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大學事務管理是相對于學術管理而言,是大學生學習之外的管理工作,包括大學生生活、心理健康等多方面。事務管理是培養綜合性人才的重要手段,通過科學的事務管理,可以讓學生在大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品德和積極健康的心理,為走上社會打下良好基礎。在網絡時代,要充分利用網絡特點,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實到學生事務管理中。
【關鍵詞】? ? 大學生? ? 事務管理? ? 微媒體
引言:
大學事務管理的理念最早來自美國,相對于“學術管理”而言。“學術管理”主要是對大學生學習內容的管理,如課程設置,教學方式。而事務管理是指學術之外活動的管理,包括日常生活、道德培養、心理健康教育、體育活動、未來規劃等內容,也就是課堂教學之外,所有生活與學習的管理。
一、大學事務管理的主要內容和特征
大學生事務管理,是以大學生為服務對象的管理工作,主要內容首先是針對學生成長過程所采取的管理和引導措施,這種管理和引導是以正確的理念和思想,來教育和促進學生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讓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養成積極向上的人格個性,認識自身的優勢,協助他們樹立自己的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對未來發展和職業生涯規劃有正確的定位。其次,通過對學生日常生活及校園各項活動的管理,來規范學生的行為舉止,培養良好的行為規范,來培養學生與人相處的正確方式,通過不同的校園活動,來鍛煉學生的意志。最后,針對學生的學習條件保障等與生活相關的服務,給學生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提供學業保障方面的咨詢,辦理相關服務,如學生住宿條件的改善,食堂改善,以及申領助學金等事務。
大學事務管理的核心,是通過對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的日常事務管理,利用生活來進行道德教育,塑造學生的人格,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成為品學兼優的社會人才。
大學事務管理的主要特征具有對象性、服務型、實踐性、趨勢性。對象性主要是大學生事務管理具有明確的對象,是每一個在校就讀的大學生。服務型強調了大學事務管理的工作性質,是為學生健康成長服務的;實踐性是指大學事務管理的工作性質。體現在日常事務管理中,來進行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性具有范圍廣的特點,除了課堂教學,校園中的每一項活動都在實踐中。趨勢性是指大學事務管理沒有固定模式,隨著社會變化而不斷豐富,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管理內容和方式。不同個性的學生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二、大學事務管理的現狀
大學事務管理具有趨勢性,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例如在當代,大學事務管理就需要根據當代學生的特征,社會環境來進行管理。
(一)當代大學生的特征
當代大學生是指出生于21世紀的一代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家庭生活富裕,從小接受網絡信息,因此信息量豐富,熟悉網絡工具;這些大學生出生于少子女家庭,從小備受父母和祖父母溺愛。物質上豐富。精神生活方面也相對富足,出生就有電視相伴,讀中學就有自己的`手機電腦,對社會事件,國際事件都了解。
當代大學生有積極的一面,這主要得益于他們對網絡的了解,他們從中學開始就接觸網絡,對國際形勢,社會問題都了解,因此他們關心國家大事,了解社會生活,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道德素養方面,當代大學生具有同情弱者,樂于助人的品德。在個人價值取向方面,當代大學生在崇尚自我意識的同時,也具有為國家、為社會獻身的意識。在社會競爭中,他們更崇尚公平公正。他們對傳統道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的評價有自己的看法,不盲從,更加注重內心感受。
在學習方面,當代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因為網絡的普及,為他們探求知識提供了方便,使他們的知識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明顯提高。
當代大學生的消極面,主要是因為生活在相對富足的生活狀態中,從小就沒有受過物資匱乏之苦,所以缺乏節儉意識;在教育方面,學校和家庭都是鼓勵式教育為主,很少被父母打罵。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心理受挫能力比較弱,一點小挫折也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對未來失去信心。
當代大學生由于從小被父母督促學習,很少參加勞動,很多人生活自理能力也缺乏,在生活中具有依賴性。生活自理方面依賴父母,重要選擇方面也依賴父母。而因為父母事事順從,最后導致大學生缺少感恩之心,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這一類學生主要問題是缺乏自立意識,生活自理能力差,導致很多大學生畢業后租房,因為不會收拾整理,最后將房子住成垃圾房。
