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是一部探討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著作。該書揭露了濫用殺蟲劑等化學藥品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體現了生態整體主義思想,并發出了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的呼吁。《寂靜的春天》喚醒了公眾的生態環保意識,推動了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而環境保護運動的開展也推動了環境史學科的形成和發展。
關鍵詞: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環保運動;環境史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后,環境問題逐漸成為一個令世人關切和憂慮的問題。各個學科領域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環境問題,歷史學也不例外,環境史應運而生。到目前為止,環境史的發展已經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在此期間,很多的學者都對環境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對環境史學的發展就貢獻頗豐。《寂靜的春天》不僅喚醒了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推動了現代環保運動的誕生,對環境史學科的形成功不可沒。本文主要從《寂靜的春天》一書及其所產生的影響來窺見環境史的形成和發展。
一、蕾切爾·卡遜生平簡介
蕾切爾·卡遜是美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生態文學家,一生致力于關注和研究海洋生態環境問題。1907年,卡遜出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1925年,卡遜在賓夕法尼亞女子學院主修英國文學,其間她接觸到生物學知識,從而激發了她對生物學的興趣和熱愛。于是在1928年,卡遜將其主修課程改為生物學,并于1929年獲得了學士學位。同年,卡遜申請進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動物學碩士學位,1931年獲得碩士學位。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卡遜已經開始關注自然與環境問題。正式參加工作后,卡遜就致力于研究海洋生命生態學,并撰寫了關于海洋生態方面的書籍。1941年至1955年,卡遜先后完成了她的“海洋三部曲”——《海風之下》(Under the Sea Wind)、《我們周圍的海洋》(The Sea around Us)、《海之邊緣》(The Edge of the Sea),引起了人們對于海洋污染方面的關注。此時,卡遜已經憑借海洋三部曲成為有影響力的生態文學家。
1958年,卡遜開始撰寫《寂靜的春天》。《寂靜的春天》不是她系列“海洋”作品之一,但卻是她最具有影響力的作品,是她生態環保思想集大成者的一部著作,被譽為“綠色生態運動的圣經”。卡遜憑借自身長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以及出色的文學功底,深刻地解讀了殺蟲劑對環境和人的影響,“第一次向公眾宣傳了環境與人類之間的雙向關系的危險性”[1],揭示了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的本質。
二、《寂靜的春天》創作背景及內容
《寂靜的春天》誕生于1962年。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正值二戰后美蘇對峙的初期,為了發展經濟,尤其是為了增加糧食產量和木材出口,美國農業部把以DDT為代表的殺蟲劑當成拯救農業發展的“特效藥”。于是,大量的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藥品被噴向田間地里和山間林里,以控制蟲害和雜草。這樣的方式雖然讓農業生產大幅提升,卻造成了水體和土壤污染,從而導致大量樹木和鳥類死去。卡遜和她的朋友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并對此感到擔憂。她開始搜集材料,親自調查,歷時4年,最終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
全書共17章,可以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總述有毒物質對環境的危害。卡遜在開篇即點出有毒物質的危害不亞于核污染,她在書中寫道:“與人類被核戰爭所毀滅的可能性同時存在的還有一個中心問題,那就是人類整個環境已由難以置信的潛伏的有害物質所污染,這些有害物質積蓄在植物和動物的組織里,甚至進入到生殖細胞里,以至于破壞或者改變了決定未來形態的遺傳物質。”[2]卡遜將導致一系列嚴重危害的DDT等合成殺蟲劑稱作“死神的特效藥”,而人們由于對其“潛在的危害全然不知”而“忍耐”。第二部分分別論證了化學藥品對水資源、土壤、植物、動物以及人類造成的危害。卡遜運用了大量的數據和事例,分析了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藥品對生態圈的各個要素的影響以及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體現了生態整體主義。濫用化學藥品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最終只有人類及其后代自食惡果,并付出沉重的代價。第三部分主要討論了“另外的道路”。第十五章的標題是“大自然在反抗”,人類冒著極大的危險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合乎心意,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遭到了大自然的反噬。因此,卡遜認為,人類應該放棄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妄念,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必須與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們的地球”,而對付令人厭惡的蟲害問題,需要找出與大自然和平共存的方法。
《寂靜的春天》不同于以往有關自然環境的著作,它揭示殺蟲劑對生物圈物種的破壞,并揭露了化學工業濫用殺蟲劑等化學藥品的情況。卡遜利用生態學中食物鏈的原理揭示了DDT中毒素的聚集過程,說明它不僅能殺死害蟲,也能殺死那些吃了染上DDT的害蟲的鳥類,并危害到食用了用染上DDT的作物制成的食品的人類,甚至它的子孫后代。[3]這為人類環境面臨的其他威脅敲響了警鐘。
《寂靜的春天》雖然是一部文學作品,但卡遜收集了大量關于生物、化學、物理、環境等學科的資料,資料豐富且翔實可查,使得該書富有科學性和哲理性。該書以文學作品的形式出現,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所以該書受眾廣泛,一面世就引起轟動,重新喚醒了公眾的環保意識。
三、《寂靜的春天》的影響
(一)意識覺醒:現代環保運動
《寂靜的春天》重新喚起了人們對環境問題與公共健康的關注,不僅在政府內部,在普通民眾中也有這種意識。《寂靜的春天》的警告不僅僅局限于當代人對環境的擔憂,還擔憂環境問題的惡化對子孫后代的影響。卡遜在書中對以DDT為主的化學藥品造成的嚴重生態污染的事實進行了大量的事實描述,喚醒了人類的環保意識,改變了傳統的生態觀,并且極大地促進了現代環保運動的發展。美國前副總統阿爾·戈爾對《寂靜的春天》進行了高度的評價,“它是一座豐碑,如果沒有這本書,環境運動也許會被延誤很長時間,或許現在還沒開始。”“《寂靜的春天》的出版應該恰當地被看成是現代環境運動的肇始。”[2]
