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尹東
如果你是有心人,一定會發現:2021年-2022年,王君老師在本刊專欄推出了好幾期鼓勵青春期少年“叛逆”的文章。如《這群孩子竟然敢對教材“指手畫腳”!》《做個青春期“杠精”,需要什么樣的思維素質》,以及2022年3期的《“Yee”之保衛戰》。這些文章一經發表,就像投入水中的一顆炸彈,在讀者群里炸開了花。有老師說,王君老師的教學理念與實踐正是自己心中真正的作文教學;也有學生說,自己也想像清瀾山學校的同學那樣“叛逆”一次。這一期,王君老師決定將“叛逆”進行到底!從她的文字中,你會感受到鮮明的情感態度,然而永遠不缺的,是態度背后的溫度。
2021年,連續推了好幾期鼓勵青春期少年“叛逆”的文章,我感覺很安心。安心是因為覺察到自己在慢慢地抵達真正的語文教育——從“語文教學”抵達“語文教育”。
做老師快30年了,走南闖北,我可能還算有點兒見識的。但經歷了太多之后,我還是遺憾地感覺:當下的語文教育,在追求“短平快”方面,是慣性的,是剛性的。把語文簡單地作為字、詞、句的訓練來抓,是大家最習以為常、最容易上手的教學方法。思維訓練、文化教育、價值觀教育,特別是個性養成教育,雖然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但在我們日常的課堂中,依舊還是稀缺之物。
經由語文教育,讓孩子更成為他們自己——不是我們不想,而是我們不敢,或者說,我們懶得去實驗,去折騰,去冒險。一股腦兒地把考試的知識點和能力點塞給學生,更經濟適用。所以,我對自己作文教學的方向,是有底氣的?!肮膭顚W生批判”,只是表象,內核是我終于越來越敢直面學生的心靈狀態和認知狀態,也越來越擁有了引導和調整的力量。
我很清醒,“批判”不是為了“恨”,“批判”是為了“不批判”。就像我最近經由端木蕻良的經典名篇《土地的誓言》開發的一系列寫作課,兩個課時,各有一個意味深長的課題。第一堂課叫《若愛,深深愛;若寫,深情寫》;第二堂課叫《若恨,更要深深愛;若寫,更要深情寫》。是的,恨、怨、牢騷......都是抵達不了真正的認知高度和情感高度的,只有愛,才能夠。
懷疑和對立,只是寫作的由頭;相信和接納,才是寫作的終點。經由寫作,孩子們那顆仁愛敏感、對世界充滿熱愛和好奇的本心更被呵護了,更被喚醒了,更被激發了,寫作的終極目的,才真正達到了。
所以,在指導學生進行“批判”的時候,把他們連自己可能都未曾覺知和重視的“批判中的愛”引導出來,呼喚出來,表達出來,是“批判類寫作”成功的關鍵。
在這個過程中,我努力在做兩件事:第一件事:引導學生充滿愛意地去表達“批判”,委婉的、溫和的語言,比直接的、犀利的表達往往更有力量。
第二件事:提點孩子們,想在寫作中表現自己的認知高度,未必靠“批判”。精神的高度,來自靈魂的熱度和智性的成熟度,和“批判”與否并無直接關系。
一
這一期,先說第一點。近段時間非常有意義的兩次寫作小故事,就來自這個認識。
班上有個學生叫萬子源,是那種讓我特別喜歡欣賞的小才子,一腔青春熱血,時時都在噴?。簮圪|疑,喜批判,生機勃勃,也咄咄逼人。最近,他寫了《清瀾新聞三則》,每一則都直面學校的各種問題,頭頭是道,很有見解。
我琢磨著,怎么樣用這么漂亮的素材,引導他,也引導班上同學,學會在“批判”中表達愛呢?
比如下面這一則:
學??Х葟d紀律情況并無改善
(提伯社十一月二十二日七時電)近日,我社成員在咖啡廳游走時發現,本應被改善的咖啡廳紀律實則并無改善?!案緵]開始改!”一位著手辦理此事的學生會紀檢部學生如是說。據悉,紀檢部在一個月前就已開始籌劃改善咖啡廳紀律,但政策一直不得實施。紀檢部成員透露,咖啡廳目前最大的問題有三點:打牌太吵、低年級同學四處跑動、垃圾的清理問題。經過本次查看,似乎應該被改善的這些方面都沒有得到改善。學生會與紀檢部的能力與權力正在被我們懷疑。
在上作文課時,我先表揚了這一則新聞。事實上,萬子源就是紀檢部的一員,他這樣寫,是朝自己“開槍”呢!他不僅看到了問題,直面了問題,而且,有“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獻身之心,著實可敬。但,這則校園新聞,其實還可以寫得更好。
我跟大家討論了這些問題:
第一,讀者讀完這則新聞,是不是能夠充分感受到萬子源對學校發展的拳拳之心呢?
孩子們說,好像不能,抱怨比較多,似乎對學校很有意見。
第二,從文章可以看出來,學生會與紀檢部其實是做了不少工作的,只不過,成效可能不是很好。這樣的新聞寫出來,會不會讓他們特別尷尬,無地自容,甚至引發同學之間的矛盾呢?
