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男 陳寧
現代科技的進步和媒體環境的革新帶來了全民紀錄的時代,也給我國的紀錄片市場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新媒體環境下,紀錄片傳播的渠道和方式更加豐富,大批制作精良的紀錄片給觀眾帶來視聽盛宴的同時,也實現了口碑和收視的雙贏。《人間世》是由上海電視臺與上海衛計委聯合策劃拍攝的電視紀錄片,目前共推出兩季,每季10集。《人間世》深入正在發生的醫療事件中,從第一視角出發,真實冷靜客觀地紀錄現實。不同于影視劇的戲劇化,也不同于新聞報道呈現的醫患現實,而是通過紀實的力量,將醫生、病患與家屬置于同一鏡頭前,成為對醫患間信任與尊重的無聲呼吁。《人間世》通過鏡頭與溫情的敘事方式結合,激發受眾的認知,喚醒受眾內心的真實情感,對于緩解醫患矛盾,引導社會輿論,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都具有重要意義。
紀錄片必須依靠優質的內容取勝,但內容不能晦澀難懂,必須貼近現實生活,能夠使受眾產生代入感,真正感同身受。
1.對社會生活的關注。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更加注重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醫療問題成為社會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國家每出臺一項醫療政策都會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盡管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但很多技術性難題依然無法攻破,患者在初得大病時消極情緒得不到緩解,與醫生缺乏深入溝通,容易與醫護人員產生矛盾。《人間世》以患者的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對人性的尊嚴進行思考和呈現,一經播出就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引起了強烈討論,引導觀眾對自身健康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2.對病人家庭的關注。紀錄片的核心是真實,《人間世》做到了既忠于紀實,又將故事性穿插其中。比如,在《往事只能回味》這一集,主要講述了阿爾茨海默癥的患者與家人之間的故事:失去記憶的父親、忘記弟弟的姐姐、照顧丈夫的妻子,盡管他們的記憶已經殘缺,甚至完全認不出自己的至親,但親人卻不離不棄,悉心照料陪伴著他們。基于現實情境下,對于家庭情感的表達容易引起共鳴,彰顯出人性的價值,這種樸素的親情倫理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點。觀眾在觀看過程中會思考自身在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利于構建融洽的家庭關系。
3.對病患群體的關注。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為了滿足物質的需求,往往忽視自身健康狀況,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忽視對自我的關注。人性也是各類文藝作品偏愛的話題,也是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人間世》將拍攝地點選在醫院,醫院恰恰是人生百態的縮影,往往最容易體現人性。該片聚焦于病患群體,對病患的生活進行觀察,記錄患者的衣食住行,展現矛盾沖突。比如,對精神病人這種特殊群體的客觀記錄,利于改變社會偏見,也提醒觀眾不僅要重視身體健康,更要關注心理健康。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人間世》在保證高質量節目內容的同時,通過大眾傳媒將紀錄片與受眾緊密聯系,通過創意策略,進行媒介融合,充分激發受眾的情感,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
1.創作角度的創新。紀錄片這個題材相對小眾,如果想抓住觀眾的眼球必須有自己的特色。《人間世》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創新節目內容,增強節目亮點,使觀眾在視覺和聽覺上達到共鳴。作為一部醫療紀錄片,正如格里爾遜在《紀錄電影的首要原則》中認為的那樣:“紀錄片應該是從對自然素材到他們進行組織、再組織以及創造性剪輯的階段。” 《人間世》進行了一系列相關的創新探索。
