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煜
摘 要:通過對音樂教學相關的教師、學生、校領導以及幼兒園方面相關人員的調查研究,分析出學前教育音樂教學的場景特征:教化性、娛樂性、活動性。基于音樂場景原理,呈現了“行為、活動、對接”的音樂教學場景,以及“學用對接”全要素融合的教學實現。
關鍵詞:全要素融合;音樂場景;學用對接;中職幼師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4-2346(2022)01-0092-04
1? ? 中職幼師音樂教學“學用脫節”調查結果分析
中職幼師音樂教學上的教學實現是師范類教育的基礎性課題。[1]筆者對中職幼師音樂教學“學用脫節”的現狀進行了全面的實地調查。目前寧波地區開展中職學前教育的學校有6所,教學班53班,在校學生1990名,在編音樂老師67名。本研究主要是在問卷[2]調查基礎上對課題開展論證。從音樂教學課程結構、教材內容、教學方式、教育實踐和學生評價等5個維度進行調查,問卷發放180份,回收率99%,回收問卷有效度100%。
從調查數據得知,29%幼師生對音樂教學實現的“學用對接”停留在“職業滿足”上;40%幼師生停留在完成教學的“一般滿足”上;25%幼師生不滿足的原因是缺乏基本的“專業動力”; 6%幼師生存在學習行為與興趣行為的不關聯,根本不考慮學習實現和教學滿意度。
從中職音樂教學與幼兒園教育匹配度上調查結果顯示:31%被調查者“覺得兩者相適應”; 認為“匹配及適應性一般” 的占39%;認為“根本不能適應”占15%;認為“不知道是不是適應”占15%。
從這兩組調查數據可知,當前中職學前教育在專業音樂教學上缺乏準確的音樂美育需求,也缺乏實際教學經驗的支撐,“學用對接”的問題十分嚴重。
從調查數據得知,“學用對接”在幼兒園音樂教學環節設計、實現途徑上存在的實際問題。“非常了解”的占比不到2%;“只知道一點點”占比38%;“不大了解”占比35%; 表示“自己想了解但是沒有可靠途徑”的占比25%。這組數據反映出,兒童音樂教育改革沒有落地。
另外,兒童音樂教育存在教學導向的“市場化”、“商業性”誤區;真正的音樂教學卻“很少或是沒有相關的實踐教學條件作為支撐”[3]。顯然,全要素優化視角下,討論中職幼師音樂教學的素質教育,以及豐富的音樂教學場景實現,在當前顯得十分迫切,而且,在學用對接的職業教育趨勢下,幼兒音樂教學實現也迫切需要理論上的突破。[4]
2? ? 中職幼師“學用對接”音樂教學實現的理論分析
在全要素教學優化的學用對接上,我國音樂教育一方面突出人的自我認知精神,同時表現了自然和諧的音樂素養風格。學用對接,體現在音樂文化普及的觀民風與教化理論主張,[5]所謂“審樂以知政”(《樂記》)、“陳詩,以觀民風”(《禮記王制》)。孔子之后,音樂教育禮樂上“學用對接”的認知模式逐步納入國家教化體系。[6]到了明代,我國音樂教育與政治教化對接,描述圣賢的史詩已經失傳,逐步轉型到音樂互動或者演奏的家國情懷及其文化制度,因此,音樂從教化機構變成了宮廷表演機構。但是,回顧音樂發展史,音樂教育鼓舞民心、激勵上進、養育精神,表現人民情懷、革命精神,依舊是音樂場景化的主流,音樂生活融入社會實踐,對接人民群眾的社會愿景,依舊是音樂教育學用對接的基本內涵。
正如古人所說的,任何文化活動,都是基于人的社會活動,而文化內容則是人們應對萬物的文化鏡像。學用對接,就是人與萬物對接,從而形成音樂文化形式以及意象內涵。從音樂活動上,“詩言志”、“歌永言”(《尚書》) ,而音樂形式就是“聲依永,律和聲”,就是說,音樂活動是人們交流情感與感受的相互感應。因此,音樂教學的依據就是通過音樂文化鏡像來表述人們對接大自然的感受,學用對接,則是基于這種音樂藝術規律產生的教學模式。
顯然,我國音樂文化鏡像凸顯出了音樂的社會應用與家國情懷,[7]從古代“在河之洲”音樂歌舞儀式禮俗的“興觀群怨”,到《黃河大合唱》濁流滾滾的百年歷史抗爭,再到新中國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音樂場景作為自我認知和民族記憶是我們的音樂文化的永恒主題,音樂文化的繼承發揚成為我們教學的基礎。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逐步呈現音樂傳媒與音樂場景以及音樂教學的三階融合。同時,音樂教育既突出音樂場景的學用對接社會功能,又必須抓住教學實現的課程思政教育功能,從而凸顯了三方面的鮮明特征:
