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古希臘神話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貴遺產,也是西方文化與文學的源頭之一。而成就這一切的不僅是因為其年代久遠,更是其深刻思想背后所滲透出的人文情懷。在古希臘世界中,即便眾人的命運早已被天神注定,但回望英雄們的一生,無不是為自身與意志的自由而奮力抗爭,以求擺脫命運的束縛,追求現實的意義,從而實現個人價值。這種自由與抗爭精神構成了古希臘人民的人格與靈魂之美,反映在文學創作中,也對后世的西方文學作品產生了不可磨滅的重要影響。本文將以福樓拜的小說《包法利夫人》為例,縱觀主人公愛瑪的一生,分析愛瑪為解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追求自由而進行的四次抗爭,從而體會古希臘神話對西方文學作品的影響。
關鍵詞:古希臘神話;自由;抗爭;包法利夫人;愛瑪
自由,是人類最原始的渴望,也是一個復雜的政治哲學概念和學術概念。參照胡適的自由主義,自由可以有這樣兩個簡單的解釋:從中國古文的意思來說,自由就是“由于自己”,是不由于外力的影響,自己做主;從歐洲文字對“自由”一詞的解釋來看,“自由”和“解放”一詞的意思相近,也就是說要先從外在客觀力量的束縛與制裁之下擺脫釋放出來,才能做到由自己做主。無論是古希臘神話悲劇中的眾英雄,還是《包法利夫人》中的愛瑪,他們的胸腔中都滿含著渴求,渴求著擺脫,擺脫命運或現世的枷鎖,他們的生命之旅也都在不斷探索與反抗,奔向個人榮譽與價值的最高點或是浪漫愛情的理想國度。
一、英雄們的冒險
在古希臘神話中,人與神有著明顯的界定與區別,人的生命是暫時的、脆弱的,而神的生命是永生的、強大的。命運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主宰著人類的一切,自從出生,他們的命運就被神諭所注定并無法改變,富貴貧窮、勝利失敗、生與死,一切都將按照既定的軌道行進。所謂的命運便成了一個巨大的牢籠,蠻橫的枷鎖,將人牢牢地釘在了砧板上,無處可逃。而具有強烈自由意志與自我意識的英雄們卻毅然決然地走上了尋求解放之路,想要以“人性”追趕“神性”,甚至超越“神性”,推翻神諭這一外力的束縛與制裁。翻看整部古希臘文學史,大都講述了反抗式英雄的經歷與體驗。[1]
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作品《俄狄浦斯王》集中體現了人類與命運的沖突,以及人類對命運的反抗。俄狄浦斯是使忒拜城陷入瘟疫的元兇,也是唯一能解救城邦的英雄,但是無論他付出多少努力,都無法擺脫悲劇命運的摧殘。先是忒拜王為了避免神的預言變成現實,拋棄了剛出生的孩子俄狄浦斯,俄狄浦斯長大以后,也是因為畏于弒父娶母的神諭,而離開了他本以為是親生父母的科林斯國王及王后。無論是老忒拜王,還是成年的俄狄浦斯,他們的所作所為已然是選擇了反抗,向命運發起了挑戰,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樣,他們追求自由,是以自己的極力抗爭試圖實現掙脫宿命的壓制,以實現人生的大解放。然而,這兩個抗爭者最終還是走到了一起,于是,殺父娶母的神諭預言還是變成了血淋淋的事實。[2]68
同俄狄浦斯一樣,許多英雄都踏上了征途,他們的奮斗也意味著與風險為伍,要通過種種努力與付出,克服常人所不能及的艱難險阻,甚至是失去生命來建立豐功偉業,留名青史,這種為了個人榮譽與價值,富有無畏與勇氣的大冒險便是古希臘自由與抗爭精神的最具象的寫照。雖然,他們的抗爭同樣都被命運擊敗,以悲劇收場。墨勒阿格斯之母掌握著兒子的“命木”卻掌握不了他的命運,即便是赫拉克勒斯創立了豐功偉績,卻依然改變不了自己的結局走向悲劇,克西里俄斯無論如何都擺脫不了外孫佩阿修斯的神諭……
