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娜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重要決策部署為新時期“三農”工作的開展指明了全新發展方向。鄉村振興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體現出黨和國家對鄉村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在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過程中,財政發揮著重要作用,從政策性、制度性與工具性等多個角度來看,財政支持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了較大助力。新形勢下要進一步加強財政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作用,促進城鄉一體化快速融合發展,通過精準的財政舉措引導鄉村實現快速轉型發展,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發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黨中央做出的這一重大決策部署,是“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的主題主線,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任務和應有之意,研究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大時代價值與現實意義。鄉村振興戰略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層面,是一項系統性強、綜合性高的全新發展戰略。近年來,我國經濟實現了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農業農村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農村村容村貌、農業科學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等多個層面還存在發展不平衡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三農工作決定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質量,而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則對“三農”工作開展提出了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本文以內蒙古赤峰市為例進行系統分析與研究,以期提出財政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舉措,為其他地區財政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提供一定參考與借鑒意義。
財政促進生態保護
隨著“三農”工作的不斷推進,地方政府要努力實現“三農”工作朝著綠色化、可持續化方向發展。地方“三農”工作要合理布局,結合農牧民集中、農村整合與農業收縮的整體發展工作思路,全面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努力構建新時代工農互促、全面融合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地方政府要始終遵守生態保護發展理念,走好新時期綠色發展道路,努力構建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態體系,打造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新模式。新時期,赤峰市政府進一步加強對農業農村的有效探索,推出了“美麗鄉村”建設工程,不斷優化地方農牧地區的生產力、加強農牧區的服務水平、全面促進鄉村文明建設。
財政助力改善民生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增強農民生活幸福感、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是核心要義。充分落實好市場經濟調節、財政稅收政策等,可以有效提高農民人均收入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和發展差距。近年來,內蒙古赤峰市以建設美麗鄉村為發展重點,全面有效統籌城鄉資源,根據地理特征、農牧民數量等具體情況,有效補齊農牧區教育、醫療短板,保障農牧民可以更好地享受到城市公共教育、醫療服務等,讓更多農牧區兒童接受高質量教育,讓農牧民實現就近看病、就醫報銷等,讓更多農牧民生活有保障,讓人才留得下、守得住。
財政支持產業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產業興旺發達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和著力點,只有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才能更好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不斷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近年來,內蒙古赤峰市努力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點,出臺了有關經濟結構調整的指導性意見,促進特色產業、有機農業等實現融合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不斷轉型升級,為實現全市脫貧致富奠定了良好基礎。
近年來,我國對農業農村發展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與舉措,不斷加大對“三農”工作的投資力度,促進農業農村取得了較好發展。但是在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財政方面還面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財政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推動力不足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當前財政支農政策、幫扶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著較多難題。財政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有直接支持和間接支持兩種方式,我國財政直接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方式相對偏少,間接支持的方式也處于摸索階段,目前主要采用各類補貼方式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財政支持農業的力度與強度相對不足,且政府難以有效推動社會資本力量對農業經濟的投資力度,甚至還可能導致涉農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情況。財政支持農業發展缺乏長久性、可持續動力,難以有效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財政支農缺乏系統性,難以有效發揮自身優勢
隨著財政支持鄉村振興發展的推進,當前在財政、稅收、社保等多個領域已經形成了系列對策與措施。從一定層面上來看,財政支農體系已經相對完善,但是不同支農方式之間缺乏發展合力,未能有效形成系統性,導致整體工作成效不夠顯著。財政支持鄉村振興發展缺少統一協調工作機制,不同類別的支農工作方案存在一定重疊與交叉,直接導致支農資金使用效率偏低,間接影響財政支農政策的有效落實,財政難以有效發揮自身優勢。
財政投入不夠穩定
我國“三農”問題由來已久,涉及到諸多層面,形成原因錯綜復雜。近年來,我國農村農業發展受外部環境影響較大,特別是新冠疫情給我國“三農”工作帶來了更多挑戰。當前,解決“三農”問題存在較大資金缺口,結合國家對“三農”工作的財政補貼情況來看,財政資金難以有效滿足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貫徹落實。雖然當前我國經濟保持國際領先的局面,但是由于外部環境條件惡劣,導致我國經濟發展不夠穩定,“三農”工作不能得到扎實推進。當前,地方政府往往熱衷于項目申報及爭取財政資金,而忽視了對項目建設的精心研究與調研,特別是對于一些重要信息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交流與溝通,導致財政支持與三農工作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財政支持力度不夠精準有效。
績效監管不夠有力
由于“三農”工作涉及到多個層面,不同部門工作職責存在一定交叉,缺少全面協調,相關部門為了獲取最大化部門資金與利益經常會與財政部門進行反復溝通,導致財政部門在資金分配過程中往往受到既定利益的限制,難以有效結合“三農”工作的實際發展情況科學合理地進行資金的統籌分配工作,導致整體資金使用相對比較分散。除此以外,由于缺乏具體的法律工作細則,導致財政預算績效監管不夠有力,特別是在涉農方面,績效監管存在一定脫節情況,績效管理不夠完善,導致鄉村振興戰略難以真正落到實處,不利于促進農村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
