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婧
摘 要:自然主義在哲學視域中指主張用自然原因或自然原理來解釋一切現象的哲學思潮。馬克思的自然主義批判主要集中在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抽象邏輯起點以及哲學方法論的批判上。馬克思在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過程中建構了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科學出發點以及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論,這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如何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以及辯證吸收西方理論的過程中不致陷入外部反思,就必須闡明馬克思的自然主義批判。
關鍵詞:自然主義;馬克思;“抽象理性人”假設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2)02-0026-04
國內學者對于馬克思經濟哲學思想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研究方向大體分為三類:第一,從宏觀層面對馬克思經濟哲學思想進行研究,如經濟哲學的學科現狀、存在形式、意義等;第二,凝練出馬克思經濟哲學思想中的方法論體系并用其解釋或指導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第三,從思想史的角度梳理馬克思經濟哲學思想的形成、發展以及在演進過程中遭受的詰難。學者們的研究已經較為充分與完備,但是就馬克思的經濟哲學與當代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間雙向互動的研究較少。本文以馬克思的自然主義批判為切入點,試圖闡釋馬克思的經濟哲學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現實意義。
一、自然主義:達爾文主義的社會領域移植
自然主義在不同的理論視域中具有不同的含義。就哲學場域而言,通常是指主張用自然原因或自然原理來解釋一切現象的哲學思潮。這種自然主義理念的產生與近代自然科學的迅猛發展密切相關。哲學上的自然主義發展至經濟自由主義時期,主要表現為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哲學基礎的非科學性。馬克思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都蘊含著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自然主義批判。其主要表現在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理性經濟人”假設以及方法論的批判上。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經濟哲學基礎存在著人與自然、邏輯與歷史的天然斷裂,在批判的過程中深刻彰顯了馬克思徹底的唯物主義歷史觀。
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自“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開始就承襲著特有的研究范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將每一個微觀經濟主體視為“經濟人”,即每個人會出于自己的利益尋找最有利的用途,避開最不利的用途[1]128。在《道德情操論》中斯密將每個經濟主體指認為“道德人”,道德人立論基礎在于每個人都存在同情心,同情心使得人們從自利走向利他[2]92。雖然斯密的“經濟人”假設與“道德人”假設在研究的過程中已經作為出發點被確定下來,但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抽象人性論一直存在著難以克服的二元對立,在“經濟人”與“道德人”的互動中成就二律背反。其中最為顯著的表現就是古典經濟學家的理論無論論述得多么詳盡與完備,他們都無法完美地彌合“經濟人”與“道德人”間的鴻溝。
二、解蔽自然主義:抽象理性與美學假象的幻滅
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出發點是“理性抽象”的產物。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進行這一抽象并非僅僅出于精簡經濟學研究的意圖,而是內蘊著憑借“自然主義”的方法論造成的研究誤判以及資產階級所建構的“美學的假象”。
(一)對“自然主義”方法論的批判
馬克思認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是邏輯與歷史、人與自然相割裂的方法論,并且堅決地批判了這種將自然規律簡單移植至社會歷史領域的“社會達爾文式”的做法。針對國民經濟學家將勞動與資本的原始統一假定為資本家同工人的統一研究范式,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論述道:“這是一種天堂般的原始狀態。這兩個因素如何作為兩個人而相互對立,這對國民經濟學家來說是一種偶然的因而只能用外部原因來說明的事情”[3]230。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研究起點的“人”是抽象的人,這種“人”所具有的社會歷史背景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預設的——永恒的經濟自由主義。所謂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是人與自然相割裂的,即“經濟學家們”獨斷地將“個人”放在意識形態所要求的社會歷史背景下;那么又何謂邏輯與歷史相對立呢?因為古典政治經濟學家的思維沒有遵循歷史本來面目,而是用邏輯建構歷史。馬克思認為這樣的出發點所導致的結果是,“國民經濟學不知道有失業的工人,即處于勞動關系之外的人。小偷、騙子、乞丐、失業的、快餓死的、貧窮的和犯罪的勞動人,都是些國民經濟學看來并不存在……他們是一些在國民經濟學之外的幽靈。”[3]171,179因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也稱為“無人經濟學”。根據馬克思的生產危機理論,隨著資本與技術的合謀,越來越多的人會變成無產者,越來越多的無產者會被甩出資本主義生產的體系,成為資本主義社會龐大的產業后備軍。而這些人,既不在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視域內,也不在資產階級經濟學研究范疇中。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所關注的人,是能為資本創造剩余價值的人,是能為資本家再生產出資本的人。簡而言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關注的是為資本家追求效率的“工具人”。
