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潔 ,方敬 ,趙亞云 ,劉海平 ,,馬赟 ,陳志強
(1.河北中醫學院,河北省中西醫結合肝腎病證研究重點實驗室,石家莊 050091;2.河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石家莊 050011)
膜性腎病(MN)是一種自身免疫性腎小球疾病,診斷依賴于腎穿刺,病理表現主要是腎小球基底膜彌漫性增厚并伴有免疫復合物的沉積。目前已經證實血清抗磷脂酶A2抗體(PLA2R)滴度水平與疾病的活動性具有相關性[1]。發病年齡以中年男性居多,近年來發病人數在逐步攀升[2]。環境污染與MN發病人數的增加密切相關,研究顯示[3],空氣中PM2.5濃度的增加與患MN的風險之間呈現一定的相關性。臨床上MN患者以大量蛋白尿、水腫為主要表現。大量蛋白尿的產生與足細胞的損傷密不可分,遺傳、藥物等因素會導致足細胞足突融合、數量減少、結構和功能受損,濾過膜通透性發生改變,蛋白漏出而形成蛋白尿[4-5]。足細胞的正常工作依賴骨架蛋白的維系,骨架蛋白主要由中間絲、微管及肌動蛋白微絲構成,每個部分均分布著與足細胞相關的特殊蛋白,其中緊密連接蛋白ZO-1、骨架蛋白synaptopodin即為足細胞相關蛋白,對維持足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具有重要意義[6-7]。因此恢復受損的足細胞,改善濾過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對減少蛋白尿保護腎功能作用重大。
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辨證運用中醫藥治療MN在臨床上效果顯著。中醫古籍認為“蛋白質”屬于精微物質,其輸布運行與三焦有著密切的關系。《五臟穿鑿論》曰“腎與三焦相通,腎與命門相通。”據此后代醫家在治療腎臟疾病時多注重調和三焦,補益腎臟。《難經》云:“三焦,水谷之通道,氣之所始終也。”可見三焦是氣血津液正常輸布的重要通道,是聯絡各臟腑的通路。MN患者多病程長久,易導致臟腑虧損,加之近年來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生活壓力的增加、飲食勞倦等多種因素導致脾無力運化,則易釀生濕邪。三焦祛濕方(黃芪、淫羊藿、丹參、川芎、紅花、水蛭、藿香、陳皮、白豆蔻、積雪草、炒白術、茯苓)具有宣通三焦、活血通絡、祛濕化痰的作用,是陳志強教授根據臨床經驗總結出的治療MN的有效方劑。課題組前期的臨床觀察顯示[8]:宣通三焦、活血通絡法可以顯著降低MN患者的尿蛋白,保護腎功能,延緩疾病的進展。本研究擬通過復制MN動物模型,探討該方可能的腎保護作用機制以及對ZO-1、synaptopodin蛋白表達水平的影響。
1.1 實驗動物 雌性Balb/c小鼠60只,體質量16~19 g,6~8周齡,SPF級,購自北京維通利華實驗動物技術有限公司,合格證號SCXK(京)2016-0006。本實驗方案由河北中醫學院動物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實驗試劑 C-BSA(美國Chondrex公司,批號9058);弗氏完全佐劑(美國Sigma公司,批號F5881);ALB(血清白蛋白)測定試劑盒(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0923);Scr(血肌酐)、BUN(尿素氮)、TC(總膽固醇)測定試劑盒(貝克曼庫爾特實驗系統有限公司,批號分別為AUZ3592,AUZ3625,AUZ3611);ZO-1 抗體、synaptopodin 抗體(武漢塞維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GB111402、GB111049);辣根過氧化物酶(HRP)標記的山羊抗兔、辣根過氧化物酶(HRP)標記的山羊抗小鼠(武漢塞維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GB23303、GB23301);FITC標記的山羊抗小鼠IgG(美國KPL公司);ACTIN抗體(武漢塞維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 GB12001)。
