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艷 王征
教育均衡發展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義。自國家提出要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公平以來,人們不斷探索、嘗試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等現實問題。本文立足于教育公平視角,探索信息化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實施路徑。
一、莞式慕課:東莞市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全國人口流動的版圖中,東莞一直扮演著人口流入地的角色。從2001年開始,東莞市隨遷子女學生數量以每年約3萬人的速度增長,2021年,全市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校生達112.8萬人,在此期間,新建學校迅速崛起。然而,在增加學位供給的過程中,出現了新建學校師資力量薄弱、部分民辦學校教學質量不高、學校各自發展等教學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這樣的“人口倒掛”而導致的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僅僅是東莞特有的,也是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其他經濟發達地區的基本問題。
為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東莞市人民政府深入研究,多方求證、研判,決定利用信息技術來化解難題。東莞全市中小學開展“慕課”教育改革,探索在信息技術、智能技術支撐下適應教育發展實際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大幅度變革教與學方式,形成了具有東莞特色的大型慕課——“莞式慕課”。“莞式慕課”是指在東莞市層面所構建的開放的、多元的、優質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平臺,主要包括莞易學、東莞教學資源應用平臺、東莞慕課平臺、東莞市教育視頻網、微課掌上通等,類型包括慕課、微課、優課、教案、課件、習題、多媒體素材等,目的是為全市教師提供免費的教育教學資源,促進薄弱學校教學質量提升,推動信息化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共生、創新發展。
二、模型構建:信息化促進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實施路徑
本文立足于調研視角,從問題出發,制定信息化行動計劃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形成了“莞式慕課”實施路徑模型(圖1)。區域性的信息化教育改革通常都存在著階段性、力度不足、經費難以持續供給等問題,制定高層次的行政推行機制顯得十分必要,因此第二步為制定本土化“慕課”推行機制,然后制定實施機制。資源是“慕課”的核心,第三步是資源建設。在推行“慕課”的時候,必然會出現線上、線下、線上+線下等多種形態的教學模式,而這個過程中必然需要教研的指導與引領,因此,第四步是構建“慕課”教研體系。第五步,根據教育教學實際情況,探索不同的“慕課”教學模式。
(一)調研咨詢:尋求教育問題智慧型解決方案
調研堅持問題導向,主要有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教育工作者,另一個層面是教育專家。基于兩個層面調研結果,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東莞市教育局決定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健全教育教學資源庫,解決教學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并通過機制創生、資源創建、教研重構、模式創新,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莞式慕課”解決方案。根據國家育人方向和信息化改革要求,制定“莞式慕課”的實施策略:第一,根據國家與教育信息化相關的政策,制定全市范圍內信息化教育改革的相應政策、規定;第二,設立專門部門統籌管理、推進信息化在硬件、軟件上的建設;第三,建立專項資金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設,加大政策的實施力度;第四,建立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團隊,以“慕課”為主要建設目標;第五,以微課、課堂錄像為主要的“慕課”形式,搭建多方平臺、渠道,匯集優秀的“慕課”資源;第六,在信息技術使用、教學資源應用等方面,加大對全市教師的培訓力度。
(二)機制創生:建立全面執行促生化改革架構
基于充分的調研咨詢,2015年開始,東莞市制定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慕課”實施機制,形成了全面執行的促生化改革架構(見下頁圖2),藉由財政機制促生教育系統性變革,通過管理機制統籌協調系統性改革,以試點機制先行示范引領改革。
在財政機制上,建立了“統一+自籌”的機制,市政府統一撥付專項資金用于“莞式慕課”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2016—2020年市政府共計投入1.8億元,用于進一步擴充優質教育資源、實施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激勵引導民辦學校添置更新信息化設施設備等。各鎮(街道、園區)和學校自籌資金,投入相應的建設經費。