一是創新拍攝手法。紀錄片按照醫生和患者在生活中本來的面目進行記錄,不對現實生活加入夸張的藝術性手法,不進行個人情感化的引導,一切由觀眾自己判斷。為了更好地體現真實性,攝制組分組攝制,集體住在離醫院較近的出租房里,在醫院蹲守拍攝。為此,攝制組還專門成立醫學顧問委員會,以便更好地了解醫學知識。如在《籠中鳥》這一集中,紀錄片記錄了精神病人這個特殊群體每天吃飯、睡覺等,不過度渲染情緒,尊重病人的隱私,啟示觀眾要平等對待他人,探索更深層次的社會情感。
二是深挖人物故事。法國紀錄片導演尼古拉·菲利貝爾認為:紀錄片的力量和情感不亞于劇情片,作品是超越題材本身的。《人間世》以平凡的個體為基點向外發散,深切觀照家庭社會關系,深挖人物背后的故事,為紀錄片增強現實的聯系。在《抗癌之路》這一集中,講述了大學老師閆宏微的抗癌之路。身為大學老師的她,擁有高學歷和好工作,家庭生活十分幸福。在這個時候,生活卻給了她致命一擊,在嘗試所有藥物均失敗的情況下,她作出艱難的決定,前往香港購買靶向藥并遠赴美國接受治療。為了繼續活下去,她不得不把女兒交給年邁的母親照顧,美國醫院的診療結果與國內腫瘤醫院的結果產生差異,她在經歷一次次絕望后依然不放棄治療,積極面對生活。《人間世》將這種帶有轉折性的情節娓娓道來,記錄患者在面對生死之間的絕望與掙扎,十分震撼人心,傳達出患者不屈的意志,使人物更加鮮活,直擊觀眾內心的柔軟。
三是增強視聽符號。視聽符號的加入拓寬了《人間世》的表現形式,聲與色的結合使紀錄片更具有個性化,吸引受眾的眼球。在《煙花》這一集中,攝制組放棄使用專業的解說員,以骨腫瘤患者杜可萌的方言切入,加入患者的夢境和MV,將現實與虛擬結合,增強了紀錄片的吸引力。在鏡頭的選擇上則根據不同的情景,將黑白鏡頭與彩色鏡頭配合使用,通過色彩的碰撞展示在面對病痛時現實的殘酷,引導觀眾加強對醫生的信任與理解。

2.傳播渠道的拓展。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人間世》也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拓展傳播渠道,打開市場,實現傳播的突破。
一是線上線下同時傳播。作為一部紀錄片,《人間世》積極創新推廣形式,根據用戶需求,精準定位,直抵人心。線上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配套傳播,在東方衛視投放預告,吸引傳統媒體忠實觀眾的注意,同時在微博、微信、騰訊視頻等新媒體播放片花吸引新媒體用戶的關注,實現跨平臺的多方位傳播。通過新老媒體的宣傳,受眾的轉發評論,引起連鎖反應,具有顯著的傳播效果。在節目播出后,《人間世》利用其短期內產生的影響力,在線下舉辦研討會,邀請紀錄片中的部分患者、醫生、患者家屬到現場分享心得體會,向參與活動的觀眾普及醫學知識,現場解答疑惑,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提高了節目的參與度。
二是現實熱點呼應傳播。作為一部反映現實的醫療紀錄片,聚焦醫患關系,題材本身就具有熱點性,為節目的熱播奠定了基礎。在宣傳過程中,紀錄片抓住中國首個醫師節這個關鍵節點,推出宣傳片,利用熱點進行節目宣發,為節目的播出造勢,提前引發關注,吸引受眾注意以增強對節目的期待。在新年為患者舉辦派對,加強人文關懷,增強節目的沖擊力,使觀眾切身感受生命的意義。
紀錄片如果要全方面發展,必須要貼近大眾的生活,提高對自身的要求,注重觀眾的反饋,促進效果的傳播。

1.召喚患者對醫生的信任,緩解醫患關系。近年來,醫患關系越來越引起人們關注,部分病人在初期感到身體不適時,往往不會先去醫院檢查,而是會根據經驗自行解決,咬牙堅持,最終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有的病人在治療剛有好轉的時候認為自己已經痊愈,要求出院,不遵從醫囑。部分人對醫生持有個人的刻板成見,會根據個人對事物的評價標準和好惡程度,對醫生作出帶有偏見的判斷。現代人的生活壓力比較大,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一點小事就可能會引起醫患沖突。有些媒體在報道過程中,片面追求點擊率,隨意捏造虛假事實,導致人們對醫患關系存有誤解,對醫生產生抵觸情緒。宋明蔚認為:《人間世》并沒有刻意展現醫生的“妙手回春”或是中國醫療技術的“完美”,它側重呈現的是當醫療技術與手段在面對疾病時,既有成功也不乏失敗。《人間世》正是把積極正能量的方面展現給觀眾,讓觀眾真正切身體會到其中的滋味,放下防備,真正信任醫生。這種信任不僅僅是對醫生的信任,也是對社會的信任,有利于構建社會誠信體系。
