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婷 康釗
摘要:伴隨著當前新冠疫情的不斷延續與防御戰的持續進行,中學生個體心理危機與行為問題日益凸顯。結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學校心理教師嚴重短缺以及學校心理咨詢量迅速攀升等現實情況,主張建構中學生朋輩心理輔導機制緩解中學生的心理危機狀況。實踐中應當注重增強中學生主體的心理保健意識,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重視對中學朋輩心理輔導員的選拔、培訓與管理。引導朋輩心理輔導員及早發現與有效干預學生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建立科學完善的中學生朋輩心理健康服務網絡覆蓋體系,不斷提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質量,是疫情背景下的時代訴求。
關鍵詞:朋輩心理輔導;心理危機;危機干預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16-0069-04
當前乃至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全球仍將處于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我國也進入了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的階段。在這種背景下,個體的各類心理問題不斷出現,心理保健與心理輔導工作日益凸顯其重要功用,成為關系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由于當前社會各界心理健康服務從業人員嚴重不足,特別是許多中小學心理教師極度短缺的現象客觀存在,很難改善青少年個體心理與行為問題的發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居高不下的現象。中學生群體數量龐大且具有青春期孩子不服從權威、逆反、不善表達等身心發展特點,僅僅依靠學校少數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的工作,中學生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很難得到及時的關注與有效干預。鑒于此,在中學積極建構朋輩心理輔導機制,成為當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極大地緩解學生心理危機狀況的新思路。
一、朋輩心理輔導的時代意蘊解讀
朋輩心理輔導即同輩心理輔導,是指年齡相近的個體為同齡人進行包括傾聽、開導、勸解、溝通支持以及咨詢輔導的心理幫助活動。朋輩心理輔導在中學的實現形式主要是面談咨詢以及書信輔導。正因為在教育實踐中絕大多數中學生的心理問題一般都是在其成長與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帶有共性的諸多心理困惑與障礙,因而朋輩心理輔導主要針對中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發展性問題來具體展開相關的活動。
20世紀末期,朋輩心理輔導模式在美國初嶄頭角,由于其同齡人文化的巨大影響,這種伴隨著“同伴教育”特征的輔導模式逐漸在學校普及,并在學校的心理輔導實踐過程中日益體現出其獨特的天然優勢。P.H.墨森曾明確指出:朋友是支持和安全的來源,是支持與治療者。中學生由于年齡基本相近,他們的生活經歷與價值觀,乃至于情感體驗也同樣十分相近,朋輩心理輔導的這種獨特的模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其在學生中更易于接納與認可,心理阻抗較少更容易溝通,而且極大地縮短了雙方建立信任關系的時間。其次,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急劇變化的時期,他們在自我體驗與自我控制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發展,自我價值觀也開始逐步形成,但總體而言尚缺乏穩定性,極易受到環境與他人的影響而發生改變,這些共同的經歷促成朋輩心理輔導可能成為這一階段學生心理問題干預教育的較好方式。同時,當前關于朋輩心理輔導機制的研究與建設多集中于高校層面,對中學階段相關問題的系統研究與建設極少,尚處于理論與實踐的真空地帶,是值得當前中學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探索的新模式,也是當下應對新冠疫情持久戰的有力武器。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最基本的動機是自我實現的內在需求,羅杰斯強調心理輔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當事人的態度即所建立的良好咨訪關系。朋輩心理輔導旨在為中學生構建一個真誠、接納、關注以及支持的環境,讓學生的心理困擾與發展性障礙得到及時傾訴,讓學生能夠充分地表達與反思自我,最終獲得真正的自我接納與開放[1]。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三我”即本我、自我、超我是人格的組成成分,“三我”之間的失衡可能會導致個體出現心理危機與心理困擾,朋輩心理輔導能夠有效引導來訪者實現不良心理的疏導與宣泄,從而釋放心理重負,讓“三我”協調發展,進而解決主體身上的心理問題。社會學習理論同樣認為朋輩心理輔導員自身通過系統的培訓后能夠不斷調整自我認知結構,達到自我管理效用,成為一批實現自我成長與心理健康發展支柱性的群體,在促進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全面降低的同時有效促進和諧、支持與溫暖的班級氛圍的形成,借助他們良好的榜樣示范作用成為引領中學群體健康發展的支撐點[2]。
