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輝
通過“互聯網+”能夠讓地方政府更好地了解農村各類資源分布、農民經濟收入構成、農民文化水平程度、農村人才發展規模以及農村經濟發展現存問題,從而形成綜合發展布局,實現農村資源優化和經濟發展多樣化,最終達到農民增產增收。同時,充分融入縣域融媒體和文化產業,不斷為農村經濟注入文化內驅力,使其品牌策劃得到大力支持,讓農村經濟向品牌經濟邁進。
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展開的背景下,對于鎮原縣而言,需要充分抓住“互聯網+”發展模式,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推動力,幫助其創新經營發展方式,有效整合農村資源,使其形成地方經濟大數據管理,力爭解決好“三農”問題,讓農業可持續發展,讓農村擁有綠水青山好環境,讓農民增產增收。這對于鎮原縣的信息人才培養、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等都提出了挑戰。
“互聯網+”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以互聯網開放性、技術性、動態性、廣泛性、自由性等特色融合傳統行業形成線上線下交互的綜合發展模式。這種模式能優化生產要素,實現資源整合,可以改變業務體系(線上線下齊頭并進),讓傳統商業模式發生轉變,有效打開產品銷售通路,能夠讓生產端、流通端和消費端形成充分交互,確保產需平衡,實現社會穩定發展。“互聯網+”發展模式對農村經濟而言具有以下優勢。
避免了傳統收購當中農民處在劣勢地位
鎮原縣農村傳統農產品收購當中仍然以農產品零售為主,因為農民普遍不能獲知各類農產品現價,故而議價能力低,在農產品銷售當中比較被動。“互聯網+”模式下,農民憑借智能端可以動態了解各地區內外農產品動態價格,從而提升了議價能力和增收技能。
能夠讓地方政府實現農村經濟信息化管理
傳統農村經濟管理比較粗放,主管農業部門很難對本地包括耕田面積、農業勞動人口、單位面積產量、家庭農業收入、家庭消費水平等展開全面的數據采集。這也無法保證地方政府動態調整政策保證政策的驅動性。“互聯網+”之下,鎮原縣政府的農業統計工作有所改善,各方面數據能夠收攏起來,為有關政策的優化提供參考。例如2020年統計公告當中從糧食總產量、蔬菜產量、油作物產量、玉米、豆類、水果等都統計比較詳細。
實現農業電子商務化形成線上線下銷售雙結合
傳統農業經濟當中,農民以糧食生產為主,銷售上大部分受制于商販,不具有虛擬銷售意識,無法直接和終端消費者或者大型采購商對接。在“互聯網+”模式下,農民紛紛向電子商務平臺轉移,將糧食、特色產品等推上電子商務平臺,面對全國消費者銷售,拓寬了銷售渠道同時,也激勵農民將手工品等納入到了銷售產品陣列當中,真正地實現了線上線下銷售雙結合。2020年鎮原縣電子商務平臺、直播帶貨等形成了8840萬元農產品銷售額,鎮原縣電子商務化發展趨勢明顯。
豐富農村經濟讓農民增產增收
在“互聯網+”發展模式下,農民除了傳統生產銷售之外,還積極地發展“采摘經濟”“垂釣經濟”“表演經濟”“林下經濟”“養殖經濟”等,很好地豐富了農村經濟種類,讓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綜合發展。鎮原縣2020年林下經濟實現了8000萬元總產值、特色養殖方面實現了3200萬頭(只)規模。農民也因此增加了收入,生活質量有了本質改善。
可以實現農村生態的動態監測
在中小型生產企業不斷下沉大背景下,鎮原縣部分鄉鎮及農村生態環境有惡化趨勢。通過“互聯網+”發展模式,能夠讓傳感技術、遙控技術、GPS技術等融入進來,對農村生態進行動態監測,能夠做到及時執法,避免基層環境持續惡化。
“互聯網+”發展模式人才不足
第一,經管人才缺乏。農村經濟多樣性和資源豐富性決定了必須要通過專業經管人才才能實現資源整合和產業優化,才能夠保證農村農業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但目前鎮原縣農村人才生存環境不佳,以大學生、高職生為代表的高端經管人才難以大規模下沉,導致地方政府特別是鄉鎮干部隊伍素養普遍不高,經濟管控能力相對不足。
第二,信息技術人才缺乏。“互聯網+”發展模式需要良好的硬件環境以及信息技術人才的綜合支持,目前鎮原縣4G網絡覆蓋率達到了90%以上,互聯網普及率即將超過60%,在硬件方面有了長足進步。然而這也讓信息人才顯得更加匱乏,網絡故障多發,信息安全無法保障,讓農村經濟出現了一些隱憂。
