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權
情感教育是教師依據一定的教育教學要求,通過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促使學生的情感領域發生積極變化,產生新的品質的過程,也是教師在尊重學生情感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的過程。新的課程標準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來設計課程目標。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情感教育的滲透,這樣既可以滿足新課改要求,而且還可以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義榮辱觀,培養良好思想道德風尚。”“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在此,筆者對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策略予以探討。
一、營造課堂情感氛圍,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初中語文課本所選的課文均為文學創作者的經典文章,這些文章為學生展現出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情感世界,在課堂教學中,只有讓學生進入到課文描繪的情境,去領略去體驗作品的內在情感表達,才能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進而形成共鳴,汲取作品的內在精神養料,實現自身品格升華。筆者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主要通過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人手的方式,營造濃厚的課堂情感氛圍,促進學生形成情感共鳴。客觀方面的方法,主要是借助外在工具手段,烘托氛圍。例如,在講授《我的母親》一文之前,筆者先在課堂上播放了一首毛阿敏的《燭光里的媽媽》,通過如泣如訴的音樂將學生引入對母愛感恩、感激的情感意境中,進而形成共鳴,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作品的興趣和欲望。主觀方面的方法,主要是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授課中要擅于充當導演和演員的角色,通過富有藝術的“導演”和“表演”,烘托出強烈的課堂情感氛圍,感染、熏染學生的情感,進而達到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最后一課》時,語文教師應在深入領會作品內在深刻情感內涵的基礎上,進入韓麥爾先生的情感角色,進入境界,用充滿情感的抑揚頓挫音調,輔以聲音哽咽、茫然若失和神情呆滯等肢體語言,表達對祖國的愛和對敵人的恨的鮮明感情,達到情景交融。
二、挖掘教材情感內涵,增強學生情感認知
初中語文教材的文章多是情文并茂的名家名篇,飽含文章作者的情感因素,給人們以豐富的精神熏陶,如春意盎然的《春》、稚趣撲面的《社戲》、搏打風浪的《海燕》等給人們留有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要想使學生真正感受并領悟這些文章的豐富情感內涵,離不開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和教授,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對教材的科學挖掘來增強學生情感認知。下面,筆者結合魯迅先生的名篇《藤野先生》談談語文教師如何增強學生情感認知。在教學《藤野先生》一課時,教師應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體悟教材情感。課文中,描寫當作者看到日本學生觀看中國人被捉的影片,發出“萬歲!”的呼聲時,作者寫道“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刺耳”這個關鍵詞語,引導學生品析感悟作者遣詞用句背后的情感。可以通過向學生發問:“刺耳”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刺耳”?這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情感?從理解“刺耳”是指聲音雜亂,聽著不舒服的本義出發,進而領會作者有感同胞因愚昧被殺、而做“看客”,祖國因落后挨打,日本學生的妄自尊大,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的深刻情感內涵,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思想和感情。
三、掌握文章情感脈絡,加深學生情感體驗
俗話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生動、形象的語文課堂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情感脈絡,增強情感體驗,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感染、打動學生,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潛移默化地傳遞藝術感染力,觸動初中生的情感世界,可以明確所要學習的重點、難點內容,充分突破僵硬、常規的語文教學模式的束縛,而是要分析文章中情感的內部聯系,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與人文素養。比如,在學習《鄉愁》的時候,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現出的是濃烈的思鄉之情,教材中的詩文雖然很短小,但是可以呈現出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生活畫面,對于妻子、母親、祖國的眷戀與思念都融合在了一起,教師要在教學中把作者渴望國家統一、渴望親人團聚的愿望展現出來,重點抓住墳墓、船票、郵票等字眼,讓學生多角度地去思考文章內容,激發學生的情感,增強學生的愛國之情,從而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國家發展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鼓勵學生課外閱讀,豐富拓展情感外延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內,而是要注重課外閱讀,以此來實現情感外延,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感悟能力。在語文課外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拓寬自己的語文知識面,同時也能夠豐富自身的情感世界,提升其綜合素養。比如,在學習《沁園春·雪》的時候,詞的上闋展示出遼闊的北國風光,而下闋展現出壯麗的山河篇章,充分渲染出了作者想要表達的偉大抱負情懷。在學習了《沁園春·雪》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閱讀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詩詞能夠體現出作者想要建功立業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包含了更多的無奈與失意,教師可以讓學生把這兩首詩詞放到一起去分析、比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情感教育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應注重在課堂教學中科學合理地滲透情感教育,為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