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真
摘 要:發展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當中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將這一理論運用于社會主義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不僅推動了中國的歷史進程,更加速了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尤其是當前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大力發展生產力不僅是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需要,更是夯實新時代黨的執政基礎的需要。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力;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2)02-0023-03
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當中的重要內容,是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石。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1846年共同創作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第一次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其中對生產力做了這樣的概述:“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級聯系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1]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回顧來時路,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帶領中國人民一路披荊斬棘,取得今天的偉大成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們始終堅持對于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這不僅是中國現階段發展的需要,更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然路徑。
一、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在中國的實踐路徑
(一)站起來的階段
在站起來的階段,中國當時的歷史任務是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由于諸多歷史原因,作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國的資本主義無法得到充分發展。因此,中國共產黨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根據列寧提出的“先革命,后發展”的思路,即在生產力極為落后的國家,先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然后再利用新生政權為社會主義發展創造條件。這種發展路徑正好為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加速變革提供了依據。
《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當革命成功之后,無產階級“要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2]1945年,中共召開七大,規劃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抓住當時中國社會的現實矛盾,明確了黨和國家未來制定政策的關鍵,那就是:“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3]
雖然在特殊的歷史階段,以計劃經濟為主要特征的蘇聯模式對于生產力的發展確實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當初期建設任務告一段落,這種模式的弊端逐漸開始顯露出來。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這篇重要文章當中已經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并在之后召開的黨的八大上,對當時國內主要矛盾做出了準確的判斷。
(二)富起來的階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進入到富起來的階段。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資產階級的歷史地位時,曾經提到它其中一個非常革命性的作用就是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甚至超越了以往任何時代。如此高度的評價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性的體現。社會主義國家如果想要實現“兩個必然”,必須使社會主義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最終超越資本主義。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彰顯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進而使人民堅定對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改革開放伊始,我們通過解放思想,打破當時僵化的教條主義,通過改革開放,打破中國與世隔絕的狀態,為生產力發展掃清各種障礙。
(三)強起來的階段
以黨的十八大為起點,中國進入到強起來的階段,同時也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做出這一重要判斷的原因之一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到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五年是極不平凡的五年,以及這五年怎樣極不平凡的一些各個領域的具體體現。但是報告中“兩個沒有變”的重要論斷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告訴我們,現階段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因而解放與發展生產力仍然是新時代的主題。富是強的基礎,只有“富強”兼而有之,國家才能強盛,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從站起來、富起來,到新時代的強起來,這三個階段盡管從時間上相互接續,但并非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如果社會生產力得不到進一步的解放和發展,中華民族所經歷的一切就有可能回到原點。
二、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現實要求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的需要
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的,而對于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又是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緊密相連的。早在1954年,新中國剛剛恢復國民經濟之時,毛澤東同志就曾經設想大概要經過十個五年計劃,也就是用50年的時間建成社會主義工業化。1956年黨的八大召開期間,他在經過兩年的深入思考后,又把這一時間段延長至50年到100年。1962年,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同志又對我國未來的發展路線圖和時間表做了新的規劃,把趕超西方國家的時間延長至100多年。這種對于未來發展的預估和判斷的變化,并不是憑空而定,而是基于對中國現實國情和社會矛盾日益清醒、日漸成熟的認識上。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2020、2035、2050這三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現代化強國體現著“五位一體”的綜合實力,雖然生產力發展、經濟建設僅僅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正如恩格斯所說:“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4]全面小康社會雖已建成,但距離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的現代化強國,距離每個人都能得到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共產主義階段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解放與發展生產力,仍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變的主題。
(二)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需要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市場經濟,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一大創舉。按照馬克思與恩格斯包括后來列寧的設想,社會主義國家只能實行計劃經濟,這是不可動搖的鐵律。
對于政府和市場兩者之間關系的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探索,始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鄧小平同志在對新中國初期發展模式深刻反省的基礎上,突破了蘇聯模式的束縛,積極尋求計劃經濟以外的方法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應該堅決實行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一直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再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到“決定性”的高度。這一系列的政策調整說明黨和國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對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認識不斷深入,通過理順市場和政府的關系來進一步發展生產力。
馬克思在1867年《資本論》第1卷第1版序言中曾說:“一個國家應該而且可以向其他國家學習。”[5]市場經濟雖然誕生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但是作為一種經濟組織方式、一種社會資源的配置方式,并不是必然從屬于某一種社會制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多次講話中論及我國今后究竟應該怎樣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改革的問題,他一再強調,無論何時“都不能忘記‘社會主義’這個定語”,無論何時都不能動搖“公有制主體地位”;既要“有效的市場”,又要“有為的政府”等論斷,都充分體現出新時代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非但沒有背離馬克思主義,反而是對生產力原理的深化認識和不斷發展。
