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惠
網絡給青少年帶來便利的同時,網絡文明、網絡行為、網絡安全等問題也層出不窮。2020 年 10 月,教育部頒布《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具體內容包含“網絡安全”。為引導學生合理使用網絡,避免沉迷網絡,掉入陷阱之中,造成身心傷害或者財物損失,筆者專門設計本節網絡安全教育課。
班會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網絡陷阱類型,知曉網絡陷阱的危害。
2.情感目標:介紹網絡法律法規,增強學生對國家法律和公安執法部門的信任。
3.行為目標:掌握應對陷阱的措施,養成合理使用網絡的習慣。
活動準備
1.學生準備相聲《落網》、情景劇《網癮少年》和《誰掉入了陷阱》。
2.教師準備相關視頻、網絡危害數據等素材,制作課件。
班會過程
導入。
現在,我們只需要一部手機,就可以網購、游戲、打車、交友、工作、學習……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見證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和快捷。從捕魚捉鳥到現在遨游網絡,撒網、收網的主動權是不是一直在我們手上?我們利用“網”這個工具是不是一定能“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呢?我們先來欣賞相聲《落網》。
學生表演相聲《落網》。
小結:“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在網絡上不加約束,肆意妄為,可能會誤入歧途,掉入陷阱甚至承擔法律責任。
【設計意圖】漁網是捕獲食物的工具,互聯網是傳遞信息的工具,人作為使用工具的主人,用之有度才能發揮工具的作用。相聲《落網》的表演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養成文明的網絡習慣才能避免作繭自縛。相聲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優于說教。
一、獨具慧眼辨本質——識別網絡陷阱
1.網絡詐騙
討論交流:你知道哪些網絡陷阱類型?自己、家人或者朋友有沒有掉入網絡陷阱的經歷?造成了怎樣的危害?
小結:微信 QQ 盜號聊天詐騙、編造親人疾病、網絡貸款、掃描二維碼、殺豬盤、網絡購物陷阱、求職招聘類、高回報類投資理財……
網絡被騙取錢財的時候我們能及時醒悟,如果有人在網絡上送錢給你,可以來者不拒而全盤接受嗎?觀看視頻《刷單返現》。
小結:無論是直接騙取還是先給點甜頭誘之以利,再一步步誘惑對方投入資金,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套取受害者的錢財,這類陷阱類型是網絡詐騙。
【設計意圖】陷阱類型之“網絡成癮”是這一環節的重點。大多數青年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沉迷其中而不自知,通過觀看數據、視頻、情景劇,全方位、多角度給學生以警醒,進而引導學生合理規劃使用網絡時間,避免網絡沉迷。
二、守一而制萬物——網絡安全法律
1.學生討論
掉入陷阱、損失金錢之后怎么做?損失多少錢報警呢?
看視頻《抓獲電信詐騙犯》。
總結: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公安部和人民警察始終在保護我們的網絡安全和財產安全。國家也先后出臺相關法律,發揮法律的強制性規范作用。
2.《網絡安全法》(2016 年)
觀看視頻《網絡安全小課堂——網絡安全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1 年)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于2021 年 6 月 1 日正式頒布實施,其中第五章“網絡保護”是新增章節,共計 17 條,清晰具體闡釋了對青少年網絡安全的保護,全面呵護“少年的你”。
PPT:第七十四條、第七十五條、第七十六條、第七十八條。
三、任爾東西南北風——應對網絡陷阱
1.問題一
雖然國家嚴厲打擊,但由于網絡的匿名性、隱蔽性,以及網絡的方便快捷,一些唯利是圖的不法分子依然鋌而走險,如何應對?
看視頻《網絡犯罪數據》。
學生思考交流:這幾組數據帶給你怎樣的思考?應對網絡陷阱你有什么想法?
生 :……
師:防范網絡陷阱,我們要提高防范意識和避險能力,老師送給大家六“不”兩“尋求”:
(1)六不——不貪利、不沉迷、不好奇、不轉賬、不驚慌、不透漏。
(2)兩尋求——尋求警察幫助、尋求親友幫助。
2.問題二
網絡世界紛繁復雜,防不勝防,掉入陷阱之時,六“不”兩“尋求”能不能幫助我們逃離陷阱?
學生表演情景劇《誰掉入了陷阱》。
無論網絡犯罪分子手段如何多樣、花樣如何翻新,我們如果主觀上能夠冷靜沉著,一定不會上當受騙。與此同時,作為新時代文明少年,一定要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1)固定上網地點,限制上網時間,養成嚴格的時間觀念。
(2)限制游戲類型,不給游戲充值,設置防沉迷游戲模式。
(3)不看低俗信息,不在網上聊天,多和身邊的親友交流。
(4)安全保護信息,重要數據備份,只上官方的門戶網站。
【設計意圖】數據能讓學生意識到陷阱的危害性,有說服力。視頻和圖片讓學生了解網絡犯罪的特征,并且能激發學生責任意識。情景劇教給學生應對網絡陷阱的措施,直觀有效。
班會總結
“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青少年作為國家未來的接班人,要提高認知,明確網絡領域和網絡發展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但只是人類創造美好未來的工具之一。我們要做安全、健康、文明上網的青少年,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踐行網絡安全文明,做網絡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