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順芳

【摘要】在康復教育的實踐中,我們采用行動研究法,通過對三名送教對象進行教育康復訓練,探討“醫教結合”與“送教上門”兩者結合模式的可行性。根據學生實際,研究適合個別化的教育康復訓練方式,制訂適合的康復訓練計劃,讓不能到學校學習的中、重度殘疾學生接受教育,使殘疾學生、家庭都受益。
【關鍵詞】醫教結合;送教;殘疾兒童
一、研究背景
1.概念擬定
醫教結合作為一種特殊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借用醫學知識補充教育實踐,二是教學方法、醫療康復手段相結合,三是在尊重個體差異、個體需求基礎上開展教育活動。教學中,我們取“醫”的理論和方法,取“教”的形式和內容,兩者相結合,根據兒童的醫療背景制定個別化計劃,遵循醫學原則開展康復訓練。
中、重度殘疾適齡學生因自身和家庭因素,不能走進課堂,送教上門能提高入學率,使他們接學受正常的教育。
2.已有的研究
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送教”的定義不同,實踐模式也不一樣。比如,臺灣地區的在家教育、日本的訪問教育、美國的Homebound In-struction 等。送教作為特殊兒童教育安置的形式,臺灣的送教內容有特殊教育服務、醫療復健服務、有關福利、家庭支援服務等。
在學習障礙、肢體機能、聽覺障礙方面,醫教結合已取得較成熟的干預模式和較好的實踐效果。而直接針對送教上門的觀察和干預方法不多。眾所周知,殘疾程度較高的重度殘疾學生需“送教”,表現于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及多重殘疾,其能力在特點發展方式和方法的使用上有較多共性,這對送教兒童康復教育的實踐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作用。
二、研究目的和內容
1.研究目的
本研究著重對在家長參與下的送教兒童康復訓練模式進行探討,將腦癱兒童的康復訓練方法的設計與其家庭環境緊密結合,強調在自然環境下送教兒童康復過程中由家長主導干預,增強送教兒童的康復效果,達到較大程度的康復。
2.研究內容
首先,訪談個案的家長和相關人員,觀察和評估個案現有能力水平;其次,制定科學的康復訓練方案,做到專業康復訓練和家庭日常生活相結合,傳統與現代、醫學與教育、專業理論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三是認真分析、積極反思,總結康復訓練的經驗和不足,擴展送教上門內涵。
三、研究方法
1.訪談法
訪談個案的照顧者,了解其出生史、疾病史、生長發育史及實際能力;了解康復訓練成效和存在的問題。
個案基本情況表一
2.觀察法
觀察、記錄每次訓練情況,如,訓練的計劃、項目、時間安排和效果等。
學生康復訓練計劃表二
3.實驗法
一是針對個案然能力狀況和家長的期望,為其設定的長期目標為增強頭部和軀體姿勢的控制能力。康復訓練分成四個階段,其中1個月界定為1階段。每階段的第一次康復訓練前對個案短期目標“頭直立3秒、坐直立3秒和手抓握”能力作評測,記錄其在30分鐘活動中個案出現上述行為的次數。表3為個案短期目標能力在各個階段的評定。
二是針對個案芬能力狀況和家長的期望,為其設定的長期目標為增進社會適應能力。康復訓練分成四個階段,其中1個月界定為1階段。每階段的第一次康復訓練前對個案短期目標“抬頭挺胸3秒、踮腳行走和手面部表情”能力作評測,記錄其在30分鐘活動中個案出現上述行為的次數。表4為個案短期目標能力在各個階段的評定。
三是針對個案閑能力狀況和家長的期望,為其設定的長期目標為增強頭部和軀體姿勢的控制能力。康復訓練分成四個階段,其中1個月界定為1階段。每階段的第一次康復訓練前對個案短期目標“頭直立3秒、中線平衡3秒和交替持物”能力作評測,記錄其在30分鐘活動中個案出現上述行為的次數。表5為個案短期目標能力在各個階段的評定。
四、研究效果
一是在4個階段的康復訓練結束后,個案然“頭直立、坐直立和手抓握”能力均有提升。在訓練過程中個案的流口水、剪刀腳的次數也同時減少,頭部、軀干的近端控制能力加強也帶動了端能力的控制。
二是在4個階段的康復訓練結束后,個案然“抬頭挺胸和手面部表情”行為出現均有提升,“踮腳行走”出現頻率逐漸減少。在訓練過程中個案的流口水次數也減少了,與人互動的次數也增多了,對自身能力的控制加強了,增進了個案的社會適應能力。
三是在4個階段的康復訓練結束后,個案然“頭直立、中線平衡和交替持物”能力均有提升。在訓練過程中個案的流口水的次數同時減少,四肢穩定度增加,個案活動能力由此增強。頭部、軀干的近端控制能力加強也帶動了端能力的控制。
四是個案然和個案閑都有“手抓握”的訓練目標,但是個案然著重于其雙手向中線靠攏時,能自發地把身體平衡到中線的位置上,從身體平衡反射中增加個案對身體軀干的控制。而個案閑則著重于雙手對物件的操弄,增加雙手的靈活性,同時,雙手綁上負重袋,維持了雙手的穩定性。目標的達成,增強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為其回歸學校學習作鋪墊。
總之,在實踐中,我們探究“醫教結合”與“送教上門”結合的模式,根據教學實際,制訂適合個別化的教育康復訓練計劃,讓不能到學校學習的中、重度殘疾孩子接受良好教育,使殘疾學生、家庭都受益。
參考文獻:
[1]中國發展門戶.2013年度中國殘疾人狀況及小康進程監測報告(全文)[EB/OL].http://cn.chinagate.cn/reports/2014-08/20/content_33291104.htm.
[2]董瑋倩,昝飛.臺灣地區在家教育特殊教育服務概況及啟示[J].基礎教育,2011(4):113-118.
[3]袁建.關于開展對殘障兒童“送教上門”工作的幾點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5(8):100-102.
[4].高宇翔.北京郊區縣學齡殘疾兒童少年不在學及送教上門需求情況調查[J].南京特教學院學報,2012(1):14-18.
[5].史恩勝,吳嵐.送教上門:特教學校功能的創新實踐[J].現代特殊教育,2015(3):46-47.
[6]王力多.試談如何有效開展送教上門工作[J].現代特殊教育,201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