1.3 實驗藥物 鹽酸貝那普利片(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H20054771);三焦祛濕方顆粒劑型:黃芪、淫羊藿、丹參、川芎、紅花、水蛭、藿香、陳皮、白豆蔻、積雪草、炒白術、茯苓(廣東一方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分別為:012263,010049,101123,101149,101149,012028,004636,012165,009644,011590,011271,012347)。
1.4 實驗儀器 7170A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Hitachi公司);BX43型免疫熒光顯微鏡(日本Olympus公司);BX51型光學顯微鏡(日本Olympus公司);雙垂直電泳儀(北京六一儀器廠);Image Quant LAS4000型化學發光成像分析儀(美國GE Healthcare公司)。
2.1 造模與分組 造模60只小鼠測定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均小于 22 μg。隨機分組,給予小鼠尾靜脈注射陽離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進行建模[9]。預免疫:造模組給予0.2 mg C-BSA與等體積的弗氏完全佐劑充分乳化后多點位皮下注射;對照組用等體積的弗氏完全佐劑多點位皮下注射。2周后,正式免疫:造模組給予小鼠尾靜脈注射CBSA(6.5 mg/kg),隔日 1次,持續 6周;對照組尾靜脈注射生理鹽水代替,余操作相同。實驗8周后,造模組小鼠共死亡6只,造模組余下的小鼠測24h-UTP均大于60 μg,提示造模成功[10]。造模組小鼠隨機選取4只做腎組織免疫熒光檢查,均觀察到免疫復合物沿毛細血管壁呈顆粒樣沉積,證實MN造模成功。然后將造模組剩余的40只小鼠隨機分為4組,模型組(10只)、中藥低劑量組(10只)、中藥高劑量組(10只)、鹽酸貝那普利組(10只)。
2.2 給藥方法 8周后,空白組和模型組都給予蒸餾水0.2 mL灌胃;中藥低劑量組、中藥高劑量組分別給予三焦祛濕方3.71 g/kg、7.42 g/kg,灌胃治療;鹽酸貝那普利組將鹽酸貝那普利片溶于羧甲基纖維素鈉中,按照1.3 mg/kg灌胃給藥。共給藥4周。于實驗第12周末取材。留取尿液,血液,腎標本做進一步分析。
2.3 檢測
2.3.1 尿、血標本的檢測 給藥后留取小鼠的24 h尿液,測24 h-UTP。在給藥后第4周末,用異氟烷吸入麻醉小鼠,腹主動脈取血,進行TC、Alb、BUN、Scr等指標的檢測。
2.3.2 腎臟行病理形態觀察 腎組織經固定,脫水,包埋,切片后分別行蘇木素-伊紅(HE)染色、馬松(Masson)染色、過碘酸-六胺銀(PASM)染色,在光鏡下觀察腎組織的結構形態。
2.3.3 免疫熒光法檢測小鼠腎臟IgG的沉積 從4℃冰箱取出腎組織,OCT包埋,迅速放入-20℃冷凍切片機中切片(4 μm),丙酮固定5 min,再用磷酸鹽緩沖溶液(PBS)漂洗3遍,避光封閉免疫球蛋白G(IgG)抗體,室溫下孵育 1 h,PBS再次浸洗,于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熒光強度并做好記錄。
2.3.4 蛋白免疫印跡法(Western blot)檢測目的蛋白的表達 取出腎組織,剪取100mg,放入離心管中,加入含有蛋白酶抑制劑的RIPA裂解液,裂解組織,于冰上操作。裂解后,4℃,離心10min(12000r/min),離心半徑10 cm,BCA法檢測組織上清液中蛋白濃度。將蛋白溶液按4∶1的比例加入5×蛋白上樣緩沖液,沸水浴5 min使蛋白變性。加樣,經凝膠電泳(根據分子量的大小選擇合適的分離膠濃度)進行蛋白分離,轉膜,5%的脫脂奶粉室溫封閉2 h,4℃孵育一抗過夜,TBST洗膜3次,滴加二抗,室溫搖床孵育1 h,然后進行發光,顯影以及蛋白表達量的分析。
