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麗
[摘 ? 要]勞動教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環,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文章結合江蘇省張家港市勞動教育的實際開展情況,分析實施勞動教育面臨的挑戰,提出完善勞動教育實施機制、豐富勞動教育內涵、注重師資培養以及強化督導評價等推進勞動教育的舉措,明確未來推進方向,以期為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現實思路。
[關鍵詞]勞動教育;機制保障;內涵建設;督導評價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勞動教育納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之中,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勞動教育是五育并舉的重要一環,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推進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成為一線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現基于江蘇省張家港市勞動教育的實際開展情況,分析實施勞動教育面臨的挑戰,探討推進勞動教育的舉措,為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提供現實思路。
一、實施勞動教育面臨的挑戰
為有效推動區域勞動教育的開展,張家港市教育局以座談、問卷的形式多次組織面向學生、家長、教師及一把手校長的專項調研,匯總并剖析了目前勞動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是缺少系統化的勞動課程架構。各校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積極開展了形式豐富的活動,但多以散點狀分布,缺少針對學生能力發展的整體架構。二是缺少勞動實踐的時間和機會。家長對勞動教育不夠重視,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干預過多,缺少對勞動教育的支持;學校對習慣養成的跟蹤不夠,很多勞動實踐需要學生在校外及家庭完成,缺乏真實踐,難有真體驗,無法真提升,不利于勞動教育實現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標。三是缺乏基于真實情境的勞動內驅力。目前,學校、家庭和社會仍然存在重智育輕其他的片面認識,從主客觀兩方面看,勞動教育均缺乏相應的條件、情境和氛圍。另外,在綜合評價落實不到位的情況下,學生自主參與的動力不夠。四是缺乏專業的師資保障。雖然可以通過兼任教師培訓、專業教師外聘等方法不斷優化師資隊伍,但學校勞動教育的現實需求仍然無法得到滿足,尤其是專任教師稀缺。五是缺乏應有的安全保障。學校和教師在安全第一的實踐要求下,難以放開手腳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機會,在學生的安全意識也相對薄弱的情況下,教師難以真正放手。
二、推進勞動教育的有效舉措
針對以上現狀,張家港市教育局對勞動教育的實施進行了頂層設計和統籌部署,從制度保障、課程建設、師資培養、監督評價等方面對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進行實踐探究。
1.完善勞動教育實施機制,保障有序推進
(1)強化統籌管理機制
建立勞動教育的統籌管理機制,由副局長分管,基礎教育科總體協調,教師發展中心指導課程開發與實施,學校開展具體的勞動教育實踐工作。結合創建“新時代首批江蘇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市、區)”的契機,各校做到“場地、師資、課程、評價”同步開發,不斷豐富課程資源。同時,教育局重點打造了10所勞動教育基地學校,其中以張家港市常陰沙學校為蘇州市勞動教育基地,做到點面結合,有序推進。
(2)建立協同教育機制
一是加強學校、家庭、社區三方共育,形成合力。以學校為主導、家庭為基礎、社會為支持,豐富勞動教育內容,拓寬實施途徑,形成協同育人格局。二是加強勞動教育資源與經驗分享,產生張力。張家港有一批勞動教育特色鮮明的學校,如德積小學的“兒童農場與工坊”、江帆小學的“清潔魚勞動教育課程”、第八中學的“少年科學院”等。基教科、教師發展中心定期舉行專題研討,展示各校在實施勞動教育中的特色,包括勞動教學、管理措施、教育科研等,為其他學校提供借鑒。同時,依托信息化平臺“綜合實踐活動學習社區”“項目化學堂”等,形成一定規模的資源群,在交流、學習、宣傳上形成群體效應,動態反映勞動教育實施的過程與經驗。三是加強專業師資隊伍的交流,激發教師活力。充分發揮市級及以上骨干教師的輻射和引領作用,建立教師流動機制。骨干教師要發揮“三好”作用:幫助學校用好校內外基地,帶好兼任教師,做好特色項目。
2.豐富勞動教育內涵,凸顯教育實效
(1)堅持學校主導,構建勞動教育生態體系
一是課程建設多元化。充分發揮“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的作用,建立多元、生態、生長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使學生掌握“會生存、會生活、會創造”的本領。
二是課程實施項目化。通過項目化學習的實施方式,提升勞動教育的品質:引領學生帶著問題參加勞動實踐,加強與生活的鏈接,強調完整經歷;勾連各學科知識與技能的運用,體現學科育人;注重勞動成果的展示與運用,凸顯勞動價值。
三是課程管理體系化。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學校管理層充分發揮協調推動的作用。校長室提供決策支持,教科部門啟動課程實施的優化研究,教導部門推進課程實施的探索實踐。在每個年級建立課程實施的教師小組,負責本年級實施勞動教育課程的規劃、組織,以及具體方案的研討、具體活動的安排等。在課程設置上,鼓勵學校采用間周連排的方式,如單周綜合實踐活動、雙周勞動與技術,或和少年宮活動相結合,保證學生勞動體驗的充分性和連續性。
