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嫻



[摘 ? 要]生命周期理論的價值取向及研究方法,對第三方教育評估的理論與實踐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教育評估指標體系的研制與實施的各個環節應符合生命周期的階段性特征及發展規律,可劃分為孕育期、初生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蛻變期六個階段。浙江省金華市直屬學校發展性評價在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通過凝聚各方力量、厘清思維誤區、注重過程管理、強化行動支持、關注現實困境、適時廢止或更新等有效策略,進一步優化了教育評估指標體系研發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提升了第三方教育評估以評促進、以評促建的預期功能。
[關鍵詞]教育評估;生命周期;發展性評價
生物學領域的“生命周期”概念及管理學領域的“生命周期”模型,與教育評估指標體系的研制與實施的一系列進程存在高度的內在一致性。遵照“生命周期”的階段性劃分,可對教育評估指標體系的變化發展進行周期性分析,包括孕育期、初生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蛻變期的階段性特點及核心任務。本文基于生命周期模型的研究假設,聚焦浙江省金華市直屬學校發展性評價的過程及結果,驗證評估指標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并對優化教育評估體系及第三方教育評估工作的有效策略進行了探究。
一、理論詮釋:生命周期的基本內涵及模型
“生命周期”這一概念源于生物學領域,指生物體的形態或功能在生命演化過程中所經歷的一連串階段或改變。本質上是指一個生物體從出生、成長、衰老直至死亡所經歷的各個階段和整個過程。[1]后隨著其內涵逐步被延伸和拓展,“生命周期”被廣泛應用到經濟學、管理學、環境科學、圖書情報學等多學科領域,逐漸成為一種研究范式。其中,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流行的管理理論——企業生命周期理論,是“生命周期”研究由自然科學領域轉向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代表性理論。
伊查克·愛迪思(Ichak Adizes)于1989年出版了《企業生命周期》一書,[2]從組織和管理的角度把企業成長細致地劃分為孕育期、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穩定期、貴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及死亡期十個階段(如圖1)。[3][4]
國內學者陳佳貴吸收了日本明治大學經營學部藤芳齋一教授的“蛻變理論”和“蛻變的經營哲學”,根據對企業成長的考察,將企業的生命周期劃分為孕育期、求生存期、高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蛻變期六個階段(如圖2)。[5]
總的來說,愛迪思和陳佳貴的研究都極具代表性,指出這種周期性現象所表征的組織特點及管理水平,是制約組織成長的瓶頸因素。依照這一價值取向和研究方法不難發現,教育評估指標體系的制訂、修正、完善、更新、廢除等一系列過程也遵循一種可預期的發展形態,其演進階段可視作對生物體生命周期的一種模擬。
二、模型建構:基于生命周期理論的
教育評估指標體系
教育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與實施遵循特定的生命軌跡,符合生命周期的基本假設。各個階段有其突出特性和發展任務,只有深刻剖析指標體系的周期性表現并歸納其內在發展規律,才能夠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教育評估指標體系。依照生命周期理論相關階段及特性的研究,筆者將教育評估指標體系的生命周期大致劃分為孕育期、初生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蛻變期(如圖3)。
1.孕育期:價值取向的確立
教育評估指標的體系化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在孕育期,教育評估指標的設計與實施更多地停留在觀念、意圖及價值取向等層面,醞釀相關的規劃依據、指導思想、辦學理念、育人目標、辦學目標等是這一時期的重點任務。往往不具備可視化、可操作性的指標類目和評估要點。這一時期最典型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可塑性強、周期性長、覆蓋面廣。孕育期所界定的基本理念直接決定了接下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教育評估的價值取向,影響評估項目、指標類目、評價要點及觀測點等多項內容的篩選與運用。
2.初生期:基本框架的搭建
在基本觀念厘清之后,教育評估指標的研發進入了初生期。這是一個摸索、學習和嘗試生存的時期,具有依賴性強、穩定性弱、規范性差等特點。處于起步階段,教育評估指標的設計更傾向于參照、借鑒過去及他人已有的模式,依附性較強,自主性較弱。而在這一過程中,觀念及模式固有的分歧及沖突則更易導致波動,進一步加劇不穩定性。具體表現為:評估指標的制定者往往容易暴露出自我認知不清、價值觀念搖擺、執行效率低下、信息遲滯等諸多問題,使得教育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與實施面臨諸多困難,更甚者導致評估體系“夭折”。而在這一時期,各項管理及保障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無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現象時有發生。能否順利度過初生期進入成長期,關鍵任務在于要立足自身發展的優勢和劣勢,制定各個領域的目標及主要舉措,進一步完成相關管理及保障機制的配套,確保價值理念與領域目標之間的內在一致性,夯實教育評估指標設計的基礎。
