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曾凡軍 徐齊利
摘 要:互聯網技術催生了一批新的就業形態和靈活用工平臺,而不同平臺的服務質量,以及對靈活用工相關概念界定都存在明顯差異,平臺回避與靈活就業人員的勞動關系認定,勞資關系糾紛時有發生。基于此,本文從政策層面、市場需求的角度出發,對靈活用工平臺與靈活就業人員的關系進行分析,進而給出靈活用工平臺的產品需求分析范例,以求構建出更為合乎法理、科學客觀和符合多方期待的靈活用工平臺產品需求分析方案。
關鍵詞:靈活用工;互聯網平臺;新就業形態;勞動關系;產品需求分析
本文索引:楊潔,曾凡軍,徐齊利.<變量 2>[J].中國商論,2022(11):-111.
中圖分類號:F0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2)06(a)--04
新經濟大背景下,勞動力調配需求愈加靈活,同時新的職業不斷涌現,人員流動性增大,給雇主帶來新的雇傭方式需求,尤其在疫情期間和后疫情時代,更為靈活的用工方式被廣泛關注,政府部門陸續出臺支持政策,靈活用工廠商陸續進場,探索新的勞動力管理平臺;企業或雇主也在不斷嘗試新的用工方式,中國靈活用工市場正處在快速成長階段。
在靈活用工爆發巨大發展潛力的同時,與之相關的問題和爭議也不斷出現。不同的靈活用工互聯網平臺的服務質量差異明顯,對靈活用工的相關概念界定存在明顯差異,實踐中平臺方往往通過規避與從業者的勞動關系認定,減少企業成本,但也導致勞資關系糾紛時有發生。因此,本文有必要對靈活用工的關系和概念進行界定,從宏觀政策、市場分析入手,總結出靈活用工的業務模式圖,進而提出一種靈活用工互聯網平臺的產品需求分析方案,給予相關利益方和學術探討以有益參考。
1 需求概述
1.1 靈活用工政策和市場現狀分析
1.1.1 政策分析
政府相繼出臺政策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這些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為方便就業簽約,對電子勞動合同的合法性給予認可。2020年3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印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于訂立電子勞動合同有關問題的函》,文件明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采用電子形式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二是針對實際工作中,勞動者登記為個體工商戶、平臺方與勞動者成為合作關系而非雇傭關系這一現象,政府一方面從個體工商戶登記制度上給予政策規范,對于此類情況登記時應注明“靈活用工”。另一方面是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分類并對關系認定給出官方指導意見。
三是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保險公積金等保障工作,推進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職業傷害保障工作,對靈活就業人員給予社保補貼,推動放開在就業地參加社會保險的戶籍限制等。
四是鼓勵地方政府先行試點,如黑龍江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入會工作,江西開展工傷保險試點,廣州開展住房公積金試點工作。
五是關于平臺通過算法對勞動者進行任務分派和扣罰工資的現象,明確平臺應規范算法規則,督促企業制定直接涉及勞動者權益的制度規則和平臺算法時,充分聽取工會或勞動者代表的意見建議,并將結果公示告知勞動者。
綜上,政策上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合法合理權益給予了充分關注,也在不斷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新型勞動關系下的平臺企業和勞動者之間要在勞動法規下和諧共處,不能再停留在平臺企業單方面訂立規則的階段。
1.1.2 市場分析
近年來,我國靈活用工平臺依托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出現了跳躍式發展,尤其是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期間公眾居家隔離,餐飲、商超、交通、旅游等行業受到了嚴重影響,而外賣、代送等服務需求激增,多個企業自主“共享員工”,成為我國靈活用工進入快速發展期的標志。可以說,雖然靈活用工行業出現已久,靈活用工平臺也蓬勃發展了幾年,但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靈活用工行業依然出現缺位,靈活用工平臺仍有待完善,特別是面對突發事件時,供不應求,無法通過平臺進行人力資源的有效整合,而不得不依靠民企的自發整合力量。
