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金相
(仙游縣農業農村局,福建 莆田 351200)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問題是群眾信訪反映較多的內容,也是群眾對基層組織不滿意的關鍵問題,整治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問題已刻不容緩。通過整治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不規范、發包經濟合同不規范、部分資產資源被違規占用等問題,收回流失集體資產,健全管理制度,完善長效機制,促進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切實維護農民群眾利益。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保障國家投入的鄉村振興資金用在發展農村經濟上,這樣一來可提升農村經濟建設質量,推動村集體經濟穩定發展。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表現為農村集體經濟合同不規范和非法侵占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等方面。
村集體資產、資源沒有依照規定程序出售、出租、發包,管理混亂造成村集體資產、資源收益流失問題。一是村集體資產資源出售、出租、發包、處置不規范。主要表現為未經民主程序進行“公開競價和招標投標”,而是由各村負責人出售、出租、發包、處置,存在“暗箱操作”等問題。二是村集體經濟合同沒有依照相關規定而隨意訂立,存在承包期偏長、承包金額偏低,合同條款不公平等問題。三是沒有按合同規定時限收取承包費,存在超期收取承包費、預收取承包費、合同逾期繼續收取承包費等違背合同法的問題。
一是部分村集體資源被村干部占用、私相授受、權屬模糊或足額收取承包費不及時,造成村集體資源收益損失問題。二是資產、資源人為壓價發包,發包價格明顯低于市場承包價格,造成村集體資產資源收益流失問題。三是農村集體資金使用、財務管理不規范及違紀違規問題多發。具體表現為違反《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條例》等相關規定,不及時入賬、報賬;村集體收入不納入鄉(鎮)村級會計代理中心統一管理,由“老協會”等民間機構代收代支,逃避監管,出現違規列支、“白條”抵庫及挪用集體資金;虛報工程項目支出或移花接木,套取村集體資金私設“小金庫”或“包裝”違規項目支出;虛報冒領、違規發放津補貼等問題。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是當前群眾反映比較集中的熱點問題,要解決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就需要改變以往解決問題的思路,要從系統上、根源上主動出擊,徹底解決、扭轉此類問題此起彼伏,層出不窮的局面。從各地的實踐看,一般由紀檢部門牽頭,農業農村行政部門主抓,采用專項整治的方法,全覆蓋、全流程、無死角地進行拉網式檢查整治,立求破解難題,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從而取得明顯成效,切實提高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水平,壯大村集體經濟,為實施全面鄉村振興戰略打好基礎。
針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應找準問題癥結,對癥下藥,重點整治以下內容。
全面清理集體經濟組織簽訂的各類經濟合同,逐件查擺經濟合同的合法性、合規性,對違背合同法、合同條款顯失公平、合同訂立未經民主程序、存在暗箱操作等4 類問題合同進行整治。
比對各年度村集體資產清查底冊,對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使用情況進行逐項篩查,發現被非法占用的農村集體“三資”問題,要建立問題清單,并依法依紀予以追回。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專項整治的主體是縣級農業農村行政部門,縣級農業農村行政部門應制訂整治措施,抓好整改落實。
做好農村集體“三資”監管專項整治宣傳發動工作,利用網絡、微信公眾號、給廣大村民一封信等工具,發動村民把所了解或掌握的村集體經濟合同不規范、集體資產資源被非法侵占、村級財務違規支出等有關問題,通過來電、來信、發電子郵件等方式反映,形成濃厚的專項整治氛圍。結合實際作出安排部署,制訂專項整治方案,強化工作措施,鄉鎮農業農村工作管理部門依照專項整治方案,全面開展摸底調查工作,及時查擺集體經濟組織合同是否合法合規,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是否被侵占等問題。
鄉鎮農業農村工作管理部門應當依據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規定,重點排查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使用的合規性,可遵循以下5 點規定。
第一,登記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臺賬必須完整、規范、賬實相符,集體資產和資源出讓、租賃、承包以及使用的情況必須在臺賬中準確反映。
第二,農村集體資產出讓、租賃、承包和資源開發、利用等是否實行公開競價和招標投標。委托招標投標前,應當由村“兩委”提出招標投標方案,經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表決通過,并委托招投標代理機構進行招投標后,與中標單位簽定合同或協議。
第三,農村集體資產拍賣、轉讓、入股,應依法進行評估,并經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通過,無資產評估機構的可由村委會組織評估小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評估,評估結果要經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表決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的合同統一使用農村集體房屋租賃、集體農用地(山地)出租、集體建設工程施工、集體果園(林地)承包等經濟合同文本。