(2)注重家庭實踐,構建勞動教育常態體系
一是開展家庭勞動教育指導。各校依托家長學校、道德講堂、家庭教育指導中心、社區教育機構等,建立家庭勞動教育指導服務站點,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觀,掌握開展家庭勞動教育的方式方法。
二是創建家庭勞動微清單。引導學生以實際行動踐行“孝親、敬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從家庭小事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參與家庭勞動。通過家校聯合,從生活自理、物品清洗與整理、家庭衛生等十多個板塊入手,布置具體可操作的家庭勞動實踐項目,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勞動習慣。07F04443-CFEA-4732-A623-F1BE643C4A55
(3)整合教育資源,構建勞動教育動態體系
一是整合勞動教育資源。學校在充分利用家校活動資源的基礎上,不斷擴展勞動教育格局,搭建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和公益勞動平臺。例如,張家港市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依托獨特的江南水鄉文化和內外部資源,從生活擔當養成、沙上文化體驗、生態農業體驗和勞動技術創造四個方面建構課程,以“主題式課程、模塊式運作、情景式體驗”為實施方式,為全市中小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勞動實踐場域。張家港市實驗小學與常陰沙農場結對,讓學生在親歷田間勞作中感受新時代的農村風貌。張家港市梁豐小學與市博物館合作,展開地域文化“千年黃泗浦”的研究,并把學生的成果展搬進博物館,實現了館校合作的共贏。張家港市鳳凰中心小學依托地域資源,開展了“最美是鳳凰”系列研學活動。
二是創生勞動教育品牌。2018年起,教育局聯合文明辦遴選全市革命遺址遺跡紀念地、相關的人文、歷史教育場館和各級文明單位實踐場館,作為未成年人實踐教育基地——“成長驛站”,正式推出“三色花開·快樂成長”未成年人社會實踐活動,同時在專題網站設定預約信息、公示公告、驛站介紹、評價感悟、意見反饋等欄目,集管理、活動、服務、評估等多功能于一體,最大化地延展了學習空間,拓展了實踐路徑。
3.注重師資培養,搭建專業化成長平臺
師資培養是推動勞動教育實施的一個重點。一是建構一支業務水平較高、年齡分布合理的專兼任結合的師資隊伍;二是在教師專業發展上為教師專業發展暢通渠道,提供專業培訓、業務評優、骨干評審的各種機會,保障教師專業發展權益,吸引更多的優秀教師從事勞動教育;三是聘請具有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優秀勞動者、專業技術人員等擔任勞動教育兼職教師、校外輔導員和社團指導教師,給學生提供專業、優質的勞動指導。
4.強化督導評價,促進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勞動教育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精神世界、創新意識、能力發展。為此,教育局建立學生勞動素養評價制度,開發內容詳實、操作性強的評價量表,采用多方評價、定量定性結合評價、模糊評價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并將勞動情況和勞動品質記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同時將勞動教育實施情況納入了中小學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內容。區域常態化開展“勞動教育優秀項目”評選,鼓勵各校結合學校特色、地域文化與辦學傳統積極申報。
三、強化勞動教育的再思考
勞動教育的深入開展任重而道遠,在區域推進與實施的過程中,張家港市雖然有了一些突破和成效,但仍需不斷思考與再實踐。未來,張家港市將圍繞“勞動教育實施的整體性、融合性和創新性”等進行持續的深度探究。
一是完善勞動教育框架,形成體系化。各校要進一步梳理勞動教育的內容,從培養目標、課程建設、師資配備、教育評價等多方面進行系統化的架構。二是與養成教育相結合,形成常態化。各校在“好習慣養成教育”的推進活動中,要選擇適切的勞動教育內容融入其中,使勞動教育與品德養成有機結合。三是與其他學科相結合,形成綜合化。勞動教育不能脫離“五育并舉”的立德樹人體系。例如,勞動教育可以和科技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在勞動中實現科技創新的夢想;可以和安全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真實的勞動情境中,深化安全知識的掌握和安全技能的運用。四是與學校文化相融合,形成品牌化。在完成相關技能訓練的基礎上,把學生勞動習慣的養成、勞動品質的形成與學校文化有機融合,形成勞動教育特有的學校文化表達。五是與家庭社會相結合,形成整體化。加大家校合作力度,并由家庭教育指導中心跟進,提高家長認識,增強教育實效;發揮社區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形成全社會重視勞動教育的氛圍,引導更多的社會力量支持學校勞動教育。
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教育工作者要堅定不移地開展好勞動教育,充分發揮其綜合育人價值。激發青少年學生熱愛勞動的內生動力,從而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責任編輯 姚力寧 ? 校對 郭向和)07F04443-CFEA-4732-A623-F1BE643C4A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