2.警醒受眾關注自身健康,珍惜現實生活。現代社會抑郁癥、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發病率越來越高且越來越年輕化,年輕人往往認為自己還年輕,要在這個時候多奮斗,不注重飲食規律,經常熬夜上網,忙于工作,不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況,等到真正切身體會到病痛時已后悔莫及。傳播學認為,傳播效果是否發揮作用要看傳播對象在接收信息前后有沒有發生變化。《人間世》的播出,讓許多年輕人都感到了生命的脆弱,在觀看視頻的時候會思考自己以往的經歷,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做法。節目中普及的醫學知識也可以通過他們自發的行動進行二次傳播,讓這些知識在更廣范圍得到普及,使疾病得以及時發現和治療,防止疾病的蔓延。同時由于受到紀錄片的警示,年輕人了解了按時體檢的重要性,當看到與自己父母年紀相當的老人時,會不自覺地想到自己的父母,自覺地關注父母的健康,時常與父母溝通,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
3.正確認識疾病,加強人文關懷。盡管社會在不斷進步,但是在一些人身上一些錯誤的健康觀念還是沒有改變,他們得了病不敢聲張,對醫生隱瞞病情。《人間世》以真實的記錄為基礎,反映醫療、醫患問題,傳遞正確的生命觀,引導觀眾進行思考,在對待疾病問題上回歸理性。比如在癌癥問題上,不少人害怕被別人知道后自己丟了面子,不相信醫學。《人間世》將生與死的問題直接展現在節目中,通過被采訪者啟示人們面對疾病要有樂觀的心態,呼吁人們珍惜現有醫療資源,配合醫生積極進行科學合理的治療。

4.思考醫學倫理,彰顯社會價值。《人間世》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媒介融合,將視頻網站作為電視這種視聽媒體的補償性媒介,在東方衛視播出,同時在騰訊視頻更新,新媒體為其推波助瀾,擴大影響力。影片展現了醫生堅守自己的崗位,經常為了搶救病人連續工作幾十個小時,這些情節使醫生的形象更加生動鮮活。醫生在醫學實踐中,堅守醫學倫理與社會道德,這種廉潔奉公的精神,傳播了積極向上的社會價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給觀眾帶來啟迪。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普遍更關注自身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而醫院是最能反映人心的地方。生病的患者是弱勢群體,他們被病痛折磨,有的人被直接宣判無藥可救,有的人靠藥物維持著生命,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工作生活,此時醫生被患者寄予莫大的希望。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醫鬧事件常常發生,醫生的人身安全往往得不到保障,一些接受不了現實的病人家屬無視醫生所作出的努力,采取過激的舉動對醫生進行人身傷害。有時僅僅因為患者的一個投訴電話醫生就要放下手頭的工作去接受質疑,他們的身體和心理經受著巨大的考驗,情緒得不到疏解甚至會產生自殘行為。《人間世》通過與醫生直接接觸,將他們平時的工作狀態展現出來,使觀眾了解醫生的真實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侵害事件的發生。
《人間世》在傳播內容上兼顧受眾需求,采用平民化的手法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同時肩負大眾傳媒的社會責任,以事實為基礎合理安排結構,充分利用新技術,實現了紀錄片的藝術化表達,其成功也給同類型紀錄片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人間世》啟示我們,紀錄片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在保證質量和品質的前提下,與時俱進,關注現實,將節目內容與社會熱點契合,緩解緊張的社會矛盾,體現人文關懷。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文學院
【編輯:王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