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慧
(洛陽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3)
新疆是典型的干旱與半干旱氣候區,區域內農業產業多集中于綠洲地區,綠洲生態資源有助于農業發展,但也承載著經濟發展的不良因素。經濟快速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出現“人退沙進”“生態環境惡化—農牧民收入低—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的惡性循環。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以天山北坡經濟帶為試點的地區開展生態農業產業化改革,至今已初步形成生態、經濟及社會協調產業化發展的局面。新疆現有資源的特殊性決定其不能完全套用已有生態農業的經營模式。
相關人員需結合區域特點,分析地區資源稟賦及農業基礎現狀,從而設計一條適合新疆的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在此基礎上實現以產業助推經濟、以經濟協同生態可持續性的發展目標。
新疆種植業與養殖業發展規模較大,為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中,以糧食、棉花、瓜果以及畜牧業為主的生態農業產業已初具規模。該地區在利用現有資源的條件下,不斷實施輪作休作的經營模式,現已形成較好的生態畜牧業產業。新疆頒布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無公害農產品保護辦法》為綠色農產品建立完備的生產標準與政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新疆各地區建立起一批不同程度的綠色、無公害農作物生態農業基地,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為理念,深度挖掘區域內農業資源優勢,推出“南園北牧”的生態農業發展策略。生態農業產業以科技項目為載體,利用科技優勢研發農產品新品種,廣泛引育科技人才,建立特色標準化農林產品生產基地。
當前,雖然新疆生態農業產業化已初具規模,但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現狀仍不理想。新疆無公害產品認證數量僅占全國的1.74%,“三品一標”產品中,新疆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產品僅有57 個,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企業有143 個,產品274 個,產量僅占全國的0.945%;有機食品產量為755 t,占全國的0.13%。整體生態農業產業面臨生態環境稟賦較差、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不足、農產品價值低等問題。
雖然現有國家、地方政府的政策優化與物質支持極力引導新疆生態農業產業發展,但仍存在較多內外部干擾因素,其中外部因素主要為其他省份規模化、標準化生態農業產業對其產生較大的市場壓力,因此為了更好地制訂新疆生態農業產業經營模式,必須深度解析當前發展存在的制約因素。
生態農業的初衷以“綠色”理念為指導,保護生態環境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但是,傳統勞動習慣難以改變,勞作者仍拘泥于傳統農業耕作模式,更為嚴重的是生產者僅追求利潤與產量,只著眼于短期利益,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農藥、地膜。2018 年新疆化肥施用量為254.99 萬t,耕地施用化肥492.65 kg/hm,高于全國483.71 kg/hm和國際公認化肥施用225 kg/hm的安全標準,導致農業資源消耗巨大,污染嚴重。
我國低端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企業難以投入過多要素發展生態農產品,農產品加工企業更加追求“利潤最大化”,造成生態農業產業投入積極性不強,生態農業在技術應用及推廣上進展緩慢。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在消費層面,消費者“生態”認知水平良莠不齊,對生態農業法規制度、食品安全意識認識淡薄,多數消費者認為綠色農產品價格過高,不愿意消費此類產品,對生態綠色農產品具有消極情緒,從而阻礙了生態農產品的銷售與流通。
新疆生態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為水資源短缺,水資源是保障農業基礎設施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條件。農業發展與水資源供需不平衡是區域范圍內的常態。2018 年新疆節水灌溉面積占灌溉總面積的45.63%,農業產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94.84%,但農業對GDP 的貢獻僅為11.3%。多數地區仍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且缺少必要灌溉設施,“看天吃飯”的生產態度比比皆是。
綠洲地區作為新疆農業產業主要集聚區,長期過度引用水資源導致土壤荒漠化,“沙進人退”的現象隨之出現。更為嚴重的是,烏昌地區聚集的工業產業導致氣候惡化,無法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無污染、無害的清潔資源,使農業生產更傾向于小規模、低效率的生產方式。
新疆農業產業結構發展不協調,其中單項農業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69.85%,而其他副產業僅占5.53%。首先,產業結構不合理會造成主農產業施用大量化肥農藥提升產量,繼而又因產量的提升,進一步擴大主農產業規模,增加化肥農藥的施用量,形成惡性循環。其次,農業產業結構單一,以棉花為例,部分地區棉花種植面積高達90%,此類單一性、過度規模化作物需依靠化肥農藥增加地力,防蟲減災。再次,新疆整體三產結構比例為49∶15∶36,剩余勞動力1/2 以上集中于農業產業,現有第一產業很難滿足剩余勞動力的需求,并且剩余勞動不斷消耗農業資源,低質量的剩余勞動力難以向其他產業轉移,勞動力產出價值低下,造成社會與環境嚴重失衡。
農業產業中龍頭企業規模與數量明顯不足,當前自治區級以上的新疆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共有394 家,國家級重點企業僅33 家,并且只有14 家企業年銷售額超過10 億元。
新疆農業產業龍頭企業與國內其他地區差異較大,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缺乏市場競爭力,農業產業鏈較短,農產品有效附加值不高。新疆農業產值與加工產值比僅為34∶1,例如棉花產業,其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83.74%,但棉紗、布匹、服裝等產業份額僅占1.37%,足以說明新疆仍以原材料生產為主,生態農業產品發展嚴重滯后。技術落后是新疆產業化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新疆涉農加工企業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僅占全國的0.2%,共計12 937.9 萬元。同時,農業科技人才儲備不足,新疆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占比僅為6.68%;涉農加工企業研究和試驗人員占全國的0.2%。新疆整體農業科技研究與推廣發展緩慢,新型技術不能有效用于農業生產,導致現代生態農業轉型閉塞。
