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豪偉
(鄉寧縣昌寧鎮人民政府,山西 臨汾 042100)
黨的執政之基在基層,一直以來黨中央十分關注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治方向,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發展新型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但關涉經濟民生,更關系到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地位。
農村集體經濟是農村集體所有制在經濟領域的體現。多種經濟成分并進有利于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因此,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把握集體所有制演進規律、適應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問題首次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不僅在長效鞏固脫貧成果方面作用巨大,更有助于促進農村生產生活的長期性改善,為實現基層共同富裕打下堅實基礎。一方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僅有利于持續改善農村生活生產條件,還有利于拉平收入差距,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緩解相對貧困、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另一方面,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能夠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增強社會活力,對于改善鄉村治理、提升農民素質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昌寧鎮地處呂梁山腹地、鄉寧縣城中心,地理交通便利。全鎮總面積268 km,耕地面積3 266 hm,轄13 個行政村、7 個城市社區,總人口7.5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約3 萬人。當地主導產業為蘋果、葡萄、核桃、長山藥等。截至2019 年底,13 個行政村共有人口1.833 萬人,集體土地面積(含未利用土地及生態林)約0.6 萬hm,行政村均已經成立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豐富的煤炭資源是全鎮財政收入支柱,但村集體經濟發展同其他黃土高原山區縣一樣并不理想,因此分析昌寧鎮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范圍、來源、用途具有典型意義。
由表1、表2 綜合比較可知,在昌寧鎮13 個樣本村中,2019 年和2020 年集體經濟收入范圍在5 萬~10 萬元的村最多,占比分別為54%、39%。村集體經濟收入雖已經全部破0,但整體水平仍偏低,沒有收入相對較高(50 萬元以上)的村集體。經過1 年發展,收入10 萬元以下的村集體占比由2019 年的77%降為2020 年的54%,集體經濟收入有所改善,收入范圍的比例分布較2019 年更合理,但收入20 萬元以下仍占總數的77%,說明收入偏低村集體仍占大多數,村與村之間集體經濟收入水平差距較大。

表1 2019 年昌寧鎮樣本村集體經濟收入范圍

表2 2020 年昌寧鎮樣本村集體經濟收入范圍
由表3 可知,以土地承包、租賃給個人、集體、企業的資源利用型占樣本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一大部分,雖然為絕大部分行政村提供了較為穩定的收入保障,但是村級之間差異較大,達34.9 萬元之多,意味著收入來源較為單一,收入渠道較為匱乏,客觀上會影響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對于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政策幫扶型中的11.8 萬元收入都來源于3 個貧困村,分別是麥田村的光伏發電收益、寺上村與法王廟村的切塊分紅。政策幫扶資金在貧困村中占比均在60%以上,說明政策對于貧困村的傾斜與幫助,也暴露出貧困村仍存在內生動力不足、發展要素不強等問題。雖然有的村也在嘗試旅游創收,但縱觀全鎮,能夠可持續發展、營利的旅游創收型收入占比仍很低,側面說明未來有很大發展空間。

表3 2019 年昌寧鎮樣本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構成
由表4 可知,支出主要用于水利設施、辦公建筑、鄉村公路、村級文化廣場的建設與修繕。一方面說明各村的內需拉動經濟的空間還很大,另一方面體現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相對落后,無法充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各項需求。再加上占比高達92.6%的公共服務以及辦公經費等其他支出,農村沒有余力投資增收項目來進一步發展集體經濟。從實地采訪以及相關數據可以看出,樣本村的集體經濟收入除牛塔村投資2.2萬元在核桃樹提質增效上外,在發展產業一項上支出占比較少。

