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躍梅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期,其知識體系不夠完善,價值觀尚未成形,心理還未成熟,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王船山德育思想為當代中小學德育工作提供了參考。本文將對王船山德育思想在中小學生教育工作的借鑒價值進行闡述與討論。
一、愛國豪情,心憂天下
王船山生活在庸人當道、小人得志,國民萎靡、民族危亡的特殊歷史時刻,他19歲開始留心政事,21歲組織“匡社”,誓言匡扶天下。他橫眉冷對千夫指,撕下了惡勢力爾虞我詐、為一己私利的偽裝,他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救國救民的道路上。他堅守了中國士大夫的文人骨氣,發揚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他探尋民族文化衰弱萎靡的原由,力挽民族文化之頹敗與消亡,重振民族文化之血脈。他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是抗爭的一生,是愛國的一生。因此,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多講述引用王船山的生平故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二、以人為本,關注人性
王船山說:“道行于乾坤之全,而其用必以人為依……圣人所以依人而建極也。”這句話集中反映了他“依人建制”的民本思想。他強調,再好的道德也需要人去完成、去彰顯,否則道德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變得毫無意義。同時,他也揭示了人特質和人本質的區別,以及“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標準。
鑒于此,在中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要充分領悟“以人為本”的思想,要把學生放在突出位置,把過去課堂的教師為主轉換成學生為主,把課程的目標放得更長遠,把成績當作能力的參考,明白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實實在在的人,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維護學生的尊嚴,從而達到德化育人的效果。
三、實有之誠,實在之為
“盡天地只是個誠”,王船山一語道破“誠”的真諦。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更要秉承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不斷深化自己的教學功底,涵養自身品德,讓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學識之師、德行之師。
王船山還提出:“誠也者實也;實有之,固有之也。無有弗然,而非他有耀也。”這闡釋了“誠”中所包含的規律。同樣,中小學的德育工作也有深刻的規律。我們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以德為先貫穿全階段,結合青少年身心規律,用豐富的德藝活動充實德育內容,避免枯燥乏味,用細致微小的示范潤物無聲,用鮮明生動的案例引發學生的內心共鳴,確保德育工作有主線、有章法、有成效。
四、“身之親行”,知行合一
“立教有本,躬行為起化之原,謹教有術,正道而漸摩之益。”王船山德育思想既注重德育認知的重要性,更強調要把道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產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作為教師,我們得身先士卒,引領示范,如果一片落葉不撿、一句問候不回、一本書不讀,那課堂上教師所講的至理名言、道德升華只會成為學生心里的“長篇大論”。
“德”是社會約定成俗的規范,是約束人行為處事的框架,是具體行為的升華和體現,“德”需要踐行才能發揮育人功效。所以,王船山推崇德行實踐,有了德行實踐,就會對道德原知進行取舍和鞏固,產生新的德育體驗和德育新知,從而知道得越多,踐行得越堅定,從而促使認知更加深刻。
因此,教師在育人過程中不能只強調說教,要在每個平凡的日子里把德識轉化為德行,不斷通過教育實踐審視自我,剖析自我的德行狀況,努力改進自身的德行,從而引導學生身體力行,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
當前,我們己經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青少年正處于拔節孕穗期,他們的德育既需要新時代的洗禮,更需要傳統文化的潤澤,而王船山的愛國豪情、人本關懷、務實求真、身體力行就是我們師生德育工作的精神之“鈣”,我們要把它學好、用好、踐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