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鳳菊
摘要:言之無物、胡編亂造、大同小異、缺少生活實際,這是大部分農村中學生作文的通病,其根本原因在于腦中無物,言之無語。因此本文希望在考慮農村實際情況,從學生基本學情出發,尋求提升中學生作文素材積累的有效辦法,切實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關鍵詞:農村 ?中學生 ?作文素材積累
中學語文作文是衡量中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升學考試中也占有很大比重。因此各個學校都很重視作文教學,每周都安排有作文課,但是最終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在平時上課中每遇到作文教學經常是“學生咬筆頭,老師皺眉頭”。學生在寫作文時也常常是“談虎色變”非常害怕寫作文。大部分學生一遇到寫作文就難受,東拉西扯生拼硬湊的只能是空話、假話,有時熟悉的作文會出現很多學生寫出來的內容如出一轍,這樣怎能寫出好文章?!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學生怕寫作文,寫不出好作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積累,沒有寫作素材。沒有素材哪來文思如泉,文筆如水。目前由于學生升學壓力大,農村大部分學校都采用寄宿制,設有早自習、晚自習,學生時間安排較為緊張。學生沒有較多時間去感悟生活、積累素材,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積累素材習慣、提升素材積累能力呢?
一、學會觀察、勤于記錄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寫作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力求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如何才能不說假話、空話,去寫自己的真是感受,那就去觀察、去體會。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農村中學雖然圖書資源匱乏、學習緊張,但是并不是缺少生活。只要學生能夠俯下身,認真觀察,會發現不一樣的風景。我們在學校中、在家庭中一定要做一個善于觀察的人。我們可以觀察同學、觀察老師、觀察學校的規章制度、觀察學校的運轉。在觀察后我們還要思考反思,一個事物只有觀察仔細,認識透徹才能進入我們的記憶深處成為我們的素材。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也可以帶領學生有意識的觀察,不定時開展觀察課,我聽到的、我看到的,大家說一說、講一講,培養學生的觀察意識。
在觀察中我們還要勤于記錄,不斷的把觀察的內容記錄下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記錄中我們的觀察得到了深化,舉一而反三。對于記錄的內容我們可以不定時翻一翻,加深記憶,還要把記錄分類歸納,這樣在寫作文時才能運用自如。
二、走進自熱,發現農村風光
作為農村中學生與大自然有著天然緊密的聯系,綠油油的禾苗,盛開的桃花,落日的余暉,彎彎的河流,桃紅李白油菜黃,櫻飛杏舞郁金香,藍藍的天空,裊裊的炊煙,這都是農村孩子的美好記憶。農村是一個特殊的大舞臺,這個舞臺包羅萬象、色彩艷麗,只要學生善于觀察,這個舞臺會給他們提供翩翩起舞的場地。當百花盛開時可以感受春意盎然,當夏風吹拂時可以感受夏之熱情,當秋月當空時可以感受人生無常,當冬雪皚皚時可以感受冬之寂靜。人生經歷也是最好的素材,作為農村學生在假期或者農忙的時候,幫助家長種地、澆水、施肥、收獲這也都是切身體會。這些素材為學生抒發情感、表達感情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三、回歸教材,善于積累
教材可能在很多學生眼里,它只是課本,然而課本里面的課文是最好的范文。我們的課本都是統編教育專家經過層層刷選、精挑細選的,選出來的都是名家名篇。這些文章不論是從感情體現、結構思想還是表達技巧都是我們學習的楷模。農村中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總結好詞好句和語言表達是提高素材積累的絕佳途徑。例如學生學習了八年級語文上冊《白楊禮贊》,就可以一方面積累好詞好句,另一方面學習借鑒本課的象征手法,引導學生挖掘一些普通事物可能蘊含的精神,如梅花凌霜傲雪,蓮花淡雅脫俗,小草百折不撓等。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只要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觀察就有取之不盡的作文素材。作為老師我們也要善于引導,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課文中、大自然中發掘、積累素材。只有積累了足夠的素材,才能言之有物、下筆如神,寫出有情有趣的飽滿文章。
參考文獻:
[1]吳冬霞,作文素材積累之我見[J],新課程學習,2019(02).
[2]李秀芳,初中生作文批改方式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9.
此文系河南省商丘市教研室教育教學課題論文,課題編號L20210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