(二)對資產階級“美學假象”的批判
導致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研究起點抽象性的原因,除了研究方法的形而上學以外,為資本辯護的意圖也使得他們既不能也不會提出政治經濟學研究范式與方法的合理性追問。由此,資產階級建構了多重幻象,仿佛上帝的理想天國通過資本主義降臨人間。
首先,勞資的天然分工。資產階級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并且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們對歷史的研究并非遵循歷史原貌,而是通過意識形態說教來“打扮”歷史:精明能干之人逐漸成為資本家,粗鄙懶惰之人在競爭中淪為出賣自己勞動力的雇傭工人。資產階級將雇傭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歷史的關系粉飾為因稟賦差異造就的分工,是永恒的天然的分工。這就使得資本原始積累的血腥真相被包裹上了“能者多勞”的合理外衣,堂而皇之地委身于資本主義的上層建筑中并在人們的觀念層面不斷固化勞資之間的鴻溝。
其次,經濟自由主義的永恒性。資本的邏輯體現在它是一種試圖永久維護其統治地位,使現存狀態永恒化的“非歷史性”的作為保守力量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家認為人性自利理論與經濟自由主義的內在邏輯是契合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個體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以“看不見的手”作為中介最終會促進整個社會的利益增長。通過這樣的論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得出結論,經濟自由主義的發展符合個人與社會的利益,因而具有永恒性。但是,難以避免的周期性經濟危機暴露出一個事實,即經濟自由主義并非是一個邏輯嚴密的閉環,而是一個只有通過周期性的劇烈震蕩才能維持運轉的矛盾體。因此,經濟自由主義的永恒性不過是發軔于資本邏輯的、適應資本主義經濟倫理空間的鏡中花而已。
最后,“效率崇拜”的邏輯自洽點。資產階級通過論證“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使得雇傭工人在為自己創造生活資料的同時,也創造出壓迫自己的資產階級,再生產出資本家與工人的關系。資產階級三位一體總公式“工人—工資,地主—地租,資本家—利潤”就是通過描繪資產階級社會各有分工、按勞取酬的假象,從而掩蓋利潤的真實來源并使得工人源源不斷地為食利階層創造財富。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只有作為資本才能存在。但是,隨著工人不斷被卷入資本旋渦的同時,也在不斷鍛造著將自己拋出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強大生產工具。
三、揚棄自然主義:回歸科學的經濟哲學基礎
(一)批判自然主義方法論,構建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
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是馬克思在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中建立的科學方法論。這種方法論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歷史外在于邏輯并先于邏輯,“資產階級社會并非是在開始討論它的時候才存在的”[4]927-928。第二,邏輯是經過思維抽象并且被理解的產物。正如馬克思說的“被理解了的世界才是現實的世界”[5]25。第三,經過語言外殼包裝所展現出的邏輯要符合客觀的歷史進程,即“從最簡單上升到復雜這個抽象思維的進程符合現實的歷史過程”[5]26。第四,要精準把握邏輯所要表述的對象。充分地占有關于對象的材料,然后撥開現象的云霧捉住本質。那么什么是邏輯?什么是歷史?怎么算統一?邏輯是資產階級生活的內在本質及其演化規律,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與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歷史所指稱的是過去、現在以及將來一以貫之的時間軸,也就是當下經驗的資產階級生活;資產階級生活演化至今的歷史;資產階級經濟生活與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經濟生活的內在邏輯關系。統一則是指邏輯存在并派生于歷史,歷史才是本體。
(二)批判“抽象人”經濟哲學基礎,回歸真正的出發點
馬克思批判了資產階級出發點的“孤立性”與“抽象性”,提出出發點應當具備“社會性”與“歷史性”。馬克思并非全盤否定斯密對人的理性設定,而是批判了“理性人”假設所依托的社會背景。縱然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出發點納入了一定的社會關系,但這種社會關系是預設的,是作為一個定量引入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因此,資產階級的“理性人”邏輯起點,是從歷史之外用思辨的邏輯對人的建構,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觀點。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的《第一版序言》談道“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盵6]8可見,馬克思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存在依托于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而社會化大生產的構成原子是人。由此,馬克思對自己所研究的出發點進行了準確的定位“在社會中進行生產的個人——因而,這些個人的一定社會性質的生產,當然是出發點”[5]5。并且馬克思對具有一定社會性質的個人也進行了定義“這種18世紀的個人,一方面是封建社會形式解體的產物,另一方面是16世紀以來新興生產的產物?!盵5]5可見,馬克思對出發點“人”的定義是將人既定位在社會化分工的橫向維度上,同時也將人納入在社會歷史發展的縱向維度上,這樣的人才是“現實的人”而非“抽象的人”。只有將人擺放在“現實性”的基礎之上,在開展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過程中才不會出現像資產階級經濟學研究過程中“荒島上的魯濱遜”般的失真。