2.3.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給藥后小鼠尿液24 h-UTP及血清TC、ALB、Scr、BUN的表達 與空白組相比,模型組小鼠尿液UTP增高,血清TC增高,ALB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治療組與模型組比較,尿液UTP降低,血清TC降低,ALB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治療組間比較 UTP、TC、ALB,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各組小鼠Scr和BUN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給藥后各組小鼠血清TC,ALB,Scr,BUN及尿液UTP的表達水平(±s)Tab.1 Expression levels of serum TC,ALB,Scr,BUN and urine UTP of mice in each group after administration(±s)
注:與空白組比較,*P<0.05;與模型組比較,#P<0.05。
組別動物數TC(mmol/L)ALB(g/L)Scr(μmol/L)BUN(mmol/L)UTP(μg)空白組 10 2.59±0.18 31.55±2.30 15.80±1.29 6.82±0.91 14.47± 2.18模型組 10 4.27±0.34* 19.90±1.62* 17.13±1.40 7.20±0.59 133.33±24.13*中藥低劑量組 10 3.55±0.06# 23.74±1.14# 16.32±1.30 7.03±0.45 70.45± 9.96#中藥高劑量組 10 3.56±0.05# 24.03±1.04# 16.66±1.11 7.00±0.54 70.17± 6.88#鹽酸貝那普利組 10 3.58±0.16# 25.01±2.00# 17.01±1.33 6.75±0.50 67.36±12.14#
3.2 對腎組織病理形態的影響 光鏡下觀察空白組上皮細胞、基底膜、內皮細胞、系膜細胞及基質、腎小管以及腎間質形態結構均未見明顯異常;模型組可見小鼠腎組織腎小球體積增大,MASSON染色可見基底膜增厚,部分可見到嗜復紅蛋白沉積,PASM染色可見“釘突”形成;與模型組比較,各治療組可見腎小球體積有所減小,偶見嗜復紅蛋白沉積,基底膜增厚減輕,“釘突”減少。見圖1。

圖1 三焦祛濕方對MN小鼠腎組織病理形態的影響(光鏡,×400)Fig.1 Effect of Sanjiao Qushi Formula on the pathological morphology of renal tissue in mice with membranous nephropathy(light microscope,×400)
3.3 免疫熒光觀察結果 空白組幾乎未見免疫復合物的沉積;其他各組均有不同程度的IgG沿腎小球毛細血管基底膜的沉積。模型組熒光染色較強,各治療組與其相比IgG的沉積明顯減少,熒光強度明顯減弱。中藥高劑量組與鹽酸貝那普利組的IgG沉積無明顯差異,在熒光強度上均弱于中藥低劑量組。見圖2。

圖2 三焦祛濕方對膜性腎病小鼠腎組織IgG沉積的影響(熒光顯微鏡,×400)Fig.2 Effect of Sanjiao Qushi Formula on IgG deposition in mouse kidney with membranous nephropathy mice(fluorescence microscope,×400)
3.4 對腎組織ZO-1、synaptopodin蛋白表達的影響 與空白組比較,模型組ZO-1、synaptopodin的表達顯著減少(P<0.05);與模型組相比,各治療組ZO-1、synaptopodin的表達明顯增加(P<0.05),各治療組間比較ZO-1、synaptopodin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圖 3。

圖3 各組小鼠ZO-1、synaptopodin蛋白的表達Fig.3 Expression of ZO-1 and synaptopodin protein of mice in each group