第一,教化性。音樂活動也是語言交流,是用音律記述人民的歷史實踐――這是音樂的本來面目。音樂是一種演唱活動,也是一種歷史人文教化,更是一種社會禮俗,因此,我們要突出活動參與,學生不能只作為聽眾,還要多參與音樂表演,并進行音樂組織傳播。這即是說,人的音樂行為集中體現音樂的社會需求,音樂教學作為素質教學實現,在人類文化基因的進化中,產生了自己的聽、說、唱、奏的音樂素質。音樂素質是人類智力與情感的基礎,要對全部學生的音樂素養進行培養,就是音樂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相結合。學用對接,涉及到了當前如何改革音樂教育之迫切需要,亦是體現了人文素質之地位重要,除此之外,音樂教育的生命素養規律,與一切藝術鏡像的認知相關,需要從兒童抓起,從小培養孩子的音樂素養,奠定音樂基礎。
第二,娛樂性。音樂教育體現了孩子心靈世界的天真美好,具備天真美好的人格才會掌握音樂的身心教化激勵機制。“學用對接”就是在寓教于“樂”中學習音樂――音樂的娛樂性表現為場景、律動,也表現為通過各種形式來激發孩子的音樂表現力。音樂的基本形式往往表現在喜聞樂見的器材中,音樂的基本內涵表達在我們傳統的音樂習俗上。我們在教學上要聽之于耳,呼吸于律,舞止于節,唱之于詩,發現音樂情景中的孩子世界,進行全要素教學,綜合性訓練,整體性提高。所以,我們要在具體的場景中讓音樂的內在東西表現出來,體現幼兒健康活潑的天性,玩中學,樂中學,寓音樂于感受,寓音樂教育于音樂形象之中,實現音樂教學的學科功能。[8]
第三,活動性。“音樂行為”從聲樂相關的發聲、唱誦、表演體現音樂文化與演出行為的對接實現;將音樂行為轉化為學習活動的體驗、訓練,就是“音樂行為”與“音樂活動”對接;教師通過對音樂行為、音樂活動的組織協調,就是將音樂文化與課堂的具體教學對接。[9]
3? ? “學用對接”:“音樂行為、音樂活動、音樂課堂”場景實現策略
3.1? ? 音樂行為場景
“學用對接”是音樂行為在民族情懷、精神傳承、情感升華的“學”與教學形式的“用”的對接。音樂作為場景行為,起到了場景關注與場景行為之間的音樂對接,音樂只是一種“媒介”,實現了“學用對接”。學用對接的場景教學在于學生呈現活動,體現音樂教學主體特征的回歸。
音樂行為的實現主體是孩子,孩子的音樂行為發生與音樂教學行為發生不同,后者是來自音樂作品,前者則來自音樂素材。我們要關注孩子世界的生活素材、環境素材、玩具素材,形成孩子的成長點和培養點,這就是天賦養育與音樂特長的相互關聯性“對接”。有了這個對接才有所謂的學科知識增長過程,人格健全發展過程。音樂要把孩子世界表現出來,這就是音樂課程教學中隱藏著的豐富的道德世界,音樂實現了孩子的情緒學習、注意學習、參與學習、思維學習、生成學習等“學用對接”創造性學習。[10]
“學用對接”,揭示了音樂行為作為人類的文化原型性情景、互動傳播性情景、儀式對接性情景的音樂文化場景,所謂教學實現,就是音樂教學情境的“場景實現”。正如我國上世紀50年代出現的一大批優秀音樂作品,都是基于民族場景、時代場景、社會場景的新民歌,涌現了一大批那個時代的“音樂美學”。今天,我們要挖掘這些唱法后面的歷史原型,創設出一批新時代兒童音樂的教學場景。在教學上用“音樂場景”教育理論,設計“學用對接”的中職學前音樂課程,對音樂課程的結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實踐教學、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將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作為音樂原型,在民歌、民風活動中,提煉出一批民間教材、數字教材、視頻教材。
3.2? ? 音樂活動場景
第一是舞臺表演實踐環節的學用對接。舞臺表演一直是音樂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臺表演是表演者藝術修養的全面展示。多種形式舞臺表演可以最大程度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藝術心理素質。但是,從幼兒表演看,舞臺演出具有即時性、即興性的兒童行為特征,因此,表演的隨意性需要通過舞臺場景進行加工整理,從而形成一種舞臺實踐的學用對接。組織演唱活動或者舞臺表演,一定要給定兒童活動的內容,如自己穿鞋、起床,介紹家人等,表演自己的生活中、家庭中、自然中的活動內容,加工成為舞臺活動,實現教學的學用對接,也實現孩子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自然認知。
第二是社會實踐環節的學用對接。發現勞動場景、聚焦社會場景、觀摩生活場景,這些都是一個幼兒可以勝任的“社會實踐”小天地。音樂活動對接這些內容,將之轉化為音樂場景,起到勞動教育,社會道德啟蒙的作用。兒歌的世界往往是一代代音樂場景的藝術創造,“媽媽講故事”、“家鄉民歌”、“勞動號子”等,幼兒音樂教育完全可以從經典的場景對接培養藝術審美。因此,專業技能培養,社會閱歷沉淀,生活經驗拓展,都要從點點滴滴的音樂世界中去“對接”,成為我們學習的“對接環節”。