馬克思認為亞當·斯密和李嘉圖誤以為18世紀的人和原始人沒有區別是“犯了時代的錯誤”。馬克思指出,如何才能審慎迂回地回到真正的出發點,所要關注的就不僅僅是“人”這個抽象概念,而應當聚焦于處在社會和歷史雙重坐標上的人,關注他們的需要、生產力、生產方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樣,就將現實的與世俗的相結合,既將人當作歷史的劇中人又當作歷史的劇作者。也只有這樣,才能回歸到真正的出發點。馬克思認為,出發點并不是隨意假定的結果,而應該是產生于歷史并且符合歷史的。以永恒真理形式出現的“理性人”,僅僅是經濟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說教。
四、超越自然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建構
西方經濟學長期以來盤踞于經濟學的主流地位,這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提前步入現代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正是由于西方的先發優勢,使得對于現代性的解釋以及實踐均掌握了主動權。盡管西方先進的理論有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東西,但是某些理論并不適用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在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過程中,我們有多大程度上陷入外部反思,就有多大程度脫離實體性內容的社會現實,就會在實踐上用西方經濟學中的“應當”來強行指引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要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把握馬克思經濟哲學的思想內核。
(一)方法論層面
準確地說,馬克思在研究經濟學的過程,就是他的哲學研究過程。與其說馬克思是在批判中建構一種新的并且更加科學的政治經濟學,倒不如說馬克思以經濟哲學為工具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進行全面而深刻的剖析。當前,我國面臨著較為復雜的國際局勢以及國內與疫情長期共存的國內經濟形勢,如何做到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并保持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就要利用馬克思經濟哲學的工具分析經濟現象、總結經濟規律、指導經濟實踐,進而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1.正確理解理論內核——方法論。研究方法對任何一門學科都極其重要,經濟學也不例外。一種經濟學同其他類型經濟學相區分的關鍵,就在于方法論。方法論是一個理論體系的“內核”,是一個理論體系的“靈魂”。恩格斯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盵7]691因此,要想遵循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最重要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因為觀點和立場都是來源于方法的。匈牙利國際工人運動理論家盧卡奇說“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并不意味著無批判地接受馬克思研究的結果。它不是對這個或那個論點的信仰,也不是對某本圣書的注解,馬克思主義問題中的正統僅僅指方法?!盵8]47-48也就是說,我們在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只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就能堅守馬克思主義的立場,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就能回到正統的馬克思主義道路上。
目前,對馬克思的方法論存在很多誤解,我們常常將方法論意義上的方法和思維規律、分析技術混為一談。第一,經濟學的方法論與一般的思維規律是不同的概念。思維規律包括歸納、分析、綜合等。這與其說是馬克思的方法論,倒不如說是人類的一般思維規律。因此,歸納、分析、綜合并不是馬克思特有的方法,更不能說是馬克思用來指導自己的經濟學研究方法的總的原則。第二,經濟學的方法論與分析技術大相徑庭。分析技術即數學與統計。所謂分析技術,是一種工具,而非方法論意義上的方法。許多學派采用分析技術,都是為了證明自己的邏輯自洽性,為了體現理論的嚴謹程度。但是,出發點是否正確,立場是否正確,這是分析技術無法進行檢驗的。錯誤的出發點會導致錯誤的結論,錯誤的立場會導致錯誤的結論,這都是分析技術無法進行理論檢測的。因此,分析技術也不是馬克思方法論的實質。
2.探尋真理講求“學科溢出”?!澳切┱嬲龑儆谒约旱恼軐W思想,其實是以分析經濟關系為主的社會歷史關系中得到的。也就是說,成熟的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從基本的方面來說,其實就是他研究經濟問題時的哲學思想……”[9]3,266馬克思是在研究經濟的過程中進行了哲學的提煉,用哲學的方法論指導了經濟學的研究??梢姡R克思在探尋真理的過程中并不是從某個學科領域出發去研究某個學科,而是通過各種研究路徑進行真理的探尋。馬克思這種“學科溢出”的研究方法是當今亟須重視的方法論。由于各個學科體系的研究需要,我們將不同學科統籌規劃、分門別類,上至專業領域,下到研究方向。學科的細分無可厚非,是學科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結果。但是,由于學科的細化,許多研究者專注于某一領域,而有意或者無意地促成了學科間的壁壘。因而存在對本學科的背景知識研究較為透徹,而不愿涉及其他領域相關知識的現象。一方面,這會使得學科邊界硬化;另一方面,研究者由于只在“窄巷子”里兜兜轉轉,使得學科的研究深度有所欠缺。
就經濟學與哲學雙學科互動的層面而言。一方面,西方經濟學的發展一直占據優勢地位,我們應當借鑒吸收其中的理論精華給養我國經濟理論建構以及經濟實踐。但是,隨著西方經濟學的不斷發展,經濟學中被引入數學計量模型。雖然數學與經濟學的結合使得經濟運行以一種更加直觀的方式呈現在人們的面前,但是經濟學過度強調實證研究以及定量分析的發展趨勢,使得無法用數學定量統計的社會因素以及人文因素被排除在經濟學研究的對象之外。經濟學作為一門帶有歷史性與社會性的學科就逐漸變為應用數學。另一方面,哲學本應來到社會現實面前、站在歷史的進程之中,才能對歷史發展進行邏輯的把握,但現在哲學往往作為一個純粹“經院式的科學”,注重邏輯的思辨而缺少與現實的對話。因此,經濟學只有工具而缺乏了方法論的根基,哲學失去了其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本性,變成了社會科學中錦上添花的科學,甚至變成了只有富人才能研究的陽春白雪。就整個學科體系而言,學科研究壁壘成為深入研究的阻力,學科邊界的僵化使得學者們的立足點只是在現實生活的一隅,其視野范圍就會相對受限,因此推進學科體系研究就難以做到牽一發而動全身。除此之外,學科體系的分界使得人們陷入思維定式,即經濟不同于歷史,歷史不是經濟,而這種定式思維所遮擋住的現實是:世界本身是一個整體,并不存在不同學科的研究版圖。因此,研究者們只有打破內心學科邊界的壁壘,才能在諸學科的交相碰撞中迸發真理的火花。這同時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當把握的“學科溢出”的真理探求模式。