據不完全統計, 60年代至70年代初,美國新成立了200多個全國性及地區性的環境保護組織,3000多個基層組織。[4]其中著名的環境保護組織有環境保護基金會(1967年)、地球之友(1969年)、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1970年)等。普通民眾也開始關注環境問題,展開了聲勢浩大的現代環保運動。1970年4月22日,美國兩千萬民眾走上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游行活動,這也是二戰后美國發生的最大規模的社會活動,后被聯合國定為“地球日”。
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中的研究使環境意識和環保運動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現象。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許多國家都派代表參加,共同商討解決人類環境問題。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討論環境保護的會議,也是國際社會針對當代環境問題召開的第一次國際性會議,它表明全人類對環境問題的意識覺醒,是世界環保史上的豐碑。2007年,世界各地舉行了大約10000次地球日慶祝活動。2016年,175個國家聚集在一起簽署了《巴黎氣候協定》。人類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是卡遜《寂靜的春天》留下的寶貴“遺產”。卡遜將環境保護運動從一個精英主義的運動變成了一個大眾運動,使得環境史有了聽眾。[5]
(二)學科建設:環境史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寂靜的春天》不能算是一部環境史著作,但它卻對環境史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寂靜的春天》推動的現代環保運動是公眾環保意識的覺醒,之后史學界涌現出“一批受到60至70年代美國環境保護運動影響的革新者”。[6]例如,美國環境史創始人之一的唐納德·沃斯特,曾多次提到《寂靜的春天》對他的影響。多年以后,沃斯特于2020年發表了《另一個寂靜的春天》一文,卡遜的明日寓言再次應驗。羅德里克·納什,第一位把環境史搬上大學課堂的環境史開拓者也曾提到過現代環保運動對他的影響。正是這些學者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對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的反思,才促進了環境史的形成和發展。
環境史首先興起在美國。美國的環境史觀演變大致經歷了荒野文明、資源保護以及生態環保等時期。隨著工業、科技發展所帶來的不同程度的環境問題,人們對于環境的認識也在不斷變化。不論是環境史學者還是普通民眾,對于環境問題的觀念看法都有一個變化過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各種化學污染取代了核污染成為一些學者關注的重點問題。卡遜的《寂靜的春天》以生態學為基礎,犀利地揭露了化學藥物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從而引起許多學者和公眾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視,推動了環境史學的生態學轉向。環境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環境是處于生態系統里的,整個生態系統包括人類、動物、植物、微生物、水、空氣、土壤等,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任何一個單元遭到破壞,都會引起連鎖反應。因此,環境史的研究離不開生態學作為其理論基礎。
環境史作為一門以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相互作用關系變化、發展為研究對象的歷史分支學科,最早是于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得以冠名并組織起來的。[7]“環境史”一詞最早于1972年由美國學者羅德里克·費雷澤·納什在《美國環境史:一個新的教學領域》中提出。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環境學會和《環境評論》的創建,標志著環境史在美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學科。從時間上看,可以說環境史學科的形成與現代環保運動密切相關,而現代環保運動又與《寂靜的春天》密切相關,研究資源保護運動及環保運動的發展逐漸演變成環境政治史的發展。另外,卡遜在書中對DDT等化學合成劑危害的批判,也被認為是對科學技術的挑戰,這與巴里·康芒納的《封閉的循環》中的觀點不謀而合,“都認為技術應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災難負責”[8]。同時,卡遜作為女性對生態環保運動的影響也觸發了女性群體對生態環保的重視與參與,而“卡遜在男性世界遭遇的種種困難以及她的思想對美國甚至全世界環境運動的影響”都促進了環境技術史以及生態女性主義史的發展,是構成環境史研究的重要部分。因此,環境史的出現不僅僅是理論追求,更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
四、結語
《寂靜的春天》作為生態環保主義發展中里程碑一般的存在,蕾切爾·卡遜對時代有著深刻的認識,其思想極具前瞻性。它對化學藥品濫用導致的危害極具沖擊力,警示人類注重環境保護,呼吁人應與其他生物共享地球,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與環境的關系越發緊張,環境史研究關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寂靜的春天》雖然給了世人一個警示,但未來的路仍要靠人類自己走,環境史學家也不過是將自己的研究所得供世人參考,期望令人們更好地認識環境問題,并增強環保意識。《寂靜的春天》不僅推動了環境史學科的形成,還使得環境史的發展方向多元化,這對中國環境史的發展和研究具有借鑒意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中國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這提醒人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應忽視環境保護。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出路。
作者簡介:譚俊杰(1995—),女,重慶人,云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為世界史。
參考文獻:
〔1〕Dorr E.Silent Spring and its Noisy Impact[J].The Histories,2020,16(1):5.
〔3〕侯文蕙.美國環境史觀的演變[J].美國研究,1987(3): 21.
〔2〕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M].呂瑞蘭,李長生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高冠楠.論《寂靜的春天》中的生態哲學思想[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3.
〔5〕Crosby A W.The Past and Present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J].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95,100(4):1177 -1189.
〔6〕侯文蕙.《塵暴》及其對環境史研究的貢獻[J].史學月刊,2004(03):7-10.
〔7〕J·唐納德·休斯.什么是環境史[M].梅雪芹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8〕包茂紅.環境史學的起源和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