孩子們說,肯定的啊,文字太尖銳了,大家讀了都會不開心。因為所有人,都被這則新聞否定了,包括那些不懂事的低年級的孩子。而學生會與紀檢部的同學們,肯定最受傷最委屈。
我于是提出建議:首先,指出問題是必須的,但是,在表述的時候,不僅要有自己的角度,還要有別人的角度。其次,既要看到問題,也要看到問題背后他人的努力??隙ㄋ说呐Γ亲屌懈辛α康脑?。最后,嘗試把批判型語言變為鼓勵型語言。
然后,大家分組繼續討論,合作修改。其中有一個修改版本是下面這個樣子的,我很欣賞——
咖啡廳紀律問題成管理焦點,
學生會紀檢部被寄予厚望
(提伯社十一月二十二日七時電)近日,我社成員發現,本應被改善的咖啡廳紀律問題還是沒有得到完全解決。“根本還沒開始改!”一位著手辦理此事的學生會紀檢部學生也對自己的工作很不滿意。據悉,紀檢部在一個月前就已開始籌劃改善咖啡廳紀律,出臺了各種管理措施,但很多還未落實。經紀檢部成員分析,咖啡廳目前最大的問題有三點:打牌太吵、低年級同學習慣四處跑動、垃圾清理不及時。紀檢部已經據此深入研討,跨越各學部的聽證會已經在籌備中,更具針對性的措施將會出臺。全校同學都希望學生會與紀檢部能更有效地行使權力,在此“老大難”問題上充分展現出他們的能力。216D5842-606B-464E-ACFE-989AA7A5D378
我的點評:這個修改水平高,原因就在于,把
“曝光”變為“探討”,把“批判紀檢部”變為“激
勵紀檢部”。同學和紀檢部不是敵我關系,寫作如果能充分地傳遞信任和愛,效果就不一樣了。子源小才子頻頻點頭,大家都若有所思,我知道,這次作文點評,是有效的。
二
第二個故事的作者是邵天澤,上一期“Yee事件”的主角。這一回,他的“火力”也很猛:學校全網直播課程,對中國師生家長而言,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甚至,被直播的班級和老師,都會引以為榮。但這個從國外回來的少年,對此提出了質疑。
天澤是個懂事的孩子,新聞第一稿,已經寫得算克制理性了。但顯然,從中國校方和中國學生的角度看,還是有“殺傷力”的。我跟他商量:咱寫這文章,不是為了“聲討”誰,是吧?我們都希望咱們的學校更美好。天澤說,是這樣的。我繼續說,你只是想把自己的觀點傳播給大家,只是希望這個問題能夠被校方理解和重視,讓更多的同學被尊重。那,你可不可以換一個角度,以“探討問題”的方式來寫,而不是以批評誰的方式來寫。如果能夠在自己的文字里,讓各種觀點都展現得很充分,盡可能地表達出對所有人的理解和尊重,是不是會更有力量呢?
天澤和天澤的父母,都覺得我的建議很好。于是,就有了下面這篇修改稿:
學校全網直播課程引發討論
東西方文化沖突又有新思考
⊙文/清瀾山學校G8-1 邵天澤
近日,學校全網直播課程引發了師生討論,同學們對東西方文化沖突又有了新的思考。作為國際學校,這樣的討論和思考讓每一個人都受益良多。
學校全網直播課程,是一個慣例。但今年,在8年級學生中卻引發了討論:有人熱情支持,有人激烈反對。在討論過程中,大家看問題的角度都豐富起來。
熱情支持的一方認為,在互聯網背景下,直播課程是學校與時俱進的表現。第一,全網直播課程客觀上促進老師認真講課和學生認真聽課,學校教學質量得到提升。第二,老師和家長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狀態,了解學生學習狀態,幫助學生制訂更適合的學習方式。第三,對學校有興趣的家長或其他人員可以通過直播了解學校的課程內容與教學形式,幫助自己做出決策。
激烈反對的一方則認為,學生是未成年人,互聯網良莠并存,直播有很大風險。第一,互聯網雖然開放,但也是是非之地,網上生活必須謹慎。第二,學生們都是未成年人,全網直播暴露了學生肖像,也增加了危險因素。
對于兩種不同的觀點,大家分析,乃是因為文化沖突所致。
比如8年級的邵天澤同學這樣解釋:在我以前生活的國家,大家都非??粗匦は駲唷<议L假如給自己的孩子拍照時有其他孩子入鏡,即使是在很遠的地方,圖像很模糊,也不能發到網上,否則就會被告上法庭。所以,肖像權應該是學生的個人權利,如果在學生不知情并且沒有授權的情況下就全網直播,曝光隱私,潛在的風險是必然有的。
邵天澤同學還提到:學生在報名一所學校的時候,確實也將一部分在學校管理區域內的權利讓渡給了學校。所以,對直播,也不是完全反對,只是希望學校能夠做得更嚴謹,盡量規避風險的發生。
邵天澤同學還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第一,直播前通知家長和學生,尊重知情權。第二,直播可以,但“全網直播”要謹慎。應該限制只有當堂課的學生家長和本校老師才可以觀看。假如有校外家長或其他人士想要通過直播了解課程,應該在規定時間段開放窗口,并通過驗證碼才能觀看課程,隨后觀看權作廢失效。
邵天澤同學還反復表達:這件事本身沒有對錯,正反雙方也都是從自己的文化背景出發來做出判斷的。理解各種文化背景下的學生家庭的想法,并且找到一個平衡各種文化的解決方案才是最重要的。
實話實說,直面孩子們作文里的各種“狀況”正在成為我的重要人生經歷。經由少年們的思考,我覺察到了自己不少的文化空白和認知空白。這些空白,也一度讓我感覺不適。承認代溝的存在,承認自己的狹隘和無知是需要勇氣的。但在這個過程中,我越來越認識到:謙卑的寫作和謙卑的寫作教學,正在幫助我填補這些空白,抵達新的認知高度和情感高度。
有一個段子不是這樣說的嗎:社會之所以發展,乃是因為下一輩不聽上一輩的話。笑過之后,深以為然啊。216D5842-606B-464E-ACFE-989AA7A5D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