一方面是市場亟需,另一方面是靈活用工概念被大范圍關注。靈活用工平臺同時滿足用工企業和人才靈活就業需求,契合疫情場景下企業降本增效、提升靈活度的需求。
在靈活用工市場迅速發展的同時,平臺用工關系的認定相伴而來,成為近年來勞動爭議案件的焦點問題。現階段,靈活用工平臺實際操作中將靈活就業人員注冊為個體工商戶,這樣雙方就是合作關系。合作關系下的勞動者很難受到勞動法及其他勞動者權益法規的保護,平時工作中還會遇到簽約時身份的不可選擇、算法困境等情況。因此,健全、法治的行業規范是靈活用工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迫切所需。
1.2 靈活用工關系認定
建立靈活用工平臺的前提是確定靈活用工的關系從屬。實踐中平臺企業將靈活就業人員包裝成個體工商戶,將雙方關系界定為合作關系,是出于對勞動從屬關系的回避,以此減少企業成本和社會責任。學界對雙方關系認定上也是觀點不一,有的認為是合作關系,有的認為是雇傭關系,有的認為雇傭關系也不是勞動關系、勞務關系也不是勞動關系。司法實踐上發生勞動關系爭議糾紛,司法判決也并不統一,但實踐中存在一種發生損害結果與認定勞動關系呈現正相關性的現象,即涉及工傷認定和賠償的案件,裁決結果往往認定為存在勞動關系。
認定靈活用工關系的前提是需要雙方從屬性角度出發。從屬方式是勞動法產生、發展、適用的原點性問題,應更加注重實質從屬性,考慮平臺工人工作時間和收入來源。靈活用工模式下,平臺和勞動者的隸屬看似弱化,實際上勞動者必須依附于平臺才能使用生產資料(技術和信息資源)獲得工作任務和報酬,實質上雙方的從屬關系已被強化,進而看到實踐中平臺方往往擁有完全的雇主權力,相對于靈活就業人員,他們往往擁有絕對的控制優勢。例如網約車Uber平臺被認為實際行駛著所有相關雇主工作,包括利用平臺一系列規則,展示平臺如何行使雇主完全控制權,并從駕駛員工作中獲益。
基于以上對關系本質的分析得知,靈活就業人員的勞力支出和收入來源都來自平臺,構成一種對平臺的依附;平臺的勞動資源和業務收入部分來自靈活就業人員,通過職責規定、計酬規則及其他人力資源規范管理和控制靈活就業人員,與一般勞動關系沒有本質區別,靈活的是時間、地點等形式,而不是勞動者和企業的關系本質。因此,靈活用工關系應當認定為勞動關系,科學合乎法理的平臺應當建立在勞動關系實質上。
1.3 靈活用工相關概念
靈活用工是指在規定的工作任務和固定工作長度的前提下,企業根據關于雇傭關系制度的現行法律法規,通過使用兼職、勞務合作、自雇合作、勞務派遣、短期合同、人力資源服務外包等多種用工方式,幫助實現企業人力資源隊伍的快速調整、精確匹配、彈性管理和敏捷適應環境變化。靈活是指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工作場所、計酬方式等相對于標準雇傭模式更為靈活。靈活用工是從勞動力使用方角度,對標準雇傭方式以外的勞動力資源配置和用工安排的統稱,也被政府政策方面稱作“新就業形態”。靈活用工平臺通常是指在靈活就業人員和用工需求企業(本文稱商戶企業)之間搭建的勞動力資源調配平臺,這樣的平臺本質上具有人力資源服務性質,在實際操作中也以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務費用作為平臺的主營業務收入。
1.4 靈活用工平臺應用場景
靈活用工適用的職業幾乎覆蓋所有非標準勞動力雇傭方式,包括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及時配送、直播平臺、在線醫療、知識共享、物流平臺等新就業形態,也可包括導購員、客服、房產經紀、餐飲/酒店/超市服務員、家政、保潔及其他短期崗位、周期性用工。
1.5 靈活用工模式三方關系
基于靈活用工的關系認定、概念和應用場景的分析,很容易刻畫出靈活用工模式三方關系圖,如圖1所示。
靈活用工平臺與商戶企業之間是服務關系,商戶企業將勞動資源調配權交給平臺方,平臺方與靈活就業人員建立勞動關系,完成各自責任和義務。
2 產品策劃
2.1 業務模式圖
通過對靈活用工平臺所涉的人群進行充分分析,將平臺角色設定為運營方、商戶、靈活就業人員及服務商,主要包括運營系統、商戶系統、靈活就業人員系統、監管系統;客戶類型確定為企業客戶和個人客戶。業務模式包括基礎支撐層、業務層、產品層,業務模式如圖2所示。
2.2 體驗平臺
為兼顧功能性和便捷性,平臺產品的設計與研發應考慮多終端適配,即APP端(商戶企業和靈活就業人員),小程序端(靈活就業人員),PC端(平臺和商戶)。
3 平臺運營流程圖
商戶和平臺經過友好協商,簽訂服務協議,商戶將協議約定的結算金額、服務費等充值到監管賬戶,交易成功后,款項轉至平臺;平臺給商戶提供發票。
靈活就業人員與平臺經過友好協商,簽訂電子合同,靈活就業人員為商戶企業完成服務后,平臺將稅后報酬發放給員工,并為其繳納社保公積金、代扣代繳個稅。提供工資條和完稅證明給個人。
從平臺運營方角度建立整體流程圖,如圖3所示。
4 功能需求與原型設計
4.1 功能需求
靈活用工平臺功能主要包括:平臺、企業與勞動者就業意向協商,簽訂合同(協議),支付報酬、開具發票;代繳個稅、保險公積金、職業傷害險等,提供完稅憑證。功能需求主要體現在應用層,如運營平臺、服務商平臺、商戶平臺、靈活就業人員簽約平臺以及商戶管理等核心系統。
4.2 平臺運營方界面原型設計