第四,村集體經濟組織不得舉債建設公益設施;不得借款彌補虧損;不得違規發放各類獎金、補貼;不得以村集體經濟組織名義為他人提供貸款擔保;嚴格遵守“零接待”制度;嚴格依程序處置村集體組織資產、資源,防止流失。
第五,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大額度資金使用、集體土地征用、集體企業改制、放貸、“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等重大事項上,必須經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或成員代表大會討論決定。
鄉鎮農業農村工作者以及相關管理部門對業務所轄的村(居)集體經濟組織排查中,應對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使用現狀進行逐項甄別,逐個對照臺賬、承包或出讓合同嚴謹核實,做到全覆蓋,不留死角。圍繞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的各類經濟合同,逐件排查經濟合同的合法性、合規性,審核違背合同法、合同條款顯失公平、合同訂立未經民主程序、存在暗箱操作等4 類問題合同。發現村集體經濟合同不規范和非法侵占集體“三資”的問題,應逐個建立問題清單,實行臺賬管理,如圖1、圖2 所示,并及時上報縣級農業農村行政部門,采取邊查邊改、集中整治、依法處置等方式,對問題進行整改,確保整改到位。

圖1 農村集體經濟不規范合同調查表

圖2 非法侵占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情況調查表
對問題清單未整改落實到位的要逐項作出說明并明確下一步采取的措施。以仙游縣為例,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專項整治期間,排查階段共清理出非法侵占農村集體資產資金9 件,涉及金額276.5 萬元,對其立即整改,清退4 件,金額61.56 萬元,移送給縣紀委問題線索6 件。
縣級農業農村行政部門應根據農村集體“三資”專項整治工作進度、問題整改情況開展檢查督導,發現問題并及時督促整改,全力推進專項整治,對進度慢和群眾反映問題線索較為集中的地方開展專項督辦,堅決整治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
縣級農業農村行政部門對群眾舉報、審計及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清查發現的突出問題,要分類處置,逐條逐項督促鄉鎮(街道)、村(居)整改。對違背合同法、合同條款顯失公平的經濟合同要依法處置;未經民主程序、存在暗箱操作的經濟合同按程序完善合同,并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對侵占集體資產資源的,要責成責任人如數退賠;對發現違法違紀的問題線索要按管理權限及時移送紀檢監察部門處理。以仙游縣為例,整治期間,清查農村集體經濟合同516 個,涉及金額9 504.73 萬元,其中明顯違背法律法規的合同8 個,涉及金額273.41 萬元;未經民主程序簽訂合同1 個,涉及金額7.5 萬元;顯失公平1 個,涉及金額0.35 萬元;其他違規合同兩個,涉及金額7.52 萬元。已經整改7 個,涉及金額179.8 萬元;移送給縣紀委問題線索查處陰陽合同涉嫌貪污1 個,涉及金額5 萬元。
縣級農業農村行政部門應對照專項整治實施方案,組織開展成效考核,全面進行總結驗收,形成“問題(整改)清單”“成果清單”,對專項整治工作的做法成效、存在問題及成因、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舉措等方面進行剖析,并作出總結報告。定期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規范化工作開展監督落實,防止集體資產流失,確保專項整治取得實效。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專項整治,是民生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一項重點內容,有利于維護農民群眾利益??h級農業農村行政部門應建立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長效機制。對現有村(居)集體財務核算流程、集體資產資源處置、集體資產清查、經濟合同管理等制度進行梳理登記。征求各方意見后,及時補充完善,制定集體資產年度清查、定期報告;村集體經濟合同管理;農村集體資產登記、保管、使用、處置管理;清產核資財務處理、不良資產及債務核銷處置;農村集體資產權屬界定、價值評估、監督管理;政府撥款、減免稅費等形成資產的移交和折股量化;農村集體財務審計問題移交、定期通報和責任追究查處;財務公開;財務檔案管理等一系列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和辦法,從根本上解決集體“三資”管理問題。同時,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利用計算機軟件,改進程序,建立集體資產資源和村集體經濟合同自動導入導出接口,方便及時得到專門監管、智慧監管。確保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政策落地見效,農村集體財務管理工作走上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涉及農民的切身利益和農村集體資產安全,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和保證。對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責任落實不力,以及對農村集體“三資”動歪念、伸黑手、工作作風不實等問題進行專項整治。通過整治和完善制度建設,堵塞監管漏洞,建立長效監管機制,提升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水平,助力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