在管理機制上,建立了“市教育局—鎮街教育管理中心—學校”三級層級結構。市教育局層面主要是制定政策、統籌管理;全市4個城區和28個鎮街教育管理中心主要是執行推行任務,并在鎮街層面組織、協調學校硬件安裝、大賽參與、學習交流;學校層面主要是全面響應、落實、執行。相較于其他具有較大行政區的地級市而言,這樣的區域劃分增強了管理的實效性,縮減了管理的層級和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在試點機制上,首先在松山湖鎮、石龍鎮兩個鎮街以及117所試點學校進行“慕課”教學改革的試點,再進行全市大范圍的推廣。
(三)資源創建:打造優質教育一體化資源平臺
東莞市通過引進、自建和采購三種方式,已形成了國、省、市、鎮、校一體化的“莞式慕課”數字化教育資源庫。截至2021年,“莞式慕課”數字化教育資源庫已形成系列化、精品化、課程化、全覆蓋的規模。
引進的數字化教育資源主要借助于“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依托“廣東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廣東省教育視頻網”,進一步豐富了“莞式慕課”數字化教育資源庫。
自建的“莞式慕課”數字化教育資源占比50%,自建形式主要包括微課大賽、市級公開課、名師優課、主題開發,主要是由市優秀教師開發,按照“點擊用”“改造用”“創新用”三種方式進行分類指導、逐步推進。
采購的數字化教育資源主要來自北京四中網校的線上教學應用平臺,教師可以在平臺上下載、上傳微課,依據個人對平臺貢獻度獲取相應的積分獎勵,上傳一定數量的優質微課會在年終考核、職稱評定方面給予照顧加分;學生可以在假期、放學后等課余時間直接觀看平臺上的微課、優課學習,利用平臺上的試卷進行測試。
除了在全市層面構建系統的開放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庫,各級各類學校也自行搭建了獨具特色的“慕課”學習平臺。
(四)教研重構:構建“莞式慕課”立體式教研體系
結合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東莞根據近6年“莞式慕課”開展的實際情況,構建了“莞式慕課”立體式教研體系(圖3)。該體系以“市——鎮——校——組——教師”為分級教研架構,以“日常性學科研討——階段性專題研訓——常態化工作應用”為具體教研線路。基礎教育各個學段學科均建立了網絡群、圈、站的線上溝通交流平臺,形成一體化的網絡研訓社區,這成為“立體式”教研體系重要的信息溝通渠道。
“立體式”教研體系中包含五種教研類型。第一,以“莞式慕課”數字化教育資源庫為慧教育資源應用,打造相鄰鎮街的“片區聯動教研”;第二,依托“莞邑良師”“學科帶頭人”“名師工作室”,匯集優秀名校教學資源,由名校名師引領進行“名師教研”;第三,邀請教育領域專家,結合理論前沿進行實地指導的“專家教研”;第四,通過信息技術專業人員、學科信息能手的指導,形成“工具拓展教研”;第五,通過征集優課、教學比賽所進行的“競技教研”。在疫情期間,上述所有類型的教研均正常在線上進行,線上聽評課、專題研討、專家講座、工作坊等研訓活動一直通過信息化平臺持續開展。
無論是哪一種類型都指向教師專業素養和信息素養的提升,“立體式”教研體系的目標是打造一支“橄欖型”隊伍的教師,即具有較高一級素養的教師通過示范引領帶動素養有待提高的教師,后者通過學習不斷向前者靠攏,最后使得絕大部分教師都提高了專業素養和信息素養。
(五)模式創新:形成“莞式慕課”進階式教學模式
利用“慕課”進行教學,并非只有唯一的教學模式,經過探索,目前東莞已經形成了四種較為成熟的進階式 “慕課”教學模式:在線名師課堂、遠程同步課堂、雙師課堂和翻轉課堂(圖4)。
在線名師課堂屬于“輸血”式課堂變革,利用名師這個“外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組織省市名師,采用“名師授課+助教答疑”的方式,借助“莞式慕課”數字化教育資源庫中的“東莞學堂”平臺進行網絡授課,學生通過電腦或移動終端在線學習,每次可容納1萬名師生在線學習。
遠程同步課堂是一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1位教師+2個課堂,屬于“活血”式課堂變革,促進學生的主動生長。遠程同步課堂是異地的兩個錄播室,同步聲音和畫面,教師身處其一,同時為兩個教室的學生上課。該方式主要用于送課到校和網絡教研活動,已經開展了110多場市級遠程同步課堂。
雙師課堂也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但屬于“造血”式課堂變革,由高效學習轉向為智慧學習,2位教師+1個課堂,屬于遠程同步課堂的升級版。雙師課堂通過網絡實時植入式、直播式等方式,針對重點難點教學內容,由一位名師進行線上遠程教學,另一位教師則負責線下互動輔導教學,兩位教師通過線上線下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翻轉課堂也是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該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的學習前置,學生在課外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微課、PPT等)自主學習知識,課堂上則主要開展合作、探究、互動教學活動。翻轉課堂屬于“換血”式課堂變革,從智慧育人轉向育智慧人,旨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高階思維等素養。
除了上述比較經典的“慕課”教學模式之外,試點學校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學模式與操作流程,比如東莞市松山湖實驗小學的“一模三核六策略”高效課堂、東莞市石龍第三中學的“核心循環”教學模式等。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2021年度“強師工程”專項課題“莞式慕課2.0——打造東莞‘品質課堂’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創變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1YQJK108)、廣東省教育研究院“5G+智慧教育”專項課題“基于莞式慕課2.0的5G智慧教學模式創變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GDJY2021Ga0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