第三是仿真教學環節的學用對接。游戲是一種模擬,音樂教學作為游戲形式,不同時代都有不同的音樂模擬技術以及模擬場景。音樂特效、音樂技術、音效模擬,是幼兒聞其聲,揣其意的必要音樂教學環節,也是孩子音樂認知與場景認知“對接”。聲情并茂,器樂交響,如何對兒童的音樂技術進行整合加工,創造出真正的兒童音樂作品,這是我們教學與創作的對接環節,也是我們幫助孩子走向音樂世界的“對接模式”。
第四是真實演練實踐環節的學用對接。學校與幼兒園、學前教育機構積極合作,搭建中職學校與幼兒園校企合作的橋梁,實現校園(機構)無縫對接。音樂作為一種真實的創作演出活動,成為社會、企業、學校協同開展的常態化工作。幼兒音樂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氣,具有小舞臺對接大社會的特有魅力,打造幼兒節目是我們教學、實訓、競賽、測試、研發于一體的具有示范作用的重大創新。
3.3? ? 音樂課堂場景
學用對接是音樂文化特色與幼兒音樂教育特色的“對接”。音樂教育特色主要體現在教材教法上,音樂課堂的宗旨,課程內容設計,兒童音樂技能基礎,是形成兒童音樂專業特色的學科支撐,[11] 這些要素相對獨立、相互交融、相互支撐,為音樂課堂場景打造了教科書體系的示范。[12]顯然,教師在這個場景中要將場景的中心地位交給孩子,這是幼兒教學有別于學科教學的“特色”所在。根據這個特色,我們為孩子量身定制了“特色”的場景文化,從校園特色、校外生活、家庭文化等多視角投射課堂場景。
第一,音樂作為文化禮俗,是建立在鄉村政治和基層社會上,因此才有禮樂相成的教化,以及音樂習俗的鄉民活動。因此,幼兒音樂教育的場景文化要突出產業發展的鄉村背景,也要展現社區情境的日常交往。根據文化特色的場景教學,課堂教學重心提升歌唱能力,這個能力不可能在“練聲一唱歌”模式下形成,而是在文化場景的音樂表達中,自然而然的傳承而來,因此,很多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采取民間傳唱的形式保留下來。[13]
第二,課堂教學要服務幼兒音樂表達的成長性,要結合音樂學習的“樂德”、“樂語”、“樂舞”,廣泛引進各個國家民族的演唱形式,豐富演唱結合的民間傳統,獲得幼兒音樂學習的體驗效果。《音樂之聲》成功展示了北歐民族的特殊唱法,類似的音樂技巧在各個民族都極為廣泛的傳播,我國蒙古族民歌、朝鮮族民歌,北方民歌《小放牛》,南方民歌《茉莉花》,各類小調唱法,都極為豐富表達了兒童聲樂的特殊技巧。顯然,音樂欣賞課對我們開展幼兒音樂教學,不僅僅是興趣問題,而是文化素養發展的“源頭活水”。
第三,音樂思維開發是幼兒音樂課堂的教學目標設定,也是音樂學科的教學實現要求。“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禮記.樂記》)從音樂思維角度理解,就是在生活景象的發現中才有所謂的思維,在發現生活場景的活動中音樂可以用于表達童心。學用對接基于生活中的童心,教師教學就是形成形象思維與音樂心路的對接機制。[14]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清人俞正燮說的:“通檢三代以上書,樂之外無所謂學。《內則》學義,亦止于此;漢人所造《王制》《學記》亦止于此。”[15]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突出課堂音樂教學的示范性品質,深刻體會音樂思維在音色、音律、音韻上進入專業水準的“對接”教學。
4? ? 結語
創新場景教學、回歸場景文化,也就是來自群眾音樂傳統,創新音樂教學的課程思政形式,最后,呈現新時代內涵和兒童世界的音樂教學實現。前人說藝術的表演是“戴著鐐銬的舞蹈”,[16]就是要有音樂藝術的內涵,又要有音樂場景的呈現,才是我們優秀的音樂傳統的“教學實現”。因此,我們今天講音樂教學的“教學實現”是基于音樂的場景特征而言的。
“學用對接”是音樂課程行為特征的體現,是音樂課程建設的基礎。只有“掰開”兒童音樂教學場景這份“蛋糕”,我們才能了解其中的對接層面和活動內容,從音樂思維的核心層,到音樂場景的組織層,再到音樂行為的體驗層,乃至音樂活動的儀式層。因此,“學用對接”兒童課堂音樂教學,其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都是圍繞各自的“蛋糕層”進行活動的。
參考文獻
[1]劉冰.學前教育專業音樂基本技能教學思考[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1):69.
[2]朱俊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7:3.
[3]龐麗麗.“以學生為本”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7:51.
[4]李善江.場景教學模式在音樂活動教育指導中的應用策略[J].教育教學研究,2015(7):42-43.
