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紹樟
一、項目概述
在《驅動小車》項目式學習活動中,所探究的內容是“如何讓小車跑得更遠”“不同的力對于小車行駛的距離遠近的影響”。此項活動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中以小組學習形式,積極探究小車行駛的問題。在此項目進行中需要有以下幾種材料:小車、氣球、橡皮筋等。在活動進行時需要學生自主動手將活動材料進行組裝,然后對于組裝材料進行實驗操作,最后從活動中總結出一些結論。
二、學習目標
在對于小車運動進行探究時,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中總結出一些生活經驗,從而對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有更好的輔助作用。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揮自己的思想,可讓學生自我探究,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實踐的觀察和檢驗,來理解不同實驗材料是如何讓小車運動的。只有通過自己動手,他們才會明白一些道理。科學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學生在進行這項小車運動活動時,大腦中也會激發出許多對于科學的興趣,從而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將更加靈活,更加自如,不會被囚禁在知識的牢籠中,而是將知識靈活地運用。讓學生運用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究實驗,樂于與同伴分工合作,分享彼此的想法,進一步對研究運動和力的作用產生興趣。
三、項目實施過程
項目實施的準備工作中,學生需要知道這些小車運動的原因。因此,教師應讓學生先對科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第3單元《運動合力》第1至3課進行預習。對于這三個課文《讓小車動起來》《用氣球驅動小車》和《用橡皮筋驅動小車》,教師要先讓學生積極地探究其中小車用不同物體驅動時和表現運動狀態不同的原因,讓學生意識到重力、反沖力、彈力和摩擦力對于小車在運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可以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測量力的大小,然后對于小車的運動狀態進行評估。從而讓學生認識到運動與力之間的關系,認識到改變物體靜止或運動狀態必須有力的作用,但是力的作用并不會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物體的運動情況也會產生能量,同時,能量會以各種形式存在,如,熱能、動能等。
在實驗進行過程中,教師也需要對學生進行一系列的引導,如,對他們進行提問:“不用手或其它肢體觸碰小車是否也會動起來呢?”讓學生進行思考并且回答問題,從而吸引學生的興趣、切入新課,明確課堂所要完成的任務。同時,也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充分交流自己的看法,并且明確活動的要求,讓學生有目的地開展,在“玩”中學習新知識,解決問題的同時借助“玩”的力量來讓學生參與到這項活動中,并且讓他們對科學有更多自己的認識。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橡皮筋對小車的運動進行測試,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用氣球作為小車的運動的“助力器”。橡皮筋拉的長短和小車運動距離的關系,氣球吹得大小和小車運動的關系,這些都是學生需要探究的問題,讓學生們明白在這些實驗中所蘊含的原理。如,橡皮筋拉得越長,它的彈力就越大,對于小車的作用力就越大,小車因為這些作用力從而會運動。這些對于學生進入初中、高中學習物理時的理論基礎是非常重要的。在物理學中,力學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科目,它貫穿了從初中,高中到大學及更深層次的科學研究。讓學生在小學時就對這些內容進行接觸,培養他們的物理概念,對他們日后的學習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小車運動不僅僅只是一個實驗,更是物理學知識的表現。橡皮筋和氣球都是物理作用力的載體。因為在載體中存在某些物理量,從而使小車進行運動。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對于物理的概念沒有足夠的認知,所以要通過這些實驗來啟蒙他們的思想,讓他們對物理有一個基礎性的認識。在小學生進行物理實驗時,教師也要對他們實驗中出現的一些錯誤進行指導。例如,他們在用橡皮筋彈小車時,由于使用了過大的力氣,從而導致小車脫離桌面飛向地上。所以,教師要指出他們實踐中所存在的問題,因為小車的質量很小,而他們將皮筋拉滿其作用力非常大,從而導致小車彈出桌面落到地面上。雖然小車落到地面只是一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但是其中所蘊含的物理概念是非常復雜的。所以,教師在對這些現象進行解釋時,應該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小學生進行表達,讓他們可以理解實驗中所含的原理。
這些實驗充滿神秘感,對學生具有吸引力。所以,這些實驗可以為學生們啟發思想,讓他們對科學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使得他們在日后的學習中對科學有更加濃厚的興趣。讓學生愛上科學,為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
四、項目學習成果及評價
在活動的進行中,學生對力有了一個淺層次的認識。學生認識到,橡皮筋的拉力大小對小車的運動狀態影響是具有不同的影響。因此,學生會對此現象進行深入的思考。他們會思考為什么橡皮筋拉力的大小會對小車的運動狀態產生不同的影響,他們在日后會更加投入地對小車運動受力進行分析。這對于學生的學習是非常有益的。這樣就達到了此次教育活動的目的。雖然不能在短時間內讓讓學生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識,但是可以讓學生初步明白“生活中處處有物理”。雖然只是淺層的認識,但是這對于學生后期學習物理學科具有深刻的意義。小車只是一個小小的物理模型,但是在日后的物理研究中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或高中的學習過程中,還會對小車的受力進行分析,做非常多方面的研究。因此,在小學就對學生進行這些物理概念的教育是非常有意義的。
不要不重視這些小的實驗,再偉大的科學家他們剛開始做的實驗都是非常的簡單。例如,科學家牛頓剛開始研究重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時,就是用不同的物體從不同的高度進行拋擲來研究的,從而得出物體在自然下落過程中所受外界影響的條件。這為后來牛頓對物理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也許學生們受到橡皮筋對小車運動作用的啟發,在日后某些項目的研究中會為世界科技的發展作出貢獻。教師對于這次活動的結果是非常滿意的,因為學生能積極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同時,學生也能積極地思考,并認真地回答了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而且,他們對日常生活中所存在的物理現象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這為他們日后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五、項目成效研究和反思
在此活動實踐中,許多學生對活動非常地感興趣。也許是因為他們能親自手工操作,所以他們會更加地投入。而在活動進行時,學生們對小車運動的方式進行了改進。如,他們會用砝碼穿小繩對小車進行牽引,在改變砝碼數量的情況下,對小轎車進行牽引,使得小車運動產生不同的效果。筆者認為,學生對此實驗進行改進是非常有意義的。這說明他們已經理解了力對小車驅動的作用,從而為他們日后學習物理奠定了基礎。他們在大腦中對科學的物理理念有了更加深層次的認識。不管是對學習還是對生活,學生都會去思考其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識,從而為他們未來的美好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同時,教師應反思在活動中所出現的問題,如,學生在對小車進行實驗時,出現多次將小車彈到地下的情況。這是因為教師在實驗前沒有對學生用力的范圍進行規定。雖然不應該約束學生的操作,但是如果小車被彈到地上,有可能會產生安全隱患。所以,對于實驗中所存在的安全隱患,教師都要及時防范,避免學生在實驗時受到創傷,以免日后學生對科學的探究有隔閡。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小學時期,教師應該積極地培養他們對于科學的思考,在他們的大腦中播下“科學的種子”,并在日后慢慢培育“種子”生根發芽,為我國的科技事業貢獻力量。05A1C1FE-55B5-42A8-B5FC-90001580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