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陽
自2016年開始,鎮江推出“金山英才”計劃,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生態,優化人才隊伍。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從“引才、留才、育才、用才”四個維度對鎮江及其周邊城市共17城市的人才政策實施效果進行評價。結果表明:鎮江近年來的人才政策實施總體效果并不理想,其中直接用才效果位居第二梯隊,間接培育效果較好。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大城市紛紛走上城市“抗初老”、尋求高質量發展的道路,競相出臺了人才引進政策,拿出了最大的誠意來吸引人才。然而,人才政策早已不局限于“有沒有”,更看重人才政策標定得“對不對”、踐行得“好不好”、具體政策引爆點“放哪里”等等。
鎮江作為長三角區域重要節點城市,立足自身的發展形勢,2016年開始推出了“金山英才”計劃,圍繞引才、留才、愛才、用才,全力構建更優創新創業環境,做好產才融合發展大文章。如何全面系統提升人口人才政策吸引力、影響力,實現政策的“剛性兌付”,更好形成人才集聚導入效應是一項極為重要的現實課題。
本文參考趙忠君、鄒麗娜(2019)從“引進、留住、培育、用好”4個方面,根據數據可得性,選取了16個評價指標,構建人才引進政策實施效果評估指標體系(見表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利用SPSS22.0,客觀地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對數據進行處理。
實證部分共選取17個城市為樣本,包括江蘇省13個地級市以及鎮江周邊的湖州、嘉興、合肥、蕪湖。數據選用年份為2019年,均來源于各城市2020年發布的統計年鑒。
指標體系中為反應各城市人才流入情況,由于當前能夠反映人才流動的數據缺乏,為更準確把握人才流動態勢,選取恒大研究院和智聯招聘聯合推出“2020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中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數為衡量數據。該人才吸引力指數定義為人才流入占比、人才凈流入占比、應屆生人才流入占比、海歸人才流入占比的加權結果,可以綜合反應各城市人才流入情況。
主成分提取及釋義
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之后,根據累計方差貢獻率至少大于80%,特征根大于1的選取原則,前三個因子(F1、F2、F3)的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5.576%,大于80%,可以較好地反映原始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按照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法對載荷矩陣進行對因子載荷旋轉,旋轉后提取的三個因子分別為F1、F2、F3。

F1命名為直接用才效果。其中載荷較大的指標為:R&D經費支出、科技技術支出、專利申請授權量,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市場主體增加量、城市人才凈流入綜合指數、公共圖書館圖書藏量、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這些指標反映了政府在改善科技創新環境中的投入、經濟市場的反應程度、科技發展的效果以及城市人才流進的情況,是人才政策實施直接效果的綜合反映。
F2命名為引進效果,其中城鎮常住人口、城鎮常住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城鎮新增就業量這3個指標在主成分2上的載荷較高。這些指標反映了城市人口的凈流入,帶動了就業以及生活品質的提升,具有較高的城市吸引力。
F3定義為間接培育效果。載荷較大的指標為: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這指標反映了政府在留才方面的作為,積極改善城市品質,全力建設人才品質生態上的效果,是政府通過作用于環境,影響人才發展,起到間接的培育的效果。
主成分得分及結果分析
本次選取指標都是正向,換言之得分越高,在該主成分上的作用效果越好。如表2所示,在直接用才效果方面(F1),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別為:蘇州、南京和無錫,一線城市的直接用才效果方面名列前茅。F1也直接決定了綜合得分的排名。其中鎮江排在第九名,處于第二梯隊。在引進效果(F2)上,合肥力壓各市,排名第一。近年來,以“芯屏器合”、“集終生智”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然成為合肥的鮮明地標,“人才新政20條”、“人才新政8條”,一個又一個實施細則出臺,城市吸引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其次,部分二線城市得分超越一線城市,嘉興、蕪湖和揚州人才引進政策實施效果比較搶眼,產生人才集聚效應,發展成效可圈可點。但是鎮江在第二個得分排名位居15位,可以說目前鎮江人口流入效果欠缺,相對低迷。在間接培育效果(F3)方面,改善環境等間接培育方法對于提高實施效果的影響約占總效果的10%。位于第一序列的有:南通、南京、揚州、湖州以及鎮江。綜上,鎮江近年來的人才政策實施效果不理想,排名大致位于第二梯隊中的后段,后續發展的潛力較大。