[5]蔣繼華.藝術的政治生產與儒家審美理想――《樂記》“審樂以知政”思想探析[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33-40,64.
[6]李智林,方麗芬.中國古代"采詩觀風"制度[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7(7):1.
[7]雷海霞.基于“場景式音樂教學”的實踐探索[J].北京教育教學研究2019(2):54-56.
[8]陳怡,龔楠.多元審美教育中對雙重樂感培養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27):229-230.
[9]馮春霞.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育中體現多元文化[J].音樂時空,2015(21):114.
[10]吳亞蕓.關于中職學前教育專業中音樂教學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5(13):143.
[11]劉兵.淺談“理實一體化”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探討[J].2020(5):105-106.
[12]王琳潔.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設置探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8):157-158.
[13]汪梅娟.對學前教育專業聲樂集體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革[[J].藝術研究,2010(2):6-8.
[14]鄔文娟.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的開設[J].當代音樂,2019(7):66-67.
[15]俞正燮.癸巳存稿[M].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71.
[16]胡天遙.藝術自由是帶著鐐銬的舞蹈[EB/OL].[2020-12-09](2021-04-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68553349094802
2961&wfr=spider&for=pc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Vocal Music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Based on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Docking
JIANG Yu
(Ningbo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College,Ningbo,Zhejiang 315041,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teachers,students,school leaders and kindergarten personnel related to vocal music teaching,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cen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l music teaching in preschool education:enlightenment,entertainment and activity.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music scene,the music teaching scene of “behavior, activity and docking” and the teaching realization of the all-element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docking” are presented.
Key words: all-element integration;music scene;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docking;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