事實上,早在21世紀初國家教育部門就下發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十年后又作出修訂,強調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教育的重要性。2016年發布《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確定大力發展心理健康教育,重點是以多種形式增進青少年心理健康,朋輩心理輔導體系在中學的建構會讓這一政策的落實更富有成效。《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為方案(2019—2022年)》中同樣明確提到心理健康服務系統完善行動,學校要創造條件充分發揮共青團、少先隊與學生會等組織的教育作用,積極開展同伴之間的教育以增強同伴支持。相關政策的出臺充分體現了我國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特別是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關注,中學朋輩心理輔導模式研究具有極高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符合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方針。
二、構建中學朋輩心理輔導機制的路徑探討
(一)增強中學生主體的心理保健意識,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提出的15個重大專項行動之一就是心理健康促進行動。猶如阿莫羅所言:同學和朋友這種同齡人是比父母與教師更好的教育者。中學生朋輩機制建構有益于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意識,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狀況,讓自己成為自我的第一道心理衛士。根據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理論,中學生正處于角色混亂與角色統一的階段,同時也是個體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渴求獨立與現實的依賴矛盾掙扎于心,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讓他們苦惱不已。
當前,中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往往是每周一節乃至每兩周一節,課時與內容的有限性遠不能滿足學生心理需求,朋輩心理輔導無形之中能夠增加心理育人的時間與范圍以及影響力,進一步滿足中學生的心理需求。朋輩心理輔導員將會成為心理健康知識的有力宣傳員,且心理健康知識的極大普及將有效破除中學生成長中各種心理困擾的壁壘。此外,學校應當重視面向學生開展全面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利用專題報告或各種活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與促進學生自我提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全力突出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中學生的心理素養與實踐能力,為營造良好的學校心理健康氛圍奠定堅實的基礎[3]。
(二)重視對中學生群體中朋輩心理輔導員的選拔、培訓與管理
朋輩心理輔導機制主要是學校對篩選出來的學生(專業心理教師通過量表測試以及一對一訪談等方式篩選出善于與人溝通,責任心強,樂于助人的學生群體)進行系統化的培訓。一方面,專業心理教師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借助心理講座、心理劇、心理沙龍、知識競賽等形式對其進行心理健康理論知識的系統培訓;另一方面,通過角色扮演(如兩人一組,分別扮演咨詢師與來訪者)就其安全問題進行心理咨詢實操練習,包括共情能力以及各類心理咨詢技巧練習。朋輩心理輔導培訓的知識面應包含學會學習、情緒管理、職業生涯規劃、人際關系、環境適應等幾個大的方面。培訓的基本咨詢技能應包含傾聽與傾訴的技巧,談話與非言語交流,同理心與積極關注等,旨在讓他們成為有基本心理知識和技能、心理輔導能力的積極的自我成長者,心理知識的宣傳員,心理健康的觀察員,危機化解員以及心理干預后支持員。有條件的中學更應該探索出一條適合自身的完整的朋輩心理輔導模式長效運作動力系統,建立選拔、培訓、管理三位一體特定的本土化運作模式,每年對新入校中學生實施選拔培養,借助科學的管理與激勵、評價與反饋機制保障朋輩心理輔導機制的真正落實。
(三)引導朋輩心理輔導員及早發現與有效干預學生的心理與行為問題