表2 三焦祛濕方對MN小鼠腎組織ZO-1、synaptopodin蛋白表達的影響(±s)Tab.2 Effects of Sanjiao Qushi Formula on ZO-1 and synaptopodin protein expression in renal tissues of membranous nephropathy mice(±s)

表2 三焦祛濕方對MN小鼠腎組織ZO-1、synaptopodin蛋白表達的影響(±s)Tab.2 Effects of Sanjiao Qushi Formula on ZO-1 and synaptopodin protein expression in renal tissues of membranous nephropathy mice(±s)
注:與空白組比較,*P<0.05;與模型組比較,#P<0.05。
組別 ZO-1/ACTIN synaptopodin/ACTIN空白組 0.98±0.08 1.00±0.06模型組 0.25±0.09* 0.37±0.17*中藥低劑量組 0.53±0.09# 0.63±0.13#中藥高劑量組 0.64±0.13# 0.85±0.21#鹽酸貝那普利組 0.52±0.11# 0.72±0.08#
MN是腎臟病中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由于目前沒有特效藥物,且容易帶來一系列并發癥,因此在臨床治療中頗為棘手,蛋白尿的大量丟失是疾病加重的重要原因。而大量漏蛋白主要是腎臟足細胞受損,足突融合消失,濾過膜的完整性被破壞,蛋白漏出形成蛋白尿[11]。其預后與臨床表現具有很大差異,關于疾病的進展有著經典的“三分之一理論”[12],雖有一定的自發緩解率,但仍需警惕MN可能帶來的血栓栓塞等嚴重并發癥。MN的患者應自確診之日起接受支持治療,盡量減少蛋白質的排泄,以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
目前西醫的治療方案主要是激素加免疫抑制劑,同時輔以降壓護腎、調節糖脂代謝、抗凝等治療,取得了一定的臨床療效,但因藥物帶來的滿月臉、水牛背、感染、骨質疏松等不良反應以及停藥后易反彈等局限性,長期應用效果欠佳,因此給臨床治療帶來很大的挑戰。中醫認為MN屬于“水腫”“尿濁”等范疇。課題組在長期的臨床觀察中發現,MN患者日久均有脾腎虧虛之象。中醫理論認為臟腑虧虛日久無力鼓動氣血運行,則三焦氣化不利、血液凝滯;瘀血即為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故血瘀為MN患者的重要病因之一。導師陳志強教授有著多年的臨床經驗,在治療MN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陳教授認為MN“脾腎氣陽兩虛,水濕痰瘀內阻,三焦氣化不利”為病機關鍵[13]。脾腎為MN的主要病位,脾腎虧虛導致氣血運行不利,氣虛易發展成陽虛,陽虛不能溫化水濕,水液停聚機體,形成水腫;血不利則為水,亦成水腫;脾腎虧虛失去升清固攝之職,則蛋白易漏出形成蛋白尿。三焦作為臟腑功能正常運行的主要通道,在水液輸布中起著重要作用。一旦受損,則上焦不能宣散,中焦不能燥化,下焦不能泄利,三焦氣化功能失司,水濕邪濁留滯機體,則易發生病變。
據此,陳教授自擬三焦祛濕方治療MN,方中黃芪、炒白術、淫羊藿益氣溫陽,化氣行水;藿香化濕通上焦,陳皮、白豆蔻燥濕運中焦,積雪草、茯苓滲濕利下焦;丹參、川芎、紅花、水蛭活血化瘀通絡。其中黃芪是必用藥,研究顯示[14],黃芪的有效成分黃芪甲苷Ⅳ可減少細胞骨架的丟失調節相關通路蛋白,恢復足細胞形態,減輕足細胞損傷。中醫認為久病入絡,絡脈纖細深邃,血流緩慢,易發生瘀滯。紅花、川芎等植物類的活血化瘀藥力難以觸及深部,而水蛭等動物類的化瘀通絡藥能破血逐瘀,消除癥瘕積聚,直搗疾病深處。現代藥理研究認為水蛭是作用較強的凝血酶抑制劑,而且對炎性介質具有拮抗作用,能夠減弱免疫復合物的沉積,減輕蛋白尿,保護腎功能[15]。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疾病方面的優勢逐漸凸顯,但確切的分子機制尚不明確,本研究主要是探討中藥三焦祛濕方對MN小鼠足細胞蛋白表達的影響,以進一步探討MN尿蛋白減少的可能生物學機制,為臨床提供參考。
