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雪玲
◆摘要:數學空間想象能力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通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養成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對學習數學感興趣,具備空間想象能力。學生想象力培養過程中空間想象力培養很關鍵,基于此需要探索學生的空間能力培養,通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對數學教學任務的完成意義重大。加強數學教學想象力的培養需要創新傳統數學教學形式,創新教學方式來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培養;想象力
數學知識學習不僅僅研究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還研究客觀世界的空間形式,數學甚至探討空間、藝術、繪畫、地理勘探、建筑設計之間的關系,追求空間數學表征。從數學角度來看,數學研究范圍巨大,數學空間形式就是研究客觀事物之間的視覺抽象類物,從圖像的形狀、結構、度量、分類、基本元素等之間的關系展示,實物與圖像之間的關系僅僅是表象,因此空間想象力決定了幾何關系能力。實際教學中需要做好想象力的培養,新時期教學環節如何培養備受重視。
一、結合生活經驗,培養空間思維能力
數學空間想象能力是指學生利用潛意識與思想想法,在腦海深處分析客觀事物的空間形式能力,教師講解抽象概念的時候需要利用生活中的經驗,利用生活原型搭建起數學知識空間,引導學生觀察受,讓學生在觀察中類比、判斷、思考,如此才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從現實經驗出發,通過觀察與比較來猜想,引導學生想象,激發想象空間,培養學生復雜的空間思維能力。將生活經驗融入到數學教學中,結合情境示意開展教學。
案例一:以“周長”學習為例
教師在多媒體上面出示情景圖,一個邊長為40米的正方形和直徑為40米的圓形跑場,教師提出問題:“小馬繞著正方形跑場跑一圈,小羊繞著圓形跑場跑一圈,小馬與小羊的速度一樣,同學們,你們覺得誰會先跑完一圈取得勝利呢?”此時同學們的學習熱情被點燃,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討論起來:
學生A:小馬是跑步冠軍,當然是它最快。
學生B:小羊跑的圓形,感覺小羊會獲勝,因為圓形小一點。
大家爭論不休的情況下,教師在多媒體上播放視頻,發現小羊先抵達終點。大家思考這是為什么呢?通過學生熟悉的兩只動物誰先跑到終點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明白小羊跑圈的圓形周長的長短,如此能夠更快跑到終點。立足課堂引發學生的思考是教學教師的主要原則,教師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設置情境,引導學生觀察、類比,引發思考,當教師提問哪一只動物先到底終點的時候,學生根據以往的經驗思考,會認為馬兒跑的更快。實際圓的周長為πR,正方形周長為4ɑ,圓的周長<正方形周長,情境創設引導刺激思維沖突,調動學生的求知欲,達到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思考的目標。
二、重視動手操作,感悟圖形的特征
學生心理年齡小對幾何圖形空間想象力有限,學生在教學中思維卡殼的時候教師需要認識到學生在學習知識點上面的薄弱處,找到原因分析,通過全面、合理的分析原因,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視覺與觸覺協調起來,在操作中體驗與感悟,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讓學生感知圖形特征,這也是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創新的源泉、特征。
案例二:如何學習圓的周長
教師提出問題:如何測量圓的周長更準確呢?
學生A :繞著圓一圈就可以了。
學生B:先用細繩子繞著杯子外圍一圈,將繩子拉直之后使用直尺測量長度,測量出來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
學生C:我用毛線和瓶蓋,將毛線繞著瓶蓋走一圈,之后將毛線剪斷,將剪斷的毛線拉直在直尺上面測量。
學生D:學生C的方法是繞著圓一周之后將毛線剪斷,這種方式的測量應該更科學、合理。
教師提問:大家覺得這種方式合理嗎?
學生E:我認為將繞圓的一周毛線打結,拉直測量毛線開頭到打結的位置就好了,然后測量這一周的長度,這種方式叫做繞線法。
老師問題:繞線法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學生F:繞線法就是繞圓一周,接頭位置不要重疊,測量的時候拉直不彎曲即可。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是否還有別的測量方式,以這種形式開展教學,將這種形式變成一種靈活的課堂問答、引導式教學。新課程人才培養中,強調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主動、個性的過程,教師在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時候,重視引導學生主動積極開展實驗操作,讓學生不僅僅能夠得到學習的結果,更可以在其中體驗結果的形成過程,在操作中對知識、公式、概念等形成認識。
三、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需要想象,想象是知識產生的源泉,想象是思維的翅膀,學生只有具備想象力才可以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比如在圖形與幾何教學的過程中重視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利用各種方式幫助學生插上理想的翅膀,樹立良好的幾何空間觀念,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比如學習“直線、射線、線段”中教師可以使用輔助工具幫助學生想象,比如手電筒與燈泡兩點之間形成的什么線?學生聯想到線段之后,教師將手電筒照射在窗戶上,光線通過窗戶、穿過樹林進入到天空中,這是什么線。通過情境教學的方式,為學生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同時借助現實的想象,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從而探究空間方面的知識。
四、結語
綜上,有意義的數學教學應建立在學生主觀愿望之上,通過不斷積累豐富經驗,將生活中的事物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將數學知識具體化,將教材知識生活化。讓學生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在課堂上充滿興趣的學習,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智慧,在愉悅的氛圍中體驗成功的感覺。
參考文獻
[1]郭惠玲. 淺談高中立體幾何教學中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有效策略[J]. 山海經:教育前沿,2020(23):1-1.
[2]陳蕾,陳岳婷. 解析幾何課程教學中學生空間想象力的培養策略[J]. 求知導刊,2021(33):46-47.
[3]胡三金.“數與代數”領域學生幾何直觀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J].2021(2019-3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