3.成長期:評估指標的細化
這一時期,預先設定的圖景借助各領域目標和主要舉措已基本具象化,具有付諸實踐的現實性和可能性。教育評估指標的設計者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對前期實踐和現有指標的反思進一步增強了其優化設計的綜合能力?;诖?,教育評估指標的適切性和針對性有所提升,能夠更好地匹配被評估對象的實際和特性。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在于,在現有框架的基礎上保持一種動態平衡,不斷細化、充實評估指標,專業性逐漸增強是其最顯著特征。
4.成熟期:指標體系的完善
處于成熟期的教育評估指標已完成體系化進程。經過前期調查、研討、修正等一系列環節,指標的設計者已具備豐富的經驗,其研制的指標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夠獲得較廣泛的認可。這一時期,教育評估指標體系已定型,具備較鮮明的品牌特色。聚焦其整體發展態勢,教育評估指標體系的發展速度逐步減緩,發展后勁不足。整體上,這一階段的指標設計者的思想趨于保守,改革及創新精神逐步減退,對前沿理念、評價模式、技術工具等方面的革新缺乏敏銳度和接受力。因此,這一階段的核心任務在于,需保持創新意識,不斷挖掘內涵,促進教育評估指標體系的“升級換代”。0C72CCD5-A761-4383-9C12-37580BFF6012
5.衰退期:研究范式的更新
根據事物變化發展的趨向,教育評估指標體系在實踐運用了一段時間之后,必然會進入衰退期。當現有的教育評估指標體系無法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實際,而短期內決策層面和實踐層面又無法及時作出應對,則會加速衰退期的到來。究其本質,教育評估指標體系逐漸喪失存續的條件和基礎,其背后的成因是錯綜復雜的。除卻規律性的必然,觀念陳舊、機構臃腫、人員冗雜、權責不清、決策過程復雜、內部矛盾難調和等都會成為束縛教育評估指標體系自我更新的影響因素。思想的“僵化癥”、機構的“肥胖癥”、決策的“遲鈍癥”以及資源的“失調癥”等癥結,使得教育評估指標體系日漸式微,陷入“內卷化”困境。這一時期,及時捕捉新觀念、新技術、新方法等并加以運用尤為關鍵。
6.蛻變期:指標體系的重構
進入衰退期后將面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處境:一是衰亡,二是蛻變。盡管在成長的各個階段,教育評估指標體系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面臨困境,甚至“夭折”,但衰亡特指的是經歷了各個階段而無法回避地老化直至死亡的這一必然結果,而蛻變是指改變形態使生命體得以存續發展的一種特殊過程。在這一關鍵階段,能否順利轉型,直接關系到教育評估指標體系是否還能存續。作為一種質態的轉變,蛻變的發生不是自然而然,更不是一蹴而就的。蛻變的發生既需要量的積累,需要前期各個階段的積淀;也需要質的突破,需要自我變革的魄力。這就要求,無論處于哪個生命階段,在解決好各階段主要矛盾的同時,更要始終葆有創新意識和能力,隨時做好應對變革的準備。而當蛻變期來臨,能夠敏銳地捕捉到信號,準確把握轉變契機,及時促成教育評估指標體系的蛻變,使其煥發新一輪的生命活力。
三、實踐探討
生命周期模型從理論層面上描述了教育評估指標體系的發展過程。以下將結合浙江省金華市教育評估中心多年來從事第三方教育評估工作的經驗,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對浙江省金華市直屬學校發展性評價項目的指標體系設計、修訂、實施等各項工作流程進行細致分析??v觀浙江省金華市直屬學校發展性評價第一輪至第三輪的實踐不難發現,從三年發展規劃的制訂、評審、分年度實施、各年度的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到評估指標體系的廢止與新一輪評價工作的開啟,其發展脈絡具備顯著的周期性特征,符合生命周期的理論模型。
1.孕育期:凝聚各方力量
無論是評估指標的設計還是評估工作的實踐,都離不開多主體、多層次、多維度的參與。尤其是統領性的價值觀念,更需要強化決策過程中的覆蓋面,注重全員參與。在浙江省金華市直屬學校發展性評價的指標體系研發及實踐運用中,這一特征極其鮮明。無論是全市層面的《浙江省金華市直屬中小學發展性評價指標體系》《浙江省金華市直屬幼兒園發展性評價指標體系》等相關指導文件,還是校級層面的《XX學校發展規劃》《XX學校發展性評價指標體系》等,均覆蓋了辦學條件、工作管理狀況、達標狀況3項A級基礎性指標、10項B級基礎性指標及11項發展性指標。其涉及面十分廣泛,各發展領域及發展要素所牽涉的機構及人員紛繁復雜。因此,在指標研制前期,尤其需要注重調查研究,號召各相關部門、處室、人員全面參與到指標設計過程中,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出謀獻策,以達成全面共識。
2.初生期:厘清思維誤區
