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貴 熊艷
摘要:2001年,國家頒布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激發了更多幼兒園對園本課程的探索與實踐。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鄉土資源為軟體,從傳承地方文化和促進幼兒發展角度出發,開發“趕場”園本課程的相關問題進行系統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趕場課程開發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幼兒園課程的理論體系。
關鍵詞:趕場;園本課程;幼兒園
研究項目及編號:本文系四川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農村幼兒教育研究中心項目“農村幼兒園‘趕場’園本課程資源開發與實踐研究”(編號NT20200621)成果之一。
我園地處農村,在這里農村趕集依然純樸和原始的進行著。人民為了置換自己想得到的商品必須提前做好準備,等趕集當天拿去進行買賣,這些濃濃的“趕場”習俗文化養育著家鄉人民,也浸透著每一位幼兒的身心,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但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們幼兒園把“趕場”這一系列的文化和知識與一日活動相聯系,滲透于游戲活動中,通過了解我們的“趕場”文化,讓孩子們既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讓幼兒們學會保護、傳承和利用好傳統的農耕文化、人文精神和和諧理念。
一、什么是趕場?什么是園本課程?
趕場是指在特定的日子,各地的商人聚集一處買賣交易。
園本課程是以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為指導,以幼兒園現實的環境和條件為背景,以幼兒現實的需要為出發點,以幼兒園教師為主體構建的課程。指以幼兒園之“本”為基礎的課程,是在幼兒園現實的根基上生長起來的與幼兒園的資源、師資等條件相一致的課程。其目的是有效地引導幼兒健康成長,形成符合本園發展的教育目標、內容、途徑和方法,使教育具有特色,使幼兒園具有特色。
二、研究目標、研究的內容和研究意義
(1)研究目標:①讓家庭、社區、幼兒園聯系更緊密,彌補社區活動與在園教育脫節的問題。讓幼兒學習內容更接地氣,貼近生活。②完善幼兒園課程,解決幼兒園課程單一問題。③行程一門系統、完整、有特色的園本課程。④豐富幼兒園園級、班級環境、文化。⑤提升教師科研及教育教學能力。⑥通過趕場系列活動,讓幼兒了解并傳承趕場文化。
(2)研究的內容:環境是隱形教育,課程則是顯形教育?;谵k園目標的落地,立足于本土資源,我園以上海二期課改與南師大整合課程為基礎課程,構建了“基礎課程+生成性課程 ”的“主題式課程”模式。開展了主題課程《趕場》,在游戲中培養幼兒“擁有快樂、富有愛心、享有智慧、具有自信”。
(3)研究意義:本研究是在已有相關研究基礎上,以鄉土資源為載體,研究“趕場”園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主要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提出課程的總體構想,并將構想應用于實踐,接受實踐的進一步檢驗, 同時在整個行動過程中不斷反思與改進原有行動計劃, 最終總結“趕場”課程開發經驗, 形成一定的理論意義。
三、以《綱要》為指導構建園本課程
我們以《綱要》為指導,依托幼兒園現實的環境和條件,從幼兒的需要出發,充分挖掘幼兒園本身及周圍的課程資源,構建并實施了以《趕場》為主題活動的整合課程。課程內容的形成分A、B、C三個層面:A層:園級頂層設計全園課程框架。各班提前預設課程框架,幼兒園課程小組研討確立全園課程框架。B層:班級預設課程內容。各班預先設計內容,全園研討形成預設課程計劃。C層:實踐中生成課程內容。教學實踐中教師基于觀察根據孩子的能力、興趣及時調整、生成具體課程內容。
四、以主題活動為載體開展“趕場”園本課程
通過開展“趕場“活動喚醒幼兒生活經驗,于是開展了以年級組為單位的“趕場”主題活動。
(1)小班年級組“好玩的農具”。根據小班幼兒喜歡“玩”的特點以及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通過問卷調查、趕場走訪的方法收集傳統農具,充分利用傳統農具開展各種活動。比如:孩子們使用農具參與種植園地的管理、在使用農具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與農具開展的各類游戲活動中學會合作,在游戲中教學相長。比如:用籮筐開展躲貓貓、用麻袋進行袋鼠跳、用麻繩進行穿越火線等等。
(2)中班年級組“趕場下的美食”?!囤s場下的美食》是一個點的五大領域系列活動,比如:中班孩子們就針對香甜美味的豆漿從哪里來這一疑問,開展了趕場下的《豆漿美食》活動,孩子們分別利用傳統的(石磨)工藝和現代工藝(豆漿機)進行豆漿制作,生成一系列的豆漿美食課程。形成園級特色區角之一“美食體驗館”培養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動手能力、合作能力。
(3)大班年級組“園園趕場日”。大班年級組《趕場啦》,從觀察集市出發,深入探索趕場的奧秘,形成一系列主題活動,全方面培養幼兒的能力。比如:從趕場的來源開始揭秘,深入生活去體驗趕場,孩子們問老師;趕場太好玩了我可以每天趕場嗎?這個問題引發了進行趕場日期及趕場規律的探索,認識并制作日歷;同時在趕場中觀察每個店鋪的特點,自由選擇并搭建自己喜歡的買賣場所,通過投票及剪刀石頭布的方式產生將要搭建的店鋪,在活動中學會了簡單的10以內錢的換算和使用。
五、以園本教研為依托,解決“趕場”主題活動中的問題
在開展“趕場”主題活動的過程中,中班年級組的老師來反映“豆漿美食”活動課程比較單調而且幼兒不感興趣 。于是我園我園教研組進行觀察和研究分析,發現“豆漿美食館體驗館”投放的材料不足,同時大多材料遠離幼兒生活經驗 ,且幼兒在認知方面,對家鄉不熟悉缺乏沒有歸屬感,經過教研會的研討,決定在班級環境創設和一日活動設計及中滲透關于家鄉的知識,讓幼兒潛移默化地了解、 感受、體驗家鄉的美食。同時,回歸幼兒生活, 借助家園社共育的方式讓家長帶領幼兒了解家鄉,尋找家鄉的痕跡。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將家鄉紅豆腐、豆漿的制作融進“美食體驗館”,增加制作石磨豆漿的民俗體驗活動。 并開展家長開放日的親子活動,邀請家長進入校園和幼兒一起制作豆漿美食……讓幼兒在實踐活動中感受家鄉美食文化。
參考文獻:
[1]夏本美.從環境資源中生成的園本課程——記農村幼兒園課程游戲化背景下環境創設的實踐與啟示[J].課程教育研究,2019,(24).
[2}和江群.基于兒童發展視域審視農村幼兒園園本課程開發——以L市農村幼兒園為例[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7,33(07):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