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合林
摘要:小學數學是一門教學技術性很強的學科,是教師和學生進行思維活動的寶貴場所,但往往教師的教不能和學生的學很好的融合,達不到更好的效果,本文旨在分析這一現狀,從而改善這一問題,使教師能夠舒心的教書,學生能夠愉快的學習,整體能夠提高成績。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 教與學
有人說數學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數學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結合起來的雙向活動,講究的是通力合作,相輔相成,任何一方都缺一不可,不然教師難以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也學不到知識。
一、教與學的概念以及目前小學課堂教學的現狀
(1)教師的教。教學的開始首先來源于教師的教,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也是教師的教,可是如何教,教什么成為我們時下的熱議話題。為什么都是同樣的老師,教出的學生天差地別?又為什么有的老師教出成績事半功倍,有的老師不出成績事倍功半?教師的教法越來越多,要接受的新方法也在增多,將課堂教學融入科學技術中來已經成為潮流,對著課本死講似乎也早以成為歷史,作為“新”教師,就應該與時俱進,在關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發展,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教師中心論”和以杜威為代表的“學生中心論”已經由來已久,可是事實證明,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在課堂上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2)學生的學。幾千年來,學生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尊師重教,雖然目前來看,老師、學生、家長的矛盾事件層出不窮,但是不可否認老師的權威還是存在的,學生在課堂上習慣了被動的接受知識,抱著你給我就要的思想去完成學習,既枯燥無味又達不到效果,最后變成了為難教師,為難自己。偶爾在課堂上出現一些質疑老師的聲音,卻往往被定義為特別,甚至自己的同桌都會詫異,久而久之學生的創造性被抹殺,學生“機器”也會越來越多。
(3)課堂教與學的現狀。以我一個數學老師為例,我以為教師的教大部分老師做的很到位,上課前認真備教材,備學生,上課時毫不保留,恨不得將一切的知識都灌輸給孩子,可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忘了一件事,我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可學生們是人,是一個個獨立的主體的人,他們的思想如果不能與我們對接,那怎么能做到“傳”呢?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呼吁人的主體精神,因此教學的重點應該由重知識傳授到向重學生發展來轉變。教師已經不是高高在上的個體,我們也可以融入學生,跟他們做朋友,淡化師生間的隔閡,讓我們更加的融為一體,這樣既能讓學生輕松的掌握知識,又更培養他們更加健全的人格。
二、小學數學教與學遇到的問題
疫情期間,全民上網課,由于種種原因,教師跟學生家長的聯系比正常時候多的多,在此期間各種問題層出不窮,我在教學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時,為了讓大家能夠充分理解做題方法,我使用了最好理解的排水法,利用兩者體積差來求出,但是這種方法比較麻煩,于是更簡單的方法就被普遍接受并理解,可是當天有一位同學家長找到我,讓我幫著給她兒子說一定要用簡單的方法,排水法復雜又不可取,我內心并不贊同這位家長,每個學生的思想是不同的,做題方法很多,可是能被他接受的就是最好的方法,何必強求大家都一樣呢?于是我拒絕了,并講了很多我的一些經驗,可是家長并不能理解,大家不歡而散。我們總是強調學生是主體,不光是課堂的主體,也是思想的主體,學生學習是為了掌握知識,我們作為老師給出不同的方法,他們能接受哪一種都是一種學習過程,最后的結果是好的。
教師往往存在一個共有的疑問,那就是我明明講了很多遍,可是學生依然不會,上一秒的題型下一秒你換個數字都能做錯,這個問題令老師百思不得其解,可是我們會生氣,會納悶,會給出更多的題型,卻不會找出他們困惑的點,這是因為教師一直以自己的思維來想學生,沒有傾聽他們在課堂上的想法,找不到困擾他們的點,我們使勁教,他們使勁學,結果就像打進棉花的拳頭一樣,無力感涌上心頭,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三、對于數學課堂教與學的一些建議
(1)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不夠成熟,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當中,對于知識點的把握和理解后,教師應該繼續對他們進行有效的思考和指導,使學生能夠更加熟悉知識點,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解方程時,在知識點講解完之后,更多的是與他們溝通,了解這節課他們的學習水平和理解狀態,根據總結的易錯點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更加加深印象。同時教師也要做到關愛學生學習只是一方面,關心他們的生活也可以讓師生拉進距離,讓他們敬老師,更多的是愛老師,這樣的溝通才能得到效果。
(2)對于學生來說,一味的死學是最下乘的學習方法,將對老師的恐懼感收起來,課堂上不光要接受新知識,更主要的是要融入自己的腦袋里,讓被動學習成為主動學習,為我們的小學生涯減輕課堂負擔,勇敢的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疑惑,指出老師課堂上可能出現的錯誤,本人親自體會過在課堂上被生“教”也是一種別樣的幸福。
總結:綜上所述,課堂上的教與學是重中之重,它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去營造,光有老師拼命的教并不是課堂,光有學生學沒有老師的引導也是一事無成,教師在具備極好的知識素養的同時更要注重與學生的聯系,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尋找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教不只是我們的任務也是我們的樂趣,從而學生的學也會有趣的多,告別乏味的課堂氛圍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2614236B-8787-4A54-A146-DE4403708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