在初步制定了相關的基礎性指標及發展性指標之后,各校需要將自己的發展規劃及指標體系提交評審,由浙江省金華市教育評估中心組織評估專家對其科學性加以論證。這一措施旨在幫助各參評學校進一步厘清自己的思維誤區。一方面,聚焦辦學的基本條件、基本規范、學校管理等相關要求,促使學校回顧現有工作的得與失,進一步改進工作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明晰自身發展的不同階段和辦學特色等,促使學校規劃未來發展的前景和方向,進一步實現自主發展和內涵提升。這一環節所提供的針對性指導能夠幫助學校更精準地分析自身發展優勢及瓶頸,優化其決策過程及結果,從而提升發展性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3.成長期:注重過程管理
這一時期,指標體系的設計環節已基本告一段落,各項基礎性指標及發展性指標均能夠較精準地適應各校三年發展的需要,具備較好的實施條件。基于此,在常態化工作有序開展的同時,需要優化三年發展規劃的設計與實施進程,注重過程管理。尤其是針對部分遠景目標及長遠計劃,需重點關注任務的分解與工作的推進,確保年度指標的達成。對各校而言,參照現有的指標體系,結合形成性評價不斷調整工作重心,統籌工作流程、優化工作成效,是現階段的主要任務。
4.成熟期:強化行動支持
在經歷了至少兩年的規劃實施后,學校已取得較為突出的成就,分年度指標已逐步得以落實??傮w上,預先設定的發展目標基本完成,達成較好的辦學效益。部分學校的發展定位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可,打響了學校特色品牌。在這樣的形勢下,學校的評估指標體系趨向于保守,改革的步調趨于緩和。“吃老本”現象逐步顯現出來,部分學校固著于已有成就而止步不前,惰于接受新觀念、新模式及新技術。面對發展性評價及其他督導評估工作,部分參評學校甚至產生較明顯的抵觸、抗拒情緒,或出現敷衍了事、搪塞糊弄的情況。長遠來看,低估發展性評價對學校內涵提升的重要價值,或沉湎于已有成績固步自封的狹隘格局,都會使得學校錯過未來發展的機遇。因此,各參評學校不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發展性評價的各項工作,而且要在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強化行動支持。
5.衰退期:關注現實困境
當每一輪發展性評價進入尾聲,浙江省金華市教育評估中心都會對各校發展規劃的實施情況開展終結性評價?;趯Ω鲄⒃u學校階段性目標達成情況的統計分析,對整個周期(即三個年度)學校發展規劃的實施情況開展全面評價。這一階段,既是對三年發展規劃實施情況的回顧,也是對新一輪三年發展性評價的展望。這意味原有評估指標體系已完成歷史使命,新一輪發展性評價工作即將開始布局。盡管評估指標體系已進入衰退期這一生命歷程,但在發展性評價實施過程中所涌現出的現實困境,卻能夠帶來相應的發展契機。顯而易見,預期設定的指標體系與各參評學校的工作實際總存在落差。受限于主客觀條件,部分基礎性指標或發展性指標在實踐過程中難以完全達標。此類共性問題應在新一輪的基礎性指標中予以凸顯,而個性化問題則應在新一輪的發展性指標中予以強調。因此,對規劃制訂及實施過程所遭遇的實際問題及發展瓶頸加以系統化分析,對學校持續發展及區域教育質量提升均有深遠意義。0C72CCD5-A761-4383-9C12-37580BFF6012
6.蛻變期:適時廢止及更新
每一輪發展性評價迎來終結性評價之后,其指標體系都面臨著被廢止或修訂的命運。隨著政策及實踐的變化,原有的指標體系已逐漸喪失其存續的價值。因此,現有指標體系將予以廢止,退出評價工作的各個環節。與此同時,部分具備普遍意義和長遠價值的指標或要素將被保留,繼續沿用到新的指標體系中。此外,受新政策、新形勢、新理念、新技術及新工具等影響,過去不曾關注或關注度不夠的內容將被吸納進指標體系之中,成為新一輪發展性評價的核心要點。例如,自《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于開展浙江省現代化學校督導評估試點工作的通知》《浙江省現代化學校督導評估管理辦法》《浙江省現代化學校評估細則》等相關政策頒布以來,浙江省金華市直屬學校發展性評價的相關指標研制及評估工作均參照“現代化”標準予以執行,評估更加注重“減負”“素質教育”等相關條件,且內涵發展的關鍵指標更加突顯??傮w而言,新一輪的指標體系更聚焦于學校發展的時代性、示范性及教育改革的領導力、執行力。
自《浙江省教育廳關于試行學校發展性評價工作的指導意見》《浙江省金華市教育局關于開展學校發展性評價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相繼頒布以來,浙江省金華市直屬學校發展性評價工作的全面實施,已走過了首輪、第二輪及第三輪三年發展規劃評審和實施情況評價整整九個年頭,正迎來第四輪發展規劃評審和評估工作。在這一過程中,第三方教育評估憑借其獨立性、專業性及權威性,全面、深入、客觀地對學校三年發展規劃及實施情況進行評估與監測,并指導學校充分運用評價這一有效手段進行自我診斷、自我調控、自我完善,促進了學校自主發展、多樣發展、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曉峰.生命周期方法論[J].科學學研究,2004(6):566-571.
[2]王炳成.企業生命周期研究述評[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4):52-55.
[3]李業.企業生命周期的修正模型及思考[J].南方經濟,2000(2):47-50.
[4]伊查克·愛迪思.企業生命周期[M].趙睿,陳甦,何燕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237.
[5]陳佳貴.關于企業生命周期與企業蛻變的探討[J].中國工業經濟,1995(11):5-10.
(責任編輯 姚力寧 ? 校對 郭向和)0C72CCD5-A761-4383-9C12-37580BFF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