第三,規劃人才嚴重不足。“互聯網+”發展模式實際上便是將傳統農業向網絡經濟方向發展,這需要專業的規劃人才來進行全局規劃,例如物流規劃(傳統物流、冷鏈物流)、產業規劃(文化產業、旅游產業、農業的融合)、教育規劃(根據地方經濟來針對性培養技術人才實現精準就業)、資源規劃(勞動力就業、土地流轉、新農業進入)等。但目前基層政府系統缺乏此類人才,無形中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第四,行政村管理人員素養較低。行政村是我國權力機構的底層機構,以行政村黨支部書記為代表的“兩委”班子成員是宣傳黨和國家政策、方針、路線的主體。目前,鎮原縣有200余名村黨支部書記,雖然大部分人政治水準符合標準,但是缺乏經濟管理能力,不具有品牌經營意識,導致了鄉村經濟生產要素散亂無序,資源開發不具有持續性,甚至于造成了一些寶貴資源的流失。
第五,其他技術人才不足。主要包括農機人才、農技人才、獸醫、醫生等人才匱乏,導致了農村綜合農機普及率低、農業種植粗放、養殖業受自然影響明顯、群眾就醫難等問題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從而致使“互聯網+”經濟發展模式難以高速持續挺進。
現行工作制度無法與“互聯網+”對接
目前鄉鎮政府工作制度仍然受傳統意識影響,工作模式缺乏創新,網絡化辦公水平低,責任制度落實不到位,導致現行制度和“互聯網+”所要求的工作模式存在差距,無法緊密銜接。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鄉鎮政府動態管理能力,無法針對最尖銳的問題給出對策。
文化產業融合水平低
在產業融合的今天,農業也面臨著產業融合挑戰,在產業融合當中文化產業融入是關鍵,但基層農村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都與第四產業文化產業融合不佳,這也導致農村擁有的文化資源無法利用,例如民風民俗、非遺文化、紅色文化遺址、悠久歷史的古建筑等不能與第三產業融合。鎮原縣旅游產業受疫情影響,2020年實現了4.93億元收入,同比下降67%。即便不受疫情影響,因為缺乏文化產業融入導致農村產業融合層次低,旅游業發展較為緩慢。原本婚嫁習俗、葬禮習俗、名優特產等融入不足。旅游業缺乏內動力。九大旅游景點景觀缺乏規劃,和其他地區景區聯合協作能力較低。
“互聯網+”模式下沉到鄉村,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內在驅動,需要地方政府深入理解“互聯網+”模式對農業發展的優勢,并且能夠抓住人才培養、制度對接和產業融合三個抓手,才能保證農村經濟可持續穩定發展。
深入理解“互聯網+”模式并培養專業人才
以縣政府為主導,帶領鄉鎮領導干部深入學習“互聯網+”經濟發展模式,使其認識到網絡硬件、專業人才對于“互聯網+”經濟發展模式的雙輪驅動作用,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加強硬軟件建設,尤其在經濟管理人才、信息技術人才、產業規劃人才、其他技術人才以及鄉村村支書培養上投入更多地精力。
第一,積極培養經管人才。鎮原縣要形成產業鏈建設,打造出良好的現代農業生態環境,讓大量的涉農企業不斷下沉到基層,發揮出這些企業具有的資源優勢、人才優勢、資本優勢、技術優勢,以達到激勵當地經濟良性發展的目的。這其中要提供良好的激勵政策,保證涉農企業主動下沉。縣政府與涉農企業聯合打造利于經管人才就業、發展的工作環境,讓更多人愿意進入農村尋求發展。這其中,鄉鎮政府可以積極對接轄區內農戶家庭,對于報考經管專業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并簽訂定向就業合同,吸引這部分人才畢業返鄉。通過這種形式不斷地提升鄉鎮干部隊伍文化素養、專業水平,提高對當地經濟的把控能力。
第二,充分培養中高等信息人才。目前鎮原縣總體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215個,遍布所有行政村。在信息人才培養過程中,可以將這些服務點作為基地,由其服務人員作為教師,面對廣大村民提供信息技術培訓,要讓農民能夠順暢操作新媒體,可以很好地進行電子商務、直播帶貨以及其他形式的網絡直播,有效對外宣傳,打造鎮原縣知名度。可以將那些比較活躍的年輕人作為重點培養對象,使其成為信息人才。同時,積極面對信息類專業學校引入人才,打造高等信息技術人才隊伍。確保互聯網建設順利推進,網絡故障得到動態修復。
