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霞
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一樣,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現代社會知識大爆炸,社會競爭激烈,孩子沒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素質,心理承受力差,受不起挫折失敗的打擊,是難以在這激烈的競爭中立足的。因此,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僅要有強健的體魄,還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心理素質。
一、家庭教育對孩子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的環境條件,家長的教育方法,無形中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重大的影響。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大部分家長都忽視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片面認為家長的職責是給孩子吃好穿好,不受凍挨餓,身體不生病,能正常去學校讀書就行了,至于心理教育應該是學校的事,是老師的事。誰知,在家長給孩子吃好穿好,不受凍挨餓的關心愛護的各環節中,教育方法不當,就會造成兒童的心理損傷。
首先是,過度溺愛,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抗挫能力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經濟收入水平提高,過著衣食富足的生活。有些家長認為,我們這輩子過著苦日子,現在生活水平好了,不能讓孩子再吃苦,吃穿用的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是孩子養成任性的習慣;有些家長甚至連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也全部代勞。長此以久,把孩子培養成溫室里的花朵,缺乏在強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中應變能力,經受不起在社會競爭中的各種挫節打擊。難以適應迅速發展的社會要求。
其次是,家長不以身作則,不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家庭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專制獨裁,損傷孩子心理健康。有的家長在教育過程中,認為孩子小不懂什么,孩子在做作業時家長則玩手機看電視。家長沒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常此次以往孩子就產生敵對情緒,當孩子有些過失或言行過激,動不動就打罵、罰跪,不管孩子如何討饒,家長卻心安理得。這樣不僅損害孩子的身體健康,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受到極大的創傷。
第三,家長期望過高,造成孩子的心理偏差。現代社會的競爭,往往是知識的競爭。家長為了使自己的孩子將來出人頭地,從小就在學習方面施以很多的壓力。當孩子牙牙學語時,就教漢語拼音,都背唐詩,并規定到三歲能背多少首、到四歲能背多少首;當孩子認得涂鴉時,就要求每天要學寫幾個字;上學后,考試必須要雙科一百,學習成績必須是全班第一、二名,不達到以上目標,就不是好孩子等等。這樣無形中就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這種壓力將會使孩子整日處于焦慮緊張之中,當某日超出孩子的承受力,就會爆發出家長不愿看到的后果:孩子或厭學,以逃避壓力,或出現心理偏差,斷送學業。
二、創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的措施
(1)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表率。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接觸外界的第一人,家長也就成為孩子的心目中的偶像。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在為人處事、工作作風、言行舉止等方面都是孩子崇拜的偶像。因此,家長要以身作則,處處做孩子的表率,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待人熱情,處事果斷,講話要守信用。特別是對孩子的許諾,一定要兌現,不要敷衍了事。否則,在孩子的心中會產生極壞的影響。在對孩子的要求上,凡要孩子做到的,家長一定要做到。
(2)家庭和睦,家庭教育一致性。家庭和睦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證。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夫妻恩愛。父愛和母愛如同孩子成長的雙翼,折斷任何一只都是一種損失。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過分地享受母愛而缺乏父親參與教育作用,容易產生依賴性,一旦離開家庭,便不能自主獨立。而父親參與教育和帶領子女,則可寬嚴得體,相得益彰。同時還會發現孩子具有對新鮮事物的興趣濃,擅長于社交的特點,而常與父親在一起的孩子智商略勝一籌,獨立敢于自信力更強。可見父愛和母愛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同時,家庭和睦是整個家出現尊老愛幼的良好風尚,對孩子的心理素質也有一定的影響。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員要保持一致性。如果教育態度不一致,有的“哄”、有的“嚇”、有的溺愛、有的打罵,這樣也不利于兒童的心理健康。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做父母的對子女教育應由一致的措施。我國家庭教育主剛柔并濟。往往父親失之過嚴,母親失之寬。因此,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上始終保持一致性,如在某些方面有異議,不能當著孩子的面爭論,應當在孩子不在時加以爭論,最終統一口徑。
(3)尊重孩子的人格,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尊重孩子,精心愛護和教育兒童的榮譽感和自尊心。兒童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認為“自尊心是一個人品德的基礎。若失去自尊心,一個人的品德就會瓦解。人之所以變成醉漢、賭徒、乞丐和盜賊,都是由于失去自尊心的結果”。父母經常絮叨孩子的過失,就有損于孩子的自尊心。在他人面前揭露孩子的過失,也有損于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對孩子既不能一味地遷就溺愛,也不能過于苛刻和冷酷。溺愛和放縱會使孩子變得自私自利、自高自大、為所欲為、品質惡劣,而冷酷對待孩子,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失去榮譽感,從而產生自卑和自暴自棄的心理。因此,家長在教育過程中,要嚴寬適度,做到理有節,要多贊美孩子的優點,特別是在他人面前更要贊孩子的優點,如果出現某些過失,也要先講講優點,并指出這些過失是暫時的,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尊重他的自尊心。不要為了大人的面子,對孩子大打出手。同時,家長要時刻注意關心孩子的心理變化,發現某些心理變化時,及時咨詢心理醫生,做到防微杜漸。
(4)轉變觀念,正確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學習成績好壞是孩子掌握知識的尺度,為了考得好的成績,家長盲目大量購買輔導資料,有的甚至請家庭教師,使孩子本來就重了的課業負擔,加上更重的壓力。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考核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情況,既要從孩子的學習成績,又要從孩子的創造力,孩子的體、德、美、心理素質等綜合因素來評價的。因此,家長也要轉變傳統的觀念,只要孩子熱愛學習,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創造能力就行了,要還給孩子玩的權利。這樣孩子減少了來自家長過分的學習壓力,心地寬闊,心情舒暢,有利于兒童的心理健康,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心理學理論與教育.文萍主編
2.素質教育在家庭.黃全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