凡此種種都表現出了希臘人的困惑,也表現出了他們對死亡的恐懼。古希臘人對命運進行了沉思,他們通過思考來理解自身,人的自由意志從人對命運的奮力抗爭之中表現出來,人的自由本質由承擔自由的責任來體現,然而當他們試圖把不可知的命運從神的手中解放出來時,卻發現人雖擁有命運,卻不能不聽從命運的擺布。古希臘人的抗爭,是在屈服于命運和神諭下的抗爭。他們的抗爭來自理性的思考,非理性又促使他們妥協與屈服。最終,非理性的結果會戰勝理性的思考。但實現價值本身的過程便已是價值本身,追求自由與解放的選擇也已是自由與解放。
二、包法利夫人的“下沉式”前進
《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品之一,敘述了愛瑪的悲劇一生。回望愛瑪的一生,可以將她的人生分為不斷追尋理想愛情與生活的四個階段。她為了實現自己理想中的富有浪漫主義的愛情自由,而不斷地對自己的現實困境進行反抗。然而,她對上一個困境的反抗與逃脫也將自己逼進了下一個窘迫的墻角,繼而葬送了一生,也從未品嘗過理想中自由的真正滋味。這種自我下墜的墮落式反抗便可以看作是“下沉式”的前進。[3]
少女時期的愛瑪被父親送進了修道院接受貴族教育,天主教會的教義對人思想的禁錮影響是巨大的,原本對一切充滿興趣的小愛瑪逐漸變得“軟綿無力”。就在這時,那些戀愛小說打開了少女的心扉,她的身上漸漸地多了一些浪漫主義氣質,她有了自己對于美妙愛情的理想和憧憬。回到父親身邊之后,單調枯寂的鄉村生活使她以為婚姻便是浪漫愛情的象征,她對于自由愛情與婚姻的向往促使她很快就答應了包法利醫生的求婚。然后結婚之后,她才發現之前的幻想都成了泡影,她的內心一遍又一遍地嘀咕著:“結婚以前,她以為自己有了愛情,可是應當從這種愛情中得到的幸福卻并未到來,她想,一定是自己弄錯了。”[4]這是愛瑪第一次對自己的婚姻和處境產生了疑問。她期盼充滿歡愉的愛情,但是包法利醫生卻是一個不解風情的木頭疙瘩,他是那樣的無趣與平庸,他絲毫不懂得愛瑪的內心需求,滿足不了愛瑪想要的愛情。愛瑪對丈夫不滿,對這一切失望。她對結婚前無聊生活的抗爭失敗了,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也并沒有使她得到向往的愛情。
對愛情渴求的火苗依然在心口燃燒,這時,愛瑪理想愛情的化身——子爵先生的出現撞擊著她苦悶的內心,舞會上與“夢中情人”子爵的相遇,使得她更加厭惡丈夫和現在的生活。舞會結束后的每一天,愛瑪都沉浸在對子爵的回憶與思念之中,那是她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現實與幻想的落差,丈夫的不理解,讓她終日愁悶不堪。不僅是百無聊賴的生活,他們居住的道特也變得令她窒息。31B4BCE4-755D-4846-866B-35393CA3E540
包法利夫婦隨即遷居永鎮。在這里,愛瑪遇到了現實中的“理想情人”萊昂。他們興趣相投、談天說地,漸漸地愛慕上對方。但是,懦弱的萊昂承受不住這種不正當關系所帶來的心理壓力,他離開了永鎮,離開了愛瑪,而愛瑪也囿于嚴格的社會倫理道德,對自己的丈夫有了負罪感,開始回歸家庭,努力做一個賢妻良母。這段戀情的消亡卻是第二次抗爭的開始,當她一頭撲進羅道爾弗的懷抱中時,表明她已經向那再也忍受不住的生活和所謂的道德底線宣戰,她渴望浪漫的愛情,渴望虛榮心的滿足。就這樣,羅道爾弗成了愛瑪的第一個真正的情人。愛瑪愛他的浪漫、他的多情,也愛他的錢。羅道爾弗使愛瑪享受到了上層社會奢華舒適的生活,讓她觸摸到夢寐以求的浪漫愛情,讓愛瑪在滿足虛榮心的同時,也得到了情欲上的滿足。然而,羅道爾弗可是風月場上的老手,愛瑪將自己托付給他,受傷害的只可能是愛瑪,失敗也是必然的。最終,羅道爾弗背棄了愛瑪。現實給了愛瑪一記響亮的耳光。
