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霞
促進“五育”融合,首先要從課程入手,改變傳統的線性思維、片面思維模式,改變“五育”割裂、彼此沖突的狀況,圍繞育德、啟智、健體、怡美和樂勞五大主題,將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有機整合,將課內外、校內外的空間打通,優化師資、資源、方式配置,構建立體化、序列化的課程體系和“五育”模式,以形成“系統教育力”,有效促進“五育”的積極互動與有機融合。
一、對國家課程進行加工與改造,在知識傳授中促進“五育”融合
國家課程對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具有統領作用,但學生有個性差異,因而學生不應是平均發展,而應是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因此,學校要從現實出發,對國家課程進行校本化的加工改造。
1. 對課程標準進行適當分解
課程標準是各學科教學要遵循的基本依據,對各門課程具有指導、引領作用。要使各個學校、學科的教學既符合課程標準,又符合本校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就需要教師對國家課程標準進行適當分解,使德、智、體、美、勞都形成不同層次的目標與具體要求,以符合本校不同層次學生“五育”發展的個性需要。
2. 根據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需要適當增刪補充教材
教師要以“五育”融合為引領,以“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為目標,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改編,調整內容、拓展知識、更新知識和替換案例,使教材內容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接地氣,貼近學生生活,體現材料鄉土化、內容五育化、形式校本化的特點。
3. 尋找、挖掘教材中有利于“五育”融合的內容
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有利于“五育”融合,但由于過去偏重智育,致使其他方面或被編者忽視,或未充分體現,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尋找、深入挖掘這些因素,作為促進“五育”融合的發力點與突破點,將德美體勞之“鹽”溶入智育之“湯”,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如學生學習數理化,在探究知識的同時,感受科學家們的愛國精神和創新精神、工人們的工匠精神和奉獻精神;學習音樂美術,在獲得樂理和美術知識的同時,領悟音樂美術的創造之美、展示之美;開展體育活動,在鍛煉身體、強健體魄的同時,培養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
二、積極開發校本課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五育”融合
“五育”依托的課程不同,教學內容不同,目標方式也有差異。比如智育的主陣地在課堂,而體育、勞動教育主要是通過課外活動來實施。又如德育,不僅需要學生掌握知識與道理,更需要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只靠單純的課堂學習是無法完成的。校本課程既有利于實現知行統一,也有利于改變國家課程中“五育”相對封閉、互相割裂的狀況,有利于學生領悟知識,磨煉意志,培養行為習慣,提升勞動、運動技能。
1. 以“五育”融合為主題,積極開發融德智體美勞于一體的校本課程
國家課程的內容是既定的,教師受教學內容的制約,而校本課程由教師自主開發,教師可以根據“五育”融合的需要對校本課程內容進行開發與調整,有利于學生實踐。例如,圍繞“生活垃圾調查”這一項目設計校本課程,學生通過調查、訪問、思考、探究、分析、討論、爭辯、繪制“垃圾處理流程圖”和垃圾處理后的環境效果圖,不僅學習了垃圾分類的知識、處理的方法,還提高了對垃圾處理的認識,增強了社會責任感,提高了知識運用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等。學生提出合理的建議和方案設計,獲得了成就感,也激發了參與研究的興趣和熱情,感受垃圾處理中的工藝美和垃圾處理后的環境美,并產生熱愛勞動和保護環境的思想情感。這種校本化、個性化的活動還能將學生的日常生活納入其中,真正體現了“社會即課程、生活即課程”的理念。
2. 重新審視、修改已有的校本課程,增加“五育”融合的份量
利用校本課程的優勢促進“五育”融合,不是將過去已開發的校本課程全部推倒重建,而是需要適當選擇一些有利于促進“五育”融合的活動,開發新的校本課程,重新審視已開發的校本課程,對內容進行加工完善,由偏重某些方面轉向“五育”并舉,滿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3. 與國家課程溝通對接,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促進“五育”融合
國家課程注重知識系統,有利于學生通過學習內化于心;校本課程注重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在實踐中把道理外化于行。將這兩者進行有效整合,有利于發揮各自所長,形成優勢互補。
將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整合,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根據教材內容將在課堂內不易實施的活動作為校本課程內容。但這種方式往往是教師的應急之舉,可能因時間、人手、資源以及學科等因素的制約,校本課程的開發質量不高,效果不好。因而需要學校在開發校本課程前先組織各學科教師研究課題,根據社會熱點、當地資源、學校條件、學生需要以及各學科的內容與需要來確定主題。教師可從不同角度來尋找“五育”融合的結合點與切入點,從不同角度思考采用的形式、開發的資源,使開發校本課程的準備更充分,資源開發更全面,活動設計更合理,質量更高,效果更好。課程的整合構建了一個“橫向上,‘五育’并舉,貫通融合;縱向上,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相互銜接、循環上升”的立體課程體系,有利于打破智育獨大、五育割裂的局面,改變師生教與學的方式,更好地培養基礎寬厚、全面發展、個性鮮明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4. 把教材中不宜在課堂開展的活動放到校本課程中
受時間、設施和條件的限制,教材中有些內容不宜在課堂中開展活動,但又是促進學生學習和“五育”之必需素材,這就需要教師將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進行有機結合。這種結合對德育尤為重要,它既能解決單純從思想政治課開展德育的難題,又能克服學校黨政工團等開展德育活動缺乏理論引領、難以讓學生獲得理性升華的弊病,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好地促進“五育”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