”實施舉措
學生希望以自己的力量促進社會發展,通過討論、交流決定給區長或市長寫一封信、或給區、市長留言等方式鏈接政府,關注到賈魯河岸邊沒有垃圾桶和衛生間不開放的現實社會問題,期待有關部門給予一定的答復和解決。項目進行中,學生已經將自己作為社會的實踐者通過具體的分析、建議、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學生學習書信寫作格式,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書信的書寫,并進行全班交流,在老師的幫助下整合出最佳的一篇,在實踐中提升了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為了提高居民的整體環保意識,學生制作賈魯河生態環境創意宣傳海報并張貼在小區公告欄,以期實現從我做起、以家庭為單位帶動整個社區共同踐行賈魯河生態環境保護,讓垃圾不落地的舉措。
縱觀整個項目活動,學生是問題的發現者和解決者,通過此次活動他們也意識到,考慮問題一定要全面,在實際生活中不僅要考慮到環境的優美,同時要方便人們的生活,兩者結合才能產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生活環境。
項目化學習應是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持續探索,調動其知識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賈魯河北岸作為多數學生經常踏足的地方,這一次充滿意義的撿垃圾活動增強了學生保護環境的主人翁意識和作為環境小保衛員的身份認同感,使學生能夠主動擔當社會責任。(截止到此文發表前賈魯河沿岸衛生間已經開放)
四、項目學習的反思與體會
(一)始終秉持以驅動問題為核心。
好的驅動問題是促進項目學習的深入推進的關鍵,驅動問題能推動學生知識的理解與技能的形成。在本項目中,學生從身邊感興趣的實際問題入手,自己設計項目環節、實地考察,并付諸行動。理解運用了學科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跨學科素養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項目中堅持以實踐為主線。
“為賈魯河開美顏——撿垃圾”項目關注學生探究性實踐、社會性實踐、審美性實踐、調控性實踐等多維度的學習實踐,并堅持在活動中注意學生獨立探究與協調合作的培養。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成功做到把跨學科知識遷移內化到現實情境中去。
(三)更強調過程性、表現性評價
本項目立足于學生真實生活場景,關注學生的真實表現,在每一個環節中都設計了過程性、表現性評價,如調查研究報告、最優線路圖繪制、倡議海報的設計、給市長、區長的信等。同時注意開展多種形式的評價如生生互評,師生互評,邀請家長參與評價等,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與核心素養的培育。
參考文獻:
夏雪梅.素養時代的項目化學習如何設計[J].江蘇教育,2019(22):8.
[2]李會民,代建軍.基于課程統整的跨學科項目化學習設計[J].教學與管理,2020(4).
[3]侯清珺.基于PBL理念的教學實踐與思考——以小學數學學科為例[J].基礎教育參考,2018,(7):50-51.
[4]侯清珺,王黎超.基于項目學習的學習力培養實踐探索[J].今日教育,2018,(3):22-25.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小學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 課題立項號:1452021103。
作者簡介:
李娜(1978-),女,河南省實驗小學,中小學一級。
史暨原(1990-),女,河南省實驗學校英才國際小學,中小學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