表4 2019 年樣本村集體經濟收入用途
針對調研分析結果,嘗試從4 個方面對如何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進行討論,即黨建引領、黨群共建、典型示范、產業集聚。
縱觀我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好的村,如山西大寨村、江蘇華西村,背后都有強有力的黨支部(或是黨總支)作為支撐。針對內生動力不足、缺乏科學規劃、發展理念落后、方向把握不準等問題,首先要從黨建這一核心破解。
一是鎮域層面需有頂層設計。從昌寧鎮農村發展現狀看,受資源差異、區位環境、經濟基礎等因素影響,各村面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意識不強、缺乏統籌規劃、資源“散而小”等問題。因此,從鎮域層面進行整體謀劃,走出一條破解單村空間制約、全鎮整體推進、聯村合力發展的路子成為必然。應根據全鎮資源分布、農業與工業承載力等具體情況,突破行政區劃限制,整合各片區資源,集中發展力量,形成“強強聯合”“強弱互補”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格局。
二是人才“內培”加“外引”。一支老中青結合、思想開拓、業務精通、有經營管理能力的專業化村級領導班子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一方面要“內培”。應著力從致富能手、經濟能人中培育壯大中青年黨員干部,提升黨員干部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在切實提高“兩委”干部待遇的同時,拓寬農村干部晉升路徑,從政治和經濟上進行“雙保障”。昌寧鎮龍鼻村黨支部書記白金峰2014 年任職以來,持續加強支部建設,提出“支部+”鄉村治理模式,成立了鄉寧縣眾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先后帶領村民栽植蘋果6.6 hm,觀光采摘園1.3 hm,投資80 萬元建設人工智能蔬菜大棚,同時進行集體經營管理,3~5 年即成為集體增加穩定的收入來源。另一方面要“外引”。用好“外引”人才,“三支隊伍”(黨委包村干部、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是關鍵。應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情況納入黨委包村干部評議考核重要內容。4 個貧困村均設有第一書記及駐村工作隊,應充分利用好自身單位優勢,因村制宜發展集體經濟。充分發揮大學生村官、選派干部的力量,這支隊伍具有年輕化、專業性強的特點,可在破除狹隘發展理念、宣傳政策和現代管理方法、提供法律援助等方面發揮作用。
以樣本村中收入最高的門家溝村為例,門家溝村的主導產業為傳統農業(玉米、小麥、雜糧等),雖然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相對較高,但都是煤企的占地補償款,集體經濟收入來源較為單一。在收入支配方面,同樣在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項目占了大部分,用于發展產業較少。這兩點也是樣本村集體經濟發展較為典型的問題,討論該村的發展困境具有典型意義。首先是黨員干部、帶頭人年齡普遍偏大,市場競爭與現代管理意識不足,守攤子、求穩定的思想占上風,對發展村集體經濟信心較缺乏,沒有帶頭發展的強烈愿望。其次是受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且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留下的中老年村民集體觀念日趨弱化,開拓意識不強,對發展集體經濟信心不足。這都造成了“難作為”的局面。針對以上問題,建議從以下兩個方面破解。
一是完善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相關制度,推動合作社順利運行。各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均已成立,相關制度和日常運行仍需在黨支部統籌下盡快施行。合作社應充分依據本村歷史傳統、人文環境、自然資源等因素,明確市場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服務集體成員、管理集體資產的作用,合理編制年度財務預算以及股東收益分配方案。將集體資產按份管理,增強農民的話語權,鼓勵農民監督集體資產的使用情況。整合集體資源與資產,科學分配集體股與個人股的比例,明確入股村民權益。
二是建立健全考核與獎勵機制。安排專人記錄入股村民對于集體經濟收入、現代農業發展等方面的貢獻,定期進行內部考核評比,針對貢獻大的個人進行廣泛宣傳且增加分紅比重,通過物質激勵以及集體榮譽感提升,進一步激發股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村集體經濟組織良性發展。
昌寧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存在以下兩個方面問題。首先是在每年逐步增收的同時,以土地流轉、租賃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情形常常是“一錘子買賣”,說明村級集體經濟基礎依然較為薄弱,缺乏持續的增長動力,收入結構不夠多元化;其次是由于自然條件的不同,以及資源整合度、利用率較低等原因,使得各村集體經濟發展不均衡,有的缺乏中長期發展規劃與思路,有的沒有實體性經營收入,“造血”功能較差,有的運行壓力和負擔重,對集體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和能動性較差。綜合各村地理區位、資源稟賦、歷史沿革、經濟基礎等因素,建議從3 方面破解問題。
一是以戎子酒莊——葡萄酒特色小鎮為龍頭,以黃河特色文化為依托,加快推進北垣轉型區建設。以城北垣葡萄產業為基礎,以龍鼻村為典型示范,涵蓋周邊4 個村,以研學旅行為主導,以生態休閑、旅游度假為特色,實現農業產業化與規模化經營,重點推廣生態有機蔬菜、綠色瓜果采摘等附加值高的農產品。同時,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互聯網營銷手段,打造特色明星品牌,建設集休閑度假、觀光旅游、采摘和農家樂為一體的研學旅行示范點。
二是以紫砂陶特色小鎮為龍頭,輻射周邊6 個村,做好張馬工礦區建設。張馬工礦區把紫砂陶瓷產業作為轉型的主攻方向,打造集紫砂文創、加工營銷、研學旅行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區,推動小規模、大群體,形成產業“集聚區”。各村不僅應充分規劃利用好占地補償款的支配,重視產業與可持續投資,還要做好村民的旅游產業與服務相關培訓,為壯大旅游經濟做好準備。
三是建設麥田農業區,以土門村為“領頭雁”,周邊3 個村圍繞林山流域,重點做好農業綜合項目區建設。這3 個村中有兩個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在樣本村中相對薄弱。建議在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通過開發蘋果、核桃、連翹、花椒等特色產業,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真正實現“一村一品”“聯村共建”的發展格局。
當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不能達到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對此,應從鎮域層面進行頂層設計、統籌規劃,綜合各村歷史沿革、資源稟賦、經濟基礎等條件,以示范村帶動輻射,選擇相適合的發展產業與類型。同時,村黨支部應不斷加強自身建設,通過人才“內培”加“外引”的方式,著力培養一支結構合理、具備現代經營管理能力的專業化村級領導班子,進而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的作用,適應市場化需求,推動村民變股民,為村民增收和村集體經濟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