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梅
美術是人類美學的重要表現形式,所謂藝術,其實質就是以現實生活和世界為藍本的人類審美活動產物。但鑒賞藝術的審美經驗并非人人生而所有,需后天培養方成,因此,對學生審美經驗的培養的任務就落在了我們美術教育工作者身上。學生的審美趣味、審美觀念、審美理想的培養發展是在教師與其的二向活動中進行的。因此,以發覺藝術的審美特性為核心的美術鑒賞顯得尤為重要。本篇,筆者將在直觀審美、意象剖析、作者情感、自我感悟四個方面闡釋藝術鑒賞的教學活動。
一、 藝術第一感受所帶來的直觀審美
譬如說,我們評判一盤菜好不好吃,首先我們看到的是它的色澤,我們對藝術的審美活動首先看到的是它的形式、色彩等,這是一種自在的直覺,亦是我們教學活動的第一步。
在教學中,學生往往對表現力更強的近現代西方美術比對傳統的東方美術和中世紀的西方美術更感興趣,這導致他們往往不能很好地去獲得對藝術品的恰當審美,于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常將東西方美術以對比的形式呈現到學生面前,通過尋找兩藝術品風格形式上的差異來獲得較為全面的審美,我們老師再通過傳授自己的審美經驗來達到對學生的合理引導,促使其對藝術獲得更為準確的直觀審美。譬如在講述吳道子《送子天王圖》時,筆者會舉出《帶珍珠耳環的少女》等西方人物作品進行對照,體現東方傳統人物畫的飄逸筆力,同時也是學生感受到西方寫實美術的筆色刻畫,從而激發其對繪畫作品中意象的深度觀察
二、在藝術鑒賞中對意象的深入剖析
不論作詩、寫文章還是畫畫,意象是始終越不過去的一道坎。意象,即有意義的物象。如果說形式是一幅畫的骨架,那么意象便是它的血肉,意象是感性的東西,幫助人們進行直觀感受,同時我們也通過意象進行對作者的情感進行進一步了解。
學生對于意象的把握是比較容易的,得益于語文等學科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可以做到尋找基本印象并進行初步解讀,通常,筆者會讓學生自由發言,尋找意象,釋讀意象,最后由筆者進行統一的串聯與講解。比如說,在進行《洛神賦圖》的授課時,“驚鴻”“游龍”、“秋菊”、“春松”等自然物象往往是學生比較好把握的,這些意象以其自然的狀態表達出洛神的神姿翩翩,風度不凡。這樣的自我探索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融入課堂的學習熱情,從而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審美共性,增強群體審美的效果。
三、對藝術審美中作品思想內涵的品鑒
藝術是藝術家表達自我的方式,朱光潛有言:“嚴格地說,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因為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在藝術美的欣賞過程中情感是當之無愧的核心,一個優秀的創作者是可以將自己的情感通過作品打入人心的。因此,學生在藝術鑒賞中對藝術品情感的把握是重中之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優秀的藝術品是具有感召力的。學生在鑒賞過程中也是容易被調動情緒的,教師則應該切入其中,與學生共同剖析作者所流露的情感。《梅杜薩之筏》這一作品用色灰暗壓抑,人物精確孔武,情結悲涼壯烈,我們先向學生講解其歷史背景:在波旁王朝昏暗統治中,法國海軍部對人員任命的不負責與海難發生后權貴的丑惡行徑使人民群情激憤。學生便可由此聯想到這副畫是作者席里科對政府無能的諷刺和對法國資產階級的控訴,表達其對苦難人民的同情。對于此類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自我完成鑒賞活動的能力。
四、藝術鑒賞后對其精神的自我感悟
一個好的作品是可以穿透骨髓直擊靈魂的,人們在完成對藝術作品的鑒賞活動后,往往會在心里留下作品的影子,并對他(她)的生活產生一定影響。筆者認為,藝術鑒賞的教學活動的最后一步便是引導學生使藝術在其內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并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與生活。在進行《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學習時,纖夫們的吃苦耐干、不被生活壓倒的決心,亦或是對人民同情的革命愛人觀念,都可以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中產生其他影響,引導學生健全人格,助長學業,綜合發展,這也是藝術培養人的重要作用的具體體現,是理論指導勞動實踐的表現。
對藝術的深入鑒賞可以從美學等多個方面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由表入里,其又能對學生的精神情感以至于日常生活產生內化的間接影響。美術教育工作者的作用便是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引導學生完成這種被影響的過程。在美術鑒賞課中學生們探尋了審美的本質,提高了審美能力,拓展了鑒賞眼界,發展了內心精神力量。教人以美,以美育人,使人悟美,使美化人,這就是高中美術教育工作者在藝術鑒賞教學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