朋輩心理輔導機制重點強調防重于治,預警先于干預,許多嚴重的心理危機或心理疾病都源于早期微小的心理障礙。中學朋輩心理輔導機制的建構能在學生有疑惑或有心理阻礙的時候及時提供心理援助,避免學生由于缺乏勇氣、害羞等心理因素錯失走進心理咨詢室接受系統教育引導的機會。由于認知方面的部分偏差,傳統學校心理咨詢特別是在我國欠發達地區仍被部分人視為“有病”,學生踏入咨詢室極易引發他人的嘲笑,而朋輩心理輔導能有效緩解中學生希望接受心理幫助與擔心隱私泄露的矛盾。
所謂一份防御大于十份治療,朋輩心理輔導機制在中學實施能實時做到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將中學生嚴重心理問題隔絕于門外。研究表明,朋輩心理互助模式的運行能有效降低負性心理衛生事件的發生率[4]。同時,在朋輩輔導過程中雙方都能汲取養分,輔導員不僅能為周圍同學輔導心理,更是自我反思、完善自我的過程,實現他助、互助與自助的互動機制,成為一批心理健康且懂得心理教育的人員。眾多學者的研究都表明,經過朋輩心理的培訓,受訓群體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心理健康水平均有顯著提高[5]。朋輩心理輔導機制的建設使得學生群體成為我自我管理的主體,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極大地調動學生自我心理教育的能動性,幫助學生達到助人自助,達成雙向受益的良性發展勢頭,這不單單是緩解學校心理輔導需求增大與服務不足這一僵局,并為以后心理行業人才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四)建立科學完善的中學生朋輩心理健康服務網絡覆蓋體系
目前,中學關于心理健康服務的建設往往是設置面向全體學生的學校心理咨詢中心以及班級各選拔出一名男生和女生心理委員。事實上心理委員制度就是朋輩心理建構的一種雛形[6]。然而,此種較為單一的心理服務運行模式也體現出當前中學朋輩心理輔導體系建設的不成熟。朋輩心理輔導機制建構將有效完善中學心理健康服務覆蓋網絡,增加學校心理健康服務層次類型,將以往的學校心理服務單層次模式逐漸擴展為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委員—朋輩心理輔導員—心理援助志愿者等多層次立體化的朋輩心理輔導結構體系。對于體系建構來說也可以形成宿舍—班級—學生心理處—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較為完善的體制結構。學校一旦真正建立起多層次的心理互助聯盟體系,必將有效調動各個載體的力量以及全面實現和達到資源共享[7]。同時,學生是學校服務的對象,是學校工作的中心,朋輩心理輔導體系建設強調學生主體性作用的發揮,除了在每個班級設置男女各一名的心理委員,更應該在寢室、班組培養專門的心理輔導人員,構成一張覆蓋全體學生的層次分明心理支持網絡。
由于心理問題往往具有隱蔽性,朋輩輔導人員除了為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心理援助以外,其工作還應包含觀察其負責范圍內學生心理動態,篩選出重點問題,撰寫心理報告匯總后,定期(如每周)向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匯報。這也是將心理服務扎根于學生群體中去,這種學生之間的互助可以指導學生需要幫助時知道如何去做,可以找誰,而不是單單求助于班主任,讓問題及時被發現與干預。朋輩不僅可以提供一個安全、支持的心理氛圍,而且可以覆蓋全部學生群體,補充學校心理教師的不足,完善學校心理服務機制建設。
三、結語
朋輩心理輔導不僅是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與延伸,更應該是其重要組成與內容體現。朋輩心理輔導機制的構建有利于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學校培養全面發展的個體這一教育目的。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持續的大背景下,中學朋輩心理輔導體系的建構可以有效抵抗可能對學生產生的各種情緒困擾,同時全面提升學生應對危機事件的心理素質,是適應新冠疫情時代背景下的有效舉措。
參考文獻
[1]卡爾·R·羅杰斯.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M].楊廣學,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劉凱,王倩倩.班級朋輩互助模式下大學生自我教育與管理[J].學理論,2013(27):326-327.
[3]張裙.心理健康與青少年成長成才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20(5):114-118.
[4]龐小佳.高校心理委員朋輩互助的發展現狀及運作模式探究[J].科技視界,2020(35):50-51.
[5]鐘問陽,胡潔民,蔡秀娟.高校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體系的實效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07(8):707-709.
[6]韓煦.以心理委員制度為代表的高校朋輩心理輔導模式的發展與反思[J].思想理論教育,2012(11):64-67.
[7]楊忠勝,楊峻熙,陳偉,等.大學生心理互助聯盟體系建構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11):71-73.
編輯/衛 虹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