為了更好地提高人才政策的實施效果,鎮江不僅要夯實引才留才用才的基礎,更要提升其質量走內涵式引才之路。在人才政策的制定方面,建議鎮江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拓寬思路突破創新系統構建大格局
1.瞄準重點產業集群。十四五期間,鎮江重點打造制造業“四梁八柱”(“四梁八柱”,包括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數字經濟、新材料四大產業集群,培育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車)、高性能材料、醫療器械和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海工裝備、智能農機設備等八條富有鎮江特色的重點產業鏈),圍繞產業鏈布局人才鏈。聚焦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數字經濟、新材料等重大新興領域,面向全球產業領軍企業,精準建立合作項目庫,借力高層次領軍人才匯聚,撬動經濟發展新格局。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參考人才需求計劃,依托重大課題,借助“雙招雙引”,實現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
2.擴大人才政策輻射范圍。有基礎才有高地,有高地才有高峰。無論是傳統行業的技術工人、普通工程師,還是新興行業的網絡主播、體驗官,都是社會活力的基礎。重點培育企業家隊伍,引進與培養多層次人才隊伍,打造不拘一格的人才環境,擴大人才政策輻射范圍,打造結構優化、梯次合理的“金字塔式”人才梯隊。
強化多方合作關系優勢互補實現共贏

1.多部門聯動,均衡人才政策。堅持部門聯動、共同謀劃,做到信息共享、問題共解、工作共推。做到政校聯動,采取顧問指導、兼職服務等方式柔性引才,為重點產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從宏觀、微觀層面,提高各項人才政策的聯系度、協調度,對人才的發展進行引導,最大限度發揮人才政策體系的整體效果。
2.人才流動、區域合作。未來在一體化過程中,各城市都無法“獨善其身”。競合關系是常態,人才的開發與利用更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追逐點。主動參與滬寧沿線人才創新走廊建設,強化柔性引才理念,通過規劃咨詢、項目合作、聯合研發、技術轉移、人才聯合培養等方式,實現人才智力資源共享。建立人才信息管理庫,搭建人才流動服務平臺,放大人才的異地使用效果,實現創新要素的開放和流動。
構建最優的創新生態服務好人才創新創業
1.強化龍頭企業帶動,促進產業集聚。目前,人才流動出現了龍頭企業帶動的趨勢,通過吸引行業頭部人才從而引入中堅人才有著強大的帶動作用。圍繞本地頭部企業,重視企業家的培養,在產學研深度融合上持續發力,規劃產業和龍頭企業之間人才流動,引入市場和社會的力量,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促進產業的集聚效應。
2.打造舒心的營商環境,服務好人才創新創業。用盡心思挖來的人才,最終人才能不能留下,這都對城市的人才生態環境是一種考驗。在學術環境方面,簡化科研經費報銷流程,便捷使用和控制,完善經費預算管理,增加編制靈活性;在創業環境方面,專項部門管理人才創新創業項目,推動各項紓困惠企措施直達主體,營造親商愛商、尊商重商、興商強商的法治誠信營商環境。灑“陽光”、送“甘露”、培“厚土”,讓各類人才在鎮江發自內心地感到“鎮合意”。
拓寬宣傳渠道加大宣傳力度
1.強化宣傳力度,迅速刮“旋風”。擴大宣傳范圍,借助網絡媒體,新聞專欄、制作H5、動畫視頻等形式,解讀宣傳鎮江人才政策;走進企業,重點介紹政策,提高政策知曉率。舉辦線下異地城市宣講,招才引智,將鎮江人才品牌真正宣傳開來。
2.創新宣傳方式,持續送“春風”。加強網絡平臺建設,將鎮江的人才服務網端口,鏈接到其他城市的人才服務網站,一鍵直達。搶抓高校畢業季“窗口期”,組織企業集中專場招引,提供一站式服務,擴大人才“蓄水池”。明確城市發展訴求,講好鎮江故事,增強文化認同,找到城市的歸屬感。
[本文系基金項目:2021年度鎮江市社科應用研究課題“政策工具視角下鎮江人才引進政策實施效果評價——以長三角周邊城市為例”(項目編號:2021YBL028)的研究成果。]
(鎮江市委黨校)
參考文獻:
[1]蘇立寧,廖求寧.“長三角”經濟區地方政府人才政策:差異與共性——基于2006-2017年的政策文本[J].華東經濟管理,2019,33(7):27-33.
[2]曹帥.成都市科技人才政策工具及其作用分析[D].北京林業大學,2019.
[3]劉嘉瑜.政策工具視角下呼和浩特市和其他十市人才引進政策比較研究[D].內蒙古大學,2020.
[4]楊河清,陳怡安.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實施效果評價——以中央“千人計劃”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16):107-112.47.
[5]趙忠君,鄒麗娜.人才引進政策實施效果評價——以十大熱門城市為例[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9,35(177):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