(三)夯實新時代黨的執政基礎的需要
合法性是一個政黨的執政基礎,是政權存在的依靠。想要獲得合法性,維持合法性,最根本的途徑就是讓民眾過上更好的生活,實現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毛澤東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鄧小平同志“社會主義本質是實現共同富裕”,從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當中“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到胡錦濤同志“以人為本”,再到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都是圍繞著“人民”二字一脈相承。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執政的共產黨,蘇共早期是由列寧締造的,在他的領導下,俄國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創建了蘇維埃國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中,并沒有系統地涉及革命勝利以后,無產階級政黨究竟應該如何執政的問題。因此,我們的建黨學說,社會主義初期的建設經驗都來源于列寧、斯大林時代的蘇聯,即蘇聯模式。然而,靠“自由、和平、土地、面包”的口號贏得人民支持并最終奪取政權的布爾什維克黨在其執政生涯中,不僅沒有成為最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沒有代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利益,自身還逐漸演變成為官僚特權階層的政黨,這是蘇共最終失去執政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我們提出到本世紀中葉,要實現全面現代化。因此,現階段中國同樣需要解放發展生產力。新中國成立70多年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各領域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眾。為夯實新時代黨的執政基礎,仍然需要生產力的不斷解放與發展。
三、新時代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然路徑
(一)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強調黨在各項工作中的領導地位,事實也證明,新中國成立以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歸根到底在于黨的堅強領導,在于黨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鄧小平同志帶領全黨全國人民開始改革。當時的改革始于經濟領域,逐步涉及農村、企業、民營經濟、金融、財政稅收體制等方方面面的內容。然而,國家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生產力的發展,經濟體制的變革,必然要求上層建筑也要做出相應的改變,來適應變化了的經濟基礎。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兩會期間明確指出:“改革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其他領域的改革,都是針對現存體制的一些弊端。所謂體制,是指人與人之間關系固化所形成的穩固的利益格局。比如當前的經濟體制改革,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針對究竟應該如何配置資源的問題。以往政府主導資源配置,容易滋生腐敗行為,導致特殊利益集團的出現。而通過改革提升市場地位,就是嚴格按市場規律辦事,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這樣做必然會觸及某些人的利益,令改革遭遇挑戰與阻礙。
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并于2018年3月,深改小組全面升級為委員會,其目的就是要強有力地推進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涵蓋多個領域多個方面,更涉及黨的建設以及軍隊作風等重大問題,這意味著執政黨要“刀刃向內”,要“向自己開刀”。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作為保證,沒有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敢于擔當的精神,改革就是一句空談。因此,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掃清障礙,創造條件,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
(二)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馬克思曾言:“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1]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確立于1921年,而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也同步開始,并貫穿于中國共產黨革命、執政的全過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黨領導人民取得了一個個勝利,誕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發展。這些理論創新成果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意義,也充分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且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4]
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共產黨通過發動階級斗爭解放了生產力,進而建立起新的生產關系。事實證明,但凡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順利的階段,同樣也是馬克思主義堅持和發展得好的時候,反之亦然。比如,馬克思曾經批判過,如果誰認為共產主義是“作為某種地域性的東西而存在”[6],就會陷入神秘主義。我國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各地都出臺了一系列急于求成和急躁冒進不切實際的政策和目標,1958年8月召開的北戴河會議就提出,“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么遙遠將來的事情了”。在錯誤思想下制定的政策,不僅沒有繼續推動新中國成立初期生產力的發展,反而使其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成為我們制定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的中心點和落腳點。1992年南方談話之際,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有利于”根本出發點就是生產力的發展;2000年江澤民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當中,提出了中國共產黨要想長期執政,必須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2003年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仍然強調在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實現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的同時,要促進各方面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生產力理論更是提出了許多新的論斷和政策,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生態就是生產力”,用“五大發展理念”來推動生產力水平整體躍升,通過“一帶一路”帶動歐亞非大陸新一輪生產力革命,來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等,都彰顯出共產黨人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底色。因此,將馬克思主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終堅守它的指導地位,不僅僅是共產黨人的必修課,更是時代和民族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必須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中國共產黨在對中國現實國情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在不斷通過改革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不但是全體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更是中國當代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早在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要根據現實國情,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的思考,而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最早雛形。1987年黨的十三大上,正式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此以后,黨的歷屆代表大會都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展開,從來沒有偏移過。
與主題相呼應的,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也經歷了一系列變化。從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當中提出的物質與精神“兩個文明”,到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的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到2007年黨的十七大將社會建設納入“四位一體”當中,再到新時代以來確立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不斷的變化和發展恰恰體現出中國共產黨認識、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過程,更是社會生產力不斷解放與發展的全景展現。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以及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回答,但無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哪一階段,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都是它的本質屬性,永不落幕也絕不會改變。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