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添翼 李光麗
摘要:初中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把握初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加強心理健康課程建設,注重問題學生的心理輔導,從而促進初中學生健康發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社會的激烈競爭,青少年面臨的學習壓力也與日俱增,尤其是正處于青春發育期的初中學生,身心發展極不平衡,面臨著多方面的困擾與考驗,非常容易引發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在初中階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作為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在重視學科基礎教育的同時必須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初中學生健康發展。
一、把握初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
心理學家認為,初中學生正處于情緒不穩定的時期,也是教育最困難的時期。他們遇事容易沖動,缺乏理智和自我控制能力,加之知識與經驗的不足,判斷事物往往感情色彩太濃,分不清主次,情緒偏激,常常因一些小事不順心而感情沖動。這是他們生理上的急劇變化給心理活動帶來的影響。伴隨著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使初中學生的心理活動往往處于矛盾狀態,主要表現如下:(1)好奇、敏感、爭強好勝與情感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初中學生思維敏捷、精力充沛、勇于拼搏,但他們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缺乏意志和毅力。一旦受到批評、遇到挫折、或遭受打擊時,就容易產生心灰意冷、悲觀失望或厭世情緒。例如,剛升入初一的學生學習內容和環境的改變,會使他們覺得難以適應,感到緊張、焦慮,學習成績起伏不定;有些自尊心較強的學生害怕見到自己不如意的成績,就抄襲他人作業或考試作弊;有些意志脆弱的學生還會采取曠課、逃學、甚至棄學等逃避方式來求得解脫。(2)自我意識的覺醒、成人感的確立與社會成熟相對遲緩的矛盾。孩子自進入初中階段就有了成人感,希望家長不再把他看作孩子。他們渴望自治,期待自己的建議和意見得到家長的承認和尊重,希望與父母平等。但與他們自我意識迅速增長的情況相比,他們的社會成熟又有些滯后。這時的初中生對社會的認識還很膚淺,尤其是缺乏復雜社會生活的直接體驗,人生觀和世界觀還處于初步認識階段。所以,他們在處理一些問題上就顯得沖動、偏激、搖擺和脆弱。例如,有些學生覺得成人吸煙、喝酒很爽,就想親身體驗一下;有些學生把家長對他們學習上和生活上的關心是對自己的不信任,對家長的批評教育更是反感,采取排斥態度等等。(3)性發育迅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學生進入初中便進入了青春發育期,他們不僅身高、體重增加了,而且身體內部的各個機能系統的發育也逐漸接近成熟,尤其是性成熟日趨顯著。初中階段的學生面對這些變化缺乏足夠的思想準備,致使心理發展比較幼稚。例如,一些學生的“紙條戀愛”,沖動性異性交往行為等。
二、加強心理健康課程建設
加強心理健康課程建設,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校本課程,同時注重安排形式多樣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大力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充分發揮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全方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及早分類疏導各種壓力,針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和自我意識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失衡問題,主動采取舉措,避免因壓力無法緩解而造成心理危機。因此,心理健康課程應注意以下特點:(1)趣味化。針對學生的實際,熱點、不良心理反應等問題,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測試等方式提出,激發學生的表現欲,讓學生在輕松、熱烈的心境下,打開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養能力的培養。(2)行為化。強調行為作業,把教育要求及時轉化為行為訓練的要求,并注重從行為角度評價心理素質的變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針對學生的耐挫力差,討論如何對待挫折時,除對各種心理情況做出種種對策,讓學生走出自我的"怪圈" ,找到自我外,還要求必須付諸行動,讓實踐時時考驗自己能否經得起挫折,能做幾回還是最終勝利者。(3)個別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個別問題需個別指導分層指導。因此,可指導學生制訂自我心理修養計劃,分步實施,并定期進行自我對照檢查,以解決心理問題。
三、注重問題學生的心理輔導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年齡階段。要從未成熟兒童期向逐漸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轉換過程中,會產生種種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輔導老師,幫助他們順利安全渡過青春發育期,并把這一時期轉化為學習的“最佳期”,人生的“黃金時代”。心理輔導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輔導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教導,但倘若只有教導或只在說教,絕對不是心理輔導了。心理輔導也不僅僅是進行邏輯分析,給予忠告與建議,更不是幫助當事人解決問題。心理輔導也不是普通的會見,不是社交式的談話,更不是指責、批評、游說、嘲諷或恐嚇;至于用同情的態度、行為去安慰與開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輔導。若從廣義看,心理輔導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體來說心理輔導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心理輔導老師的職責在于通過心理輔導,給學生以一定的幫助、指導,促進他們認識結構和情感與態度模式有所變化,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評價和選擇,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環境,不斷保持與增進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統合與豐富的發展,邁向自我實現。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代社會賦予我們的一項歷史責任,時代需要青少年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同時也需要我們對中學生存在的不健康心理問題積極糾正,正確引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迫切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積極關注、高度重視、通力合作。這樣才能改變現狀,培養出心理健康的符合國家和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來。
參考文獻:
[1]張鵬宇.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探析及對策[J].考試周刊,2011(05).
[2]任琳.如何培養中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J].青春歲月,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