追求物質享受也是部分大學生的弱點之一,有些學生虛榮心作祟。看見別人穿名牌服裝,用高檔手機,就要求父母滿足自己,絲毫不考慮父母的承受能力。有些學生甚至為了滿足物質需求,采用超前消費的方式,在網絡上借貸,最后給家庭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給自己也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對未來職業規劃方面,當代大學生也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有遠大的目標,缺少從基層干起的觀念。
當前大學生最大的消極面,是心理健康問題。他們的價值觀中,有中國傳統價值,也有外來思想影響,在生活中無法將社會現實和自己的思想觀念進行統一,當自我價值實現受阻時,他們就會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對未來失去信心。
(二)當代大學事務管理現狀
當代大學生和20世紀大學生相比,無論是心理還是家庭氛圍,社會觀念,都有顯著區別。但在大學事務管理方面,很多高校采取的還是傳統方式。
傳統大學事務管理的主要弊端是缺乏人性化,由校方制定管理制度,然后讓學生按照制度去執行。如果違反制度,輕則采用政治說教的方式。重則對違規學生進行行政處罰。這樣的管理方式在短期內可以約束學生的行為,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讓學生得到改善。管理者只看到學生的違規行為,沒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去探索學生違規的原因,因而也沒有對學生進行深刻教育。缺少以人為本的觀念。
傳統大學事務管理的另一個弊端是缺少服務意識,認為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來大學是學習知識的,所以將工作重點放在教學方面。忽視了當代大學生的成長氛圍,以及社會教育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
傳統大學事務管理還缺少民主意識,在管理方面都是以教師、輔導員為主要管理者,忽視了學生群體,讓學生參與事務管理,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管理意識,還可以及時發現事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當代大學生不僅有多元化的思想意識,還有不同家庭出生產生的心理問題,如離異家庭、留守兒童家庭、貧困家庭,這些不同家庭出生的學生,很多都有心理問題,需要在大學生活中正確引導,讓他們走出困惑,以積極健康的心理服務社會。
(三)當代大學事務管理不足的原因
當代大學事務管理存在嚴重的不足,主要原因是學校對事務管理的教育作用認識不足,管理制度存在弊端。
學校對事務管理的教育作用認識不足,主要體現在事務管理缺乏“趨勢性”,沒有根據社會發展改善管理方式。
管理制度存在弊端,主要體現在對事務管理者輔導員的管理方面。大學管理不僅需要管理知識,還需要心理學知識、語言溝通技能。如果缺乏這兩方面的專業知識,也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管理者。目前大學輔導員都比較年輕,他們都是從大學直接走上輔導員崗位,自身缺乏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入職后也沒有進行專業培訓。加上目前大學輔導員工作任務繁重,一個輔導員要負責好幾個班級的學生,因此很難從事務管理中來培養學生的品德,疏導他們的心理。
大學在事務管理方面,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輔導員招聘中,沒有心理學和管理學方面的要求,輔導員入職之后也沒有進行培訓;其次是管理制度上沒有將輔導員工作和學生的思想教育掛鉤。對輔導員的業績要求和學生成績掛鉤,沒有將輔導員工作和學生思想工作相結合。因而也沒有相應的激勵制度,這樣就容易導致輔導員將自己的工作放在維持學生安心學習方面,忽視了學生品德教育和心理教育。[1]
無論是輔導員專業性缺乏,還是制度不完善,歸根結底,還是學校缺少利用事務管理進行思想教育的理念。
三、微時代大學事務管理
當前,隨著網絡化的發展,各種以網絡平臺為依托的媒體相繼出現,如微信、微博、微視頻,這些網絡工具也為大學事務管理提供了方便。微時代的大學事務管理,需要重視事務管理,提高輔導員的專業水平,更需要利用微媒體。
(一)高校要重視事務管理
大學事務管理具有趨勢性,要根據社會發展來不斷完善事務管理。在當代大學事務管理中,首先要了解社會變化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當代大學教育和20世紀相比,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眾教育。因為大學教育的性質有了變化,就導致大學教育存在激烈的競爭。所有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一流大學的學生,因此從孩子出生就進行人生規劃,不斷給孩子增加學習內容,施加學習壓力。當代大學生從小學開始,就在補課、課外培訓中度過。他們沒有自己的玩耍時間,也被家長剝奪了動手能力 ,很多功利思想也來自家長教育。這一代學生在讀大學之前都缺乏自我思考能力,更缺少自我思考的時間,所以他們思想不成熟,心理不成熟,需要在大學生活中鍛煉。學校要了解這種現狀,同時還要完善高校教育目標,高校教育不能單純培養學生的技能,而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為目標,品德發展更重要。
高校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才能重視事務管理,讓學生在大學生活中接受道德教育。[2]
(二)提高輔導員的專業水平
