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理論與改革探究》
作者:朱冉,廖勁斌,熊茵
出版社:中國大地出版社
ISBN:978-7-5200-0502-9
出版時間:2020 年3 月
定價:86 元
音樂作為表達思想情感和反映社會現實的藝術表現形式,是實現人類精神文明傳承的重要手段。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推進,傳統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時代要求,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校音樂教育也迎來新一輪的教學改革。由朱冉、廖勁斌和熊茵共同編著、中國大地出版社出版的《高校音樂教育教學理論與改革探究》一書,基于表演學、教育學、心理學和綜合史學的新研究成果,分析當前高校音樂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同時在對中西音樂教育和音樂教育使命等進行比較分析的過程中,從不同角度補充并更新音樂教育在課程理念、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價值及課程內容等方面的知識。本書內容全面且針對性強,涉及到課程教學論、審美理論等教育理論,可為相關研究或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論借鑒。
全書共包括六章。第一章根據音樂教育學建立的范例,對音樂教育學的新時代使命及相關學科和理論概念等進行全面闡釋。第二章從價值目標審視、課程與教學論等層面對高校音樂教育的頂層設計展開敘述。第三章基于對中西音樂教育的對比分析,對歷史視野下的中西音樂教育等多元音樂教育展開研究。第四章重點探討音樂教育理念革新背景下具體教學方法的實施,涉及音樂欣賞教學法、視唱練耳教學、聲樂教學法和器樂教學法等。第五章根據多元文化對現實音樂教學的內容要求,從核心課程的構建和教育技術革新等方面探索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路徑。第六章基于音樂教育改革持續推進的發展背景,針對高素質音樂人才培養效率提升做出細致規劃,并對高校音樂教育未來的發展趨勢加以展望。
參閱本書可知,素質教育對高校音樂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學生層面來看,扎實的知識儲備和良好的道德修養是學生能力結構體系中的必備元素,其中知識包括經驗性知識、技能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等,主要通過在長期實踐中自我摸索、動作方式的反復訓練、書本知識講解或自我學習等途徑獲得,例如音樂演奏或獨有的創作技巧等。學生根據教師教授的知識方法進行器樂及開口練習,經肌肉記憶形成專屬于自己的經驗知識并將其學以致用。學生應主動適應當前教育的改革要求,通過提高審美情趣、社會責任感及勞動意識等健全自身人格,以此提升高校音樂教育成效。從教師層面來看,基于核心素養的音樂課堂應兼具發現性和探索性,既能讓學生受到文化熏陶并提高其藝術修養,又能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創新能力,以實現復合型音樂人才培養計劃。
筆者在開展2019 年度首都師范大學科德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非音樂專業本科生音樂素養課教學新探”(KDJY2019020)的階段性成果認為,音樂教育改革勢在必行。隨著音樂行業對專業人才的要求提升,傳統模式下的理論教育已無法滿足市場對復合型音樂人才的需求,因此通過探討核心素養視域下音樂教育的創新性改革,有助于更新并發掘新的音樂教育思路及人才培養手段,從而有效推進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進程。
第一,明確課程教學目標。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將唱歌教學作為課程目標,但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音樂課程的教學主體是學生而非教師,因此教學目標的設定應以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為主,從客觀層面切實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能力。根據新課改要求,音樂課程教學目標應具備明確性與可操作性,例如要求學生完成課堂檢測、隨機學會一首歌曲等,教師通過統計完全掌握曲譜或能單獨演奏的學生數量來復盤目標完成度。在制定課程目標時,教師需結合學生的生活、學習及心理狀態,貼近其最低水平設置目標,避免因標準過高而趕不上課程進度。
第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隨著時代發展和教育變革,教師需時刻關注音樂教育理論的演變,轉變自身思想觀念、提高音樂知識及水平。教師職業水平對音樂教學質量產生影響,學校應重視音樂教育資源的分配及體制改善問題,通過提高教師待遇、提供便利的生活條件等擴充教師資源。學校可邀請專家定期舉辦講座或組織校內音樂教師開展教學研討會,針對目前音樂教育面臨的教學及改革問題,例如教學形式機械化、課程設置不合理、重理論輕實踐等,從不同角度提供問題解決方案并制定新的教學計劃,幫助教師明確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同時提供多種教育思路,促進教師對不同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從而實現專業教學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