前兩次的抗爭都未能使愛瑪在現實生活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歸宿,失望的刺激使她更加虛妄地去追求頭腦中空幻的理想,同樣,她也不再對現實世界懷有希望。萊昂似乎是愛瑪走上絕路的催命符,現在的愛瑪已經徹底淪陷,她對現實的失望越深,她下墜的也就越深,她對愛情的欲望越強烈,她下墜的也就越徹底。尤其體現在萊昂身上,她和萊昂的第二次相遇出軌變成了一種必然。這時候的愛瑪已經不再顧及和包法利的婚姻與家庭了,婚姻、家庭、丈夫、女兒反而成為她的束縛,她一心只想和萊昂幽會享樂,她每撒一個謊就要用更多的謊話來圓,她奢侈無度,花錢如流水,以至于向人借貸,當債務堆積如山的時候,她沒有反思自己,還窺探丈夫的財產。這是愛瑪被現實打倒,被命運擊垮而反抗失敗的又一階段。
當夢幻與現實都受到了雙重打擊,愛瑪的最后抗爭是親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那時的她孤獨無助,被債務逼迫的走投無路,面對勒樂的苦苦相逼,萊昂假意敷衍,最后將她一人棄之不顧。當她放下自尊,向羅道爾弗求助時,也是分文未得。公證人卻想乘人之危,羞辱愛瑪。此刻,愛瑪對自由愛情的追求上升為對生命意志自由的追求,她向將她逼到懸崖的生活,向這些卑鄙齷齪的男人發起反抗。“我希望別人同情, 但決不出賣自己!”[2]72即便束手無策,也不愿接受丈夫的原諒與幫助。在這種充滿了恥辱罪惡的生活面前,她驕傲而有尊嚴地自殺了。這是她最后一次,也是最有力,最成功的抗爭,這正是這一次,她真正地實現了自由。[5]
愛瑪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愛情的自由、生活的自由、金錢的自由、意志的自由、生命的自由,她選擇不斷地與現實進行斗爭,然而她想要改變自己,改變生活的“前進”與“摸索”實際上卻是不斷的墮落,她自身的精神國度一再地失守,經歷了坍塌與瓦解,最后卻又憑借自己的勇敢與自尊實現了悲壯的升華。
三、結語
《包法利夫人》的魅力和愛瑪的悲劇就在于她的反抗意識和對生命自由的追尋。在19世紀的文學寶庫里,愛瑪已經算得上是時代的弄潮兒,她對命運的反抗和對自由的追尋也表明了她初步的女性自覺自省意識。
作者簡介:盧敬選(1997—),男,漢族,山東青島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外文學比較。
參考文獻:
〔1〕徐春鴻.生命·人本·自由——從古希臘精神內核說起[J].名作欣賞,2019(09):173-174.
〔2〕王磊.命運魔影下的生存尷尬——《俄狄浦斯王》悲劇新解[J].世界文學評論(高教版),2016(01):68-72.
〔3〕于娜,王旭菲.包法利夫人的悲劇命運解讀[J].大眾文藝,2019(24):13-14.
〔4〕福樓拜.包法利夫人[M].李健吾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5〕雷慶,曾洪軍.包法利夫人的自我拯救[J].名作欣賞,2018(26):96-98.31B4BCE4-755D-4846-866B-35393CA3E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