(二)理論建構層面
1.關注對象去抽象化去工具化。馬克思在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過程中就聲明自己所要創立的是“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因此在創立政治經濟學的過程中始終以無產階級的利益為價值旨歸。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與其說是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的經濟學,倒不如說是“資本的經濟學”,是“無人經濟學”。與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不同的是,我們要構建的是“有人經濟學”。而關注的“人”,從橫向看,是各行各業的人,是各個地域的人,是各個年齡階段的人;從縱向看,是不斷發展變化著的人,是需求不斷擴容的人;從宏觀上看,是歷史中同時也是創造歷史的人;從微觀上看,是不斷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注的人是有著多重需要、不斷發展著的現實的人,而不是資本邏輯推演過程中的傀儡。
2.效率追求與人文關切不能顧此失彼。馬克思通過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企圖找到一種“人”“群體”和“社會”的整合方式[10]72-75?!百Y本不是物,而是一種以物為中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從物的層面來看,資本作為生產要素促進了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人類交往壁壘的日漸消弭以及宗教神權的急速旁落。資本推動了生產力史無前例的發展,使得生產效率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達到了峰值。但是,“物”只是資本的表現形態,“關系”才是資本的本質。資本的“關系”邏輯表現為資本權力對人的支配。資本主義社會無論是資本家還是工人都受抽象的資本統治,在資本權力的統治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全面異化。在資本的杠桿作用下,貧富差距兩極分化、社會階層固化等等現象越發顯著。馬克思指出,異化的揚棄同異化走的是同一條道路。因此,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合理利用資本,但又不能被資本邏輯吞噬一切。因此,如何駕馭資本,使得利用資本強大的推動力推動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又能夠兼顧公平正義,是一個重要的理論課題。
3.跳出政治經濟學是政治理論課而非經濟發展課的思維桎梏。長久以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常常以政治理論課的面貌出現,學習的目的主要是解決政治立場問題。伴隨著西方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日臻成熟,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更加作為意識形態而被迫退出經濟理論的主戰場。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說道:“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為了更好地指導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盵11]187到底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當作一門政治理論課還是經濟發展課,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常常將《資本論》的寫作目的理解為揭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客觀趨勢,這就不可避免地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推向了一個片面。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說道:“到現在為止,我們所掌握的有關經濟科學的東西,幾乎只限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生和發展:它從批判封建的生產形式和交換形式的殘余開始,證明它們必然要被資本主義形式所替代,然后把資本生產方式和交換形式的規律從肯定方面,即從促進一般的社會目的的方面來加以闡釋,最后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就是說,從否定方面來表述它的規律,證明這種生產方式由于它本身的發展,正在接近它使自己不可能再存在下去的境地?!盵12]156也就是說,《資本論》一方面從肯定方面理解社會財富的增長;另一方面從否定方面理解資本主義社會的暫時性。通常情況下,我們只是關注后者而非前者。因此,我們要跳出思維桎梏,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更好地指導我們的經濟運行。
參考文獻:
[1][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楊敬年,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
[2][英]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蔣自強.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匈牙利]格奧爾格·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9]唐正東.斯密到馬克思:經濟哲學方法的歷史性詮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0]薛俊強.“個人”“群體”和“社會”和諧共生之社會整合視域的形成——論馬克思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經濟哲學批判[J].前沿,2011(7).
[11]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