資金與金融支持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前置因素,高效生態農業產業需輔以完善的農業金融體系為支撐,實踐證明,任何一類經營模式都離不開有效的金融服務。
對照新疆生態農業金融體系不難看出,地區間農業金融服務機構數量不足以服務當前產業發展,金融服務難以滿足足額化、多元化需求,并且當前金融政策緊縮,金融貸款程序增多、獲貸機會較少等問題頻出,這些都是導致農業金融服務弱化的根本原因。另外,完備的監督管理制度是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保障。當前對生態農產品的監管存在標準不一、監管缺失等現象,并未實行有效的產品追溯機制。
問題的探尋與理論的推演證明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是生態農業適應市場環境的組成機制。隨著約束條件與資源條件的更新調整,經營模式在實踐運用中必須結合具體情況,兼具普適性和針對性。根據研究已明晰的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目標,科學選擇并制訂一套適合新疆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要素稟賦理論認為各地區的差異體現在自身要素稟賦的非同質化,各地區間產品生產應利用要素差異強度,根據市場需求合理配置生產要素。例如地區內的土地、資本等,利用本地區充裕生產要素生產產品。區域分異化生產、生態要素適宜原則是新疆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必要選擇,經營模式的發展不僅需要結合本地區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還要深度挖掘所需產業,因地制宜地探尋一條本地循環的產業鏈,以達到資源與經濟聯動協同效能。
立體生態模式是新疆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基本構成,各地區應根據本地資源要素發展特色生態農業產業,避免出現同質化、區域內競爭化發展現象。農業水資源匱乏是新疆面臨的重要約束因素,盡管部分地區農業產業位于綠洲地區,擁有較為充沛的水資源,但不節制地利用,以傳統農業模式消耗式生產,會造成大環境的水資源失衡,引發其他生態環境問題。
綠洲生態農業應避免粗放型和單一化經營模式,建立多元復合型農業產業,開發利用大量水資源,滿足當地農業產業發展需求。粗放型和單一化經營模式不僅開發成本大,并且會嚴重消耗綠洲生態資源,喪失部分生態農業產業發展機會。因而當地努力開發與推行節水灌溉技術,大量種植耐旱型作物,初步形成以棉花種植、生態林果業、畜牧加工業三足鼎立的格局,實現“農、林、草、牧”協調發展,生態農業環境良性循環發展。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應由本地區主導產業引領,地方政府應加強市場調研,科學制定區域主導產業,增加產業內龍頭企業數量,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建立適度型生產經營模式,努力提升產品附加值。
新疆整體主導產業應秉承“南重棉果,北偏糧糖”的分布格局,南疆光熱資源具有優勢,應重點將主導產業放在棉花、瓜果生產加工方面,在提升品質的基礎上,形成“收儲—加工—銷售”環節的循環產業鏈,不應只做原材料生產地,要調整產業結構,提升主導產業產品附加值,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北疆地區路網建設基礎好,經濟基礎較為雄厚,多數產業龍頭企業集聚于此,形成“烏昌”“吐哈”等天山北坡產業集聚帶。北疆地區應以糧食作物、蔬菜、甜菜以及乳業為主導產業,增加無公害綠色產品產出數量,促使冷鏈產業為生態農產品流通、產品保值保價提供有力幫助,研發生態型農業技術,引育高端科技型企業,確保農業科技要素效益最大化。應加強南北疆農業產業貿易互通,利用北疆優勢產業帶動南疆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發揮“向南發展”的促進作用,激活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向第二、第三產業。
農產品市場競爭中,政策性保障能有效化解農產品需求彈性小、價值實現困難等問題。實踐證明“谷賤傷農”現象頻發會抑制農民增收,降低農民生產經營積極性。農業生產具有公共產品屬性,獨立個體或小規模單位很難承擔大投資或市場風險,在利潤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很難實現經濟與生態平衡發展,進而導致生態農業產業萎縮。在經營模式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新疆要積極探索利益協同保障機制,整合資金、土地、物資、技術、人才等要素,聯結企業與農民、政府與企業利益,吸納社會資本支持生態農業發展,做到風險控制、風險預警,有效降低風險成本,構成互利、配套的利益風險共享體系。
認知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大眾傳媒是提升公眾認知的方式,應利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生產力協調發展的必要性傳播于眾,引領綠色消費、增強生態意識。對于生產者,應運用制度約束和政策宣講由傳統“利益”觀念向“生態”觀念轉變,做好“生態”品牌,干預破壞生態的行為,并嚴加處罰。對于產業內從業人員,應開展多維度生態培訓,助力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引導生態型生產,轉變傳統農業生產觀念。
根據地區農業發展的特點和自然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地遵循“主導產業帶動型”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新疆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不能存有“等、靠、要”心理,應利用當地資源和“對口援疆”優勢,積極學習外部典型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示范經驗,做到“雙勇”,即“勇敢走出去、勇敢去借鑒”。深度調研市場,掌握市場需求導向,引導產業尋求戰略聯盟,促進區域內同類產品合作,發揮新疆生態農業品牌效應,健全生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優化相關技術,建造一批有技術、有創新的農業生態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促進技術產業化發展。
產業化經營目標需要政府政策引導,規避風險,拒絕盲從。生態農業產業化應堅持生態恢復原則,以農業與農村經濟為切入點,鼓勵生態農業企業與農民成為生態農業產業經營主體。建立并完善相關制度,確保扶持政策的普惠性與針對性,針對各地區農業產業化程度,按照產業孵化期、成長期與成熟期3 個發展階段,采用“公司+農戶”“龍頭企業+基地建設”和“訂單農業”等經營模式,帶動產業鏈中各經營主體參與產業化發展。建立生態農業產業風險控制、預警機制,解決農業產業弱質性問題,落實財政、稅收以及信貸方面的優惠政策,建立產業內經營主體的利益共享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