作為大學事務管理者,高校應該重視輔導員的專業修養。輔導員不僅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還應該具備心理學知識,社會生活經驗。所以大學在招聘輔導員過程中,首先要考慮他們的綜合素質,不可以單純地要求文化程度,也不能一味限制年齡。結婚成家,年齡在四十歲左右的高校教師,社會經驗更豐富,他們其實更適合成為輔導員。但這部分人群是家庭生活的中堅力量,聘用他們,就必須提高輔導員待遇,建立有效的獎勵制度。
輔導員的專業水平,可以通過培訓方式來完善,對于那些有社會經驗的輔導員,可以對他們進行心理學知識培訓;對于有管理經驗和心理學知識的輔導員,可以讓他們走上社會,去體驗社會生活,來完善自己。
在微媒體時代,輔導員應該要掌握網絡知識,具備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對社會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在討論輿情時,要具備輿論領袖的資質,引導學生去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要善于發現教學素材,及時將網絡熱點轉化為思想教育的內容。[3]
(三)大學事務管理中的微媒體運用
在微媒體時代,大學事務管理要依托微媒體的便捷性,利用學生熟悉微媒體的特征,將微媒體運用到事務管理中。
運用微媒體也要有一定的規則,因為微媒體是作為生活調劑品存在,它有積極作用,更有消極作用。運用微媒體,要善于揚長避短。
輔導員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將學生拉到群里,針對生活中的常見事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中發現學生的個性,這樣便于因材施教。討論的內容可以是社會新聞,也可以是網絡熱搜事件,讓學生對這些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例如袁隆平院士逝世,引發全國人民的懷念,讓學生知道誰才是人民群眾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網絡上的“清朗行動”,讓學生了解到低俗、審丑等網絡行為,雖然有熱度,但不是藝術之美。
對社會新聞的討論,不僅可以在微信群和QQ群進行,也可以網絡平臺進行,讓學生從評論中去感受社會態度。讓他們了解社會現實。
對于大學生生活自理困難的問題,輔導員可以在生活中指導學生,培養他們的自理能力,如收拾房間,洗衣服被子,學習簡單的廚藝。讓學生學會生活自理,同時也要將社會新聞中,大學畢業生將出租房住成垃圾房事件,通過微媒體轉發給學生看,引起他們的注意。對于拜金主義嚴重的學生,可以將校園貸造成的不良后果 ,拿出來和學生討論,通過校園案例來進行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因為網絡新聞具有時效性,是學生熟悉的生活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共情,這種方式更有效。
微媒體的另一個特點是可以進行一對一的交流,輔導員可以將學生加為自己的微信好友。讓學生有心理問題或者生活問題,用好友聊天的方式告訴自己,然后針對性地進行開導、教育。因為大學生都注意保護自己的隱私,心里困惑,家庭生活的不滿,他們不想讓同學知道,用微信的方式,既可以解除學生的疑惑,也可以保護學生的隱私。對于一些嚴重的心理問題,輔導員可以介紹學生去找本校的心理學老師來解決。
微媒體還可以促進學生參與事務管理,輔導員可以通過群聊的方式,來征求學生對事務管理的意見,讓學生對事務管理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促進管理工作的發展,減少輔導員的工作負擔。
在事務管理中,不僅要教育學生,還要用鼓勵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例如讓學生自編自演,拍攝短視頻,或者讓學生將自己在生活中的發現制成視頻,發布到B站、快手、抖音等平臺上,讓更多的人分享,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自信,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展。[4]
運用微媒體進行大學事務管理,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因而效果比政治說教更好,運用微媒體的方式很多,需要輔導員不斷探索,創新。
利用微媒體進行大學事務管理,不僅需要輔導員,還需要更多的專業教師加入管理中,如心理學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私聊方式來給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因為培養學生健康心理是學校的職責,每一個老師都有責任和義務。
作者單位:龐海燕? ? ?西京學院
參? 考? 文? 獻
[1]楊濤,丁賢.新時代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21):27-28.
[2]文金順.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法律問題及對策研究[J].法制博覽,2021(30):14-16.
[3]李廣宗.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工作的探究[J].科技風,2020(25):69-70.
[4]王斌.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精細化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1(0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