根據以上業務模式圖以及對靈活用工平臺的運營方(也稱平臺方)的功能介紹,設計運營方界面如圖4所示。
5 結語
本文根據當前靈活用工政策和市場情況的分析,分析靈活用工關系人認定,得出靈活用工相關概念和應用場景、平臺三方關系圖,進行靈活用工的產品需求分析,通過建構靈活用工業務模式圖,明晰靈活用工的主要功能,提供平臺運營流程圖,設計出靈活用工平臺的界面原型,對相關利益方的開發設計以及學術探討提供有益參考。
參考文獻
人社部,發改委,交通運輸部,等.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實施意見(摘要)[J].山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21(11):61-63.
鮑雨.新業態背景下多邊勞動關系認定的制度困境與法律選擇[J].長江論壇,2021(6):68-74.
王文珍,李文靜.平臺經濟發展對我國勞動關系的影響[J].中國勞動,2017(1):4-12.
戚聿東,丁述磊,劉翠花.數字經濟時代新職業發展與新型勞動關系的構建[J].改革,2021(9):65-81.
張欣雨,張思琪,余辰佳.平臺型勞動關系模式與認定:以出行平臺與司機為例探析[J].中國商論,2021(20):125-127.
謝增毅.互聯網平臺用工勞動關系認定[J].中外法學,2018,30 (6):1546-1569.
馮向楠,詹婧.人工智能時代互聯網平臺勞動過程研究:以平臺外賣騎手為例[J].社會發展研究,2019,6(3):61-83+243
Prassl Jeremias,Risak,Martin.Uber,Taskrabbit, & Co:Platforms as Employers?Rethinking the Legal Analysis of Crowdwork[J].Comparative Labor Law & Policy Journal,2016(37):604-619.
張婷.軟件服務平臺的靈活用工機制分析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21.
Analysis of Product Demand of Internet Platform for Flexible Employment
in the New Economy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YANG Jie? ZENG Fanjun
School of Economics,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XU Qili
Abstract: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given birth to a number of new employment forms and platforms for flexible employmen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service quality of different platforms and 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s related to flexible employment, and the platforms dodge the identification of labor relations with employees by flexible employment, and disputes on labor relations occur from time to time.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tforms for flexible employment and flexible employe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olicy and market demand, and then gives an example of analysis of product demand of platforms for flexible employment, to build a more legal,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 analysis scheme of product demand of platforms for flexible employment that meets the expectations of parties.
Keywords: flexible employment; Internet platform; new employment form; labor relations; analysis of product 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