足細胞是終末分化的細胞,為腎小球提供結構支持,由胞體、初級突起、足突3部分構成,對維持完整的腎小球濾過屏障至關重要,可因遺傳、藥物、感染等誘因被破壞,且破壞之后功能難以恢復[16]。目前認為MN的足細胞破壞,主要是由于腎小球上皮下免疫復合物的沉積,補體系統被激活,形成膜攻擊復合物C5b-9,C5b-9導致足突的融合、凋亡等改變,是蛋白尿加重的重要原因[17-18]。裂孔隔膜蛋白和骨架蛋白的異常表達是足細胞受損的重要表現。毗鄰足突之間有規律的相互交錯,在它們之間形成的間隙為裂孔,之間有裂孔膜橋連接形成裂孔隔膜。ZO-1是分子量為220 kd的蛋白質,在腎小球主要表達于足細胞足突胞質側裂孔隔膜附近,屬于鳥苷酸激酶家族的一種鏈接蛋白,主要附著在裂孔隔膜上,ZO-1與neph-1相互作用形成一個結構穩定的蛋白復合體,形成裂孔隔膜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ZO-1將裂孔隔膜與足細胞骨架蛋白actin相連接,以維持足細胞濾過膜的完整性。Mark C Wagner等[19]研究顯示腎小球損傷后,足細胞消失,ZO-1與neph-1出現解離,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喪失,裂孔隔膜的結構被破壞。表明ZO-1在足細胞裂空隔膜復合體中發揮重要作用。足細胞中ZO-1特異性表達的缺失,會損害裂孔隔膜的形成,導致蛋白尿和腎小球硬化[20]。文獻資料[6]顯示,在C-BSA誘導的MN大鼠模型中ZO-1的表達下降,經藥物治療后其表達量有所增加,表明ZO-1蛋白表達的減少可能是尿蛋白加重的影響因素。
骨架蛋白以肌動蛋白為主,維持著足細胞的特殊結構。synaptopodin是分子量為100 kd的蛋白質,是骨架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種富含脯氨酸的肌動蛋白結合蛋白[21],與α-actinin-4相互作用,和緊密連接蛋白一起與肌動蛋白微絲密切相連,維持足細胞的結構和功能。synaptopodin調控下游蛋白RhoA的表達,RhoA是影響細胞信號轉導的重要蛋白之一,對維持腎小球的濾過屏障具有重要作用[22]。synaptopodin表達量的降低,會引起足突融合,肌動蛋白細胞骨架的重組。研究顯示[23],C-BSA誘導的膜性腎病大鼠腎組織synaptopodin的表達明顯下降,治療組與模型組相比其表達量明顯增加,表明synaptopodin表達的減少會加重蛋白尿。據報道[24],synaptopodin是環孢素的作用靶點,環孢素能夠抑制鈣調磷酸酶的活性,增加突觸足蛋白的豐度,從而起到降低蛋白尿的作用。本研究顯示MN小鼠腎組織中ZO-1、synaptopodin的表達減少;與模型組相比,各治療組ZO-1、synaptopodin的表達均有增加,與文獻中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進一步說明了ZO-1、synaptopodin的表達對維持足細胞正常功能和結構起著重要作用。
本實驗采用尾靜脈注射陽離子化牛血清白蛋白誘導小鼠出現MN的病理模型,給予高、低劑量的三焦祛濕方或鹽酸貝那普利片干預,研究表明造模后小鼠出現腎小球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釘突形成、免疫復合物沉積等病理改變,血清白蛋白降低、血脂升高等生化的改變,經三焦祛濕方干預后,MN小鼠的蛋白尿、血脂顯著降低,血清白蛋白明顯升高,療效與西藥組相當。各組小鼠血清尿素氮、肌酐相比變化不大,分析原因可能與實驗時間短,造模后小鼠腎功能尚處于代償階段有關。對目的蛋白ZO-1、synaptopodin的檢測顯示:造模組ZO-1、synaptopodin表達顯著減少,經三焦祛濕方治療后ZO-1、synaptopodin表達顯著增多,由此筆者推測三焦祛濕方減少蛋白尿的機制可能是通過增加ZO-1、synaptopodin的表達,修復足細胞的完整性,從而減少蛋白的漏出,證實了三焦祛濕方治療膜性腎病是有效的。但是由于檢測數據的誤差、實驗中的不可控事件以及客觀實驗條件的限制等因素,使得實驗存在一些不足,其進一步的機制有待未來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