第三,以項目為核心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的規劃人才。在鎮原縣開展的各類經濟項目當中,積極地挑選年輕干部進入到規劃隊伍,通過專業人士帶領,以項目為核心展開實際操作,讓年輕干部在農村網絡經濟布局當中發揮出資源整合作用。例如在215個行政村之間構建冷鏈物流,保證時鮮特產及時走出鎮原縣銷往各地;積極引入文化產業,使其扎根于旅游產業、農業、手工業當中,可以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韻、一村一品,實現旅游品牌化發展、農產品品牌化運作;抓住土地流轉工作,積極吸引涉農企業下沉,實現規模化生產,保證各類農業機械進入農田,提高當地綜合農機利用率;以特色農場為中心,不斷就地化解過剩勞動力,實現就業扶貧;積極建設鄉村文化點,有效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發動基層干部深入了解本地環境生態水平,并給出提升環保水平的對策,例如目前困擾鎮原縣的地膜污染問題,急需要有關專家以及管理人員形成科學對策。
第四,培養其他技術人才。2020年鎮原縣各類專業人才總計6974人,其中高級、中級、低級技術人才分別為:1557人、3158人、2259人。這些人才因為傳統機制影響,大部分滯留在縣、鄉當中,能夠前往鄉村面對面提供技術輔導者較少。故而,利用互聯網在線教學,發動這些人才培養農民農機技術、農技技術(種植技術、養殖技術)、手工品制作、文化產品加工等,積極地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培養出更多土專家,以緩解人才不足帶來的壓力。積極鼓勵養殖戶報考獸醫,培養民間中醫,要打破傳統養殖、農民就醫兩個領域存在的發展屏障。
第五,提升村支書隊伍素養。鎮原縣各級黨組織需要發揮基層戰斗堡壘作用,積極聘請農業經濟專家提供網上網下培訓,要求所有行政村書記必須完成線上線下學習,要形成本村調研報告,能夠結合專家培訓內容展開深入分析,找到本村發展存在的短板,并形成對應的解決方案。縣政府可以破格提拔學習成績優秀、方案詳細具有可執行性的村支書。黨組織將村書記們的調查報告整理出來存入數據庫,再調動專家總結分析各村情況,結合村支書們提出的想法,來構建一個比較完善的“互聯網+”發展模式。通過該模式提升地方資源利用率,提高農業經濟建設環保水平。
建立與“互聯網+”匹配的工作制度
首先,要建立村支書、鄉鎮政府書記第一責任制,通過嚴格考核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快速推動鎮原縣各鄉鎮電子商務化發展水平。
其次,建立無紙化辦公環境,積極落實放管服,要提高縣政府各部門、鄉鎮政府辦公效率。對每個部門建立責任制,形成嚴格考核體系,保證管理壓力不斷向下傳導,提高全員工作效率。
再次,積極調動縣域融媒體中心,使其發揮出宣傳作用,有效監督各部門工作。同時積極對接縣域群眾,能夠讓群眾意見上達。縣政府對群眾意見實行動態管理,積極給出答復,對于給出優秀策略者要給予獎勵。
最后,給縣經管中心設定任務,確保其在經濟管理當中發揮出監督、引導、評價、指導等作用。避免經管中心陷于傳統,只是做賬報賬,而不能發揮出具體經管功能。
發展文化產業提高產業融合水平
將鎮原縣1個博物館、2個紀念館、1個公共圖書館、19個文化站、215個農家書屋整合起來,培育出本地文化產業,確保群眾文化需求得到滿足。在文化產業作用下,讓博物館、圖書館、農家書屋等融入到鄉村旅游產業之內,為游客提供本地文獻、資料,讓旅游深度了解鎮原縣歷史、傳說以及對應的名人。積極統計本地具有百年以上具有積極意義的傳統文化,準備詳細資料申請市級非遺項目,并在項目成功申請后融入地方旅游線路之內,要確保非遺文化成為旅游項目發展的內生動力。抓住本地婚嫁、葬禮習俗,融入名優特產,塑造出不同的旅游特色,圍繞九大旅游景點景觀形成布局,讓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景都成為旅游線路上的有機組成。對外積極聯系其他景區,形成業務合作,保證彼此客流的互相轉化。
發展農村經濟需要積極融入“互聯網+”發展模式,要實現政府、企業和群眾的有效互動,政府要抓住人才培養、工作制度創新和文化產業建設三個抓手來完善軟硬件建設,保證“互聯網+”發展模式發揮出資源整合作用,讓農村經濟改變傳統狀態,能夠實現線上線下協同發展的局面,讓鎮原縣成為農產品品牌集中地。
(中共鎮原縣委黨校(縣行政學校))
參考文獻:
[1]賈芳芳, 薛立剛. "互聯網+"背景下振興鄉村經濟的新路徑探討[J]. 中國農業會計, 2020(4):3.
[2]孫海哨.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路徑探析[J]. 營銷界, 2020(28):76-77.
[3]李娟. 基于農村電子商務的智慧農業發展路徑探析[J]. 商業時代, 2020,(07):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