財政統籌不夠全面
一是由于當前財政支農政策覆蓋面不夠廣,導致日常對“三農”工作的技術研發、服務保障等方面的策劃研究不夠到位。政策目標制定過程相對單一,難以有效滿足“三農”工作整體性統籌發展,個別財政支農政策未能從長遠角度綜合考慮,僅僅注重于解決當前遇到的實際問題,難以有效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建設。例如,部分財政支農政策制定時只以糧食增產為主要發展目標,并未設定糧食產品安全的約束指標,也未考慮盲目增產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二是整體統籌能力有待提高。我國財政支農政策主要由農業部、財政部、商務部等多個部門聯合制定,各個部門結合自身分管農業領域,分頭制定支農政策,彼此之間相互競爭財政資金,不同部門的具體政策內容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特別是在支農對象、發展方向上。同時,由于政策出自多個部門,不同部門工作之間相互分割,導致雖然財政支農資金額度整體比較大,但是由于分割比較細,資金分散嚴重,難以形成發展合力,最終影響到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有效落實。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三農”工作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為了促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國家相關部門需要持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不斷優化財政支持結構,這樣才能夠更好使用涉農財政資金,不斷提高資金使用工作效率,確保財政資金可以發揮最大效用,并形成長效工作體制機制,從而促進農村農業取得快速發展與進步,具體對策如下。
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我國對“三農”工作的財政支持力度不斷提高,新時期要通過科學化、專業化的手段進一步加強對“三農”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斷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及保障機制。我國要始終秉承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工作理念,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社會保障、助力農村脫貧攻堅,為促進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相關政府部門要對財政資金進行科學合理統籌,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有效調整,降低財務危機風險,為實現鄉村穩定有序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一是要構建農業資金統籌協調工作機制,結合相關意見改變傳統涉農財政資金碎片化管理模式,最大程度發揮財政資金的綜合保障作用,有效推進涉農資金整合力度,促進不同行業之間資金統籌協調,促進各類財政農業資金協調有序使用,大大降低資金浪費率,全面提高涉農資金使用效率,真正實現涉農資金用于農村、造福農民。鄉鎮單位要結合上級相關要求,科學進行農村區域責任劃分,有效調整部門權責,全面清理涉農工作事項,構建獎懲到位、管理有序、分配合理的涉農資金保障體系。二是要加強績效管理工作,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目標,結合相關政府部門工作職責,有機協調事前評估、事中監控和事后評價工作,構建專業化信息數據資金庫,不斷促進涉農資金預算績效管理工作。
統籌整合財政資金
地方財政部門要加強組織開展內部自查監督工作,不斷優化財政內部供給,努力構建常態化工作機制,為促進鄉村振興工作劃定專項資金,不斷提高涉農資金使用效率,全面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落實。地方政府部門要不斷發揮自身主導作用,結合實際情況加強政府與社會資本之間的有效合作,吸引更多社會資金,為促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大資金支持力度,避免出現資金緊張問題。與此同時,還要不斷拓展資金融合發展渠道,有效發揮財政資金協調作用,鼓勵更多資金向著優勢資源方向發展,科學轉化財政資本。為了全面提升財政涉農資金的引導作用,地方財政部門可以通過購買鄉村服務的形式來促進民生項目,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在農村農業發展過程中有效融入社會資本,促進農業農村實現可持續發展。
強化監管工作體系
日常工作涉及農業工作的地方政府工作部門較多,各相關部門主要按照自身工作崗位職能對農業項目進行管理,但是該種管理模式難免出現職能交叉的情況,因此,地方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對涉農財政資金的統一規范化管理,不斷完善單位財政績效考核機制,結合評價工作體系組織開展好政策評估工作,依托財政支出情況進行有效調整。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對資金使用重點領域的全面監管力度,加強與地方審計單位的協調溝通,多部門共同聯合組織開展監督與檢查工作,加大對違規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給廣大農民提供更加可靠的社會保障,這樣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實現財政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發展。
推進體制機制建設
第一,進一步明確不同層級政府對城鄉公共服務發展所負的工作責任,理清不同部門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進一步加強地方政府財政支持力度,不斷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能力與水平。通過組織開展轉移支付、責任劃定的形式有效實現涉農財政資金的均衡使用,不斷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第二,合理分配涉農資金,加強對貧困地區、貧困農民的支持力度,不斷縮小城鄉地區收入差距。進一步提高農民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努力構建全覆蓋農村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完善社保、醫保等系列保障機制,穩步提升農民養老金收入標準,科學統籌好城鄉救助補助體系,讓更多福利惠及到廣大農民。第三,不斷完善農村農業創新工作機制,加強農村集體資產核查工作,推動農田機制改革,努力構建城鄉發展、地域協調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機制,讓更多經濟成果惠及廣大農民。
鄉村振興戰略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層面,是一項系統性強、綜合性高的全新發展戰略。近年來,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不斷貫徹落實,有效推動了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三農”工作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主要可以通過加強資金支持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統籌整合財政資金、完善監管工作體系、推進體制機制建設等系列手段,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見到實效,促進“三農”工作行穩致遠,為我國農村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工作基礎。
(赤峰市紅山區財政局)
參考文獻:
[1]劉小梅.財政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體制機制創新與政策優化[J].財會研究,2021,545(11):4-12.
[2]閆坤,鮑曙光.財政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考及實施路徑[J].財經問題研究,2019,424(03):90-97.
[3]汪武斌,周元才,唐漢東.財政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探索與思考—以湖北省棗陽市為例[J].財政科學,2018,33(09):100-107.
[4]孫兆虹.阿拉善盟財政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探索與思考[J].農村實用技術,2020,222(05):28-29.
[5]馬紅坤,孫立新,毛世平.歐盟農業支持政策的改革方向與中國的未來選擇[J].現代經濟探討,2019(0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