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玉梅
一、課堂構建的背景
構建“三環一導”課堂的廣州市增城區荔城街夏街小學共有學生493人,其中362人是屬于來穗務工人員的孩子,占學校人數的73.43%,是一所名副其實的外來工子弟學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的家庭背景、文化習俗、語言飲食等都不一樣,而且他們的父母從事體力勞動的普通勞動者居多,對家庭教育觀念不強,在家里基本是沒有引導學生進行自覺學習,加上家長工作時間不定,根本沒有時間管教學生,學生放學后大部分都在夏街村里到處跑、到處玩。因此,學生的課后作業完成率不高,普遍自覺學習的習慣不好,學習能力不強,學校課堂基本成為他們獲取新知識的唯一渠道。由于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比較低,因此,要有能引導他們學習的載體。而課前導學就是“指揮棒”的載體,指明每節課學習的方向,讓學生們在沒有學習新課之前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通過“導”,引導學生自覺地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問題,再結合問題進行有效教學。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再進行“疑、議、悟”三環教學,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并提升他們主動探究新知的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構建“三環一導”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提升學校課堂教學的效率,提升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探究創新能力,改進外來工子弟課堂學習參差的現狀。在教師方面則能提升教師組織課堂、駕馭課堂的能力,讓課堂更高效,讓課堂更有效地服務于學生。
二、“三環一導”課堂的要素與內涵
何為“三環一導”課堂?這是一個特定意義的課堂,課堂的基點是外來工學校,切入點是語數英課堂,課堂環節是基于學生學習水平而構建的。“三環”指的課堂教學中“疑”“議”“悟”三個環節,“疑”指的是質疑,包括學生的質疑,教師的質疑;“議”指的是討論,生生之間的討論,師生之間的討論;“悟”指的是感悟,也就是說是課堂學習所得,“導”指的是課前的導學,通過課前導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由來已久,研究及正在使用或推廣的模式很多,但是“三環一導”教學模式有以下幾點的特色與創新:(1)定位在外來工子弟學校,是結合學校的性質與學生群體的實際情況來構建的課堂模式。(2)三環中的“疑”“議”“悟”三環沒有固定的先后順序,而且是依據語、數、英三個不同學科的學科素養來制定切入點。(3)疑”“議”“悟”三環展開的依托點在于課前的“導學”,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后產生的問題,教師從三個環節中指引解決。
三、“三環一導”課堂實施的思考
思考一:以兒童和學科的特點為課堂“基石”
在我國對于課堂模式構建的研究有很多,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因為發現傳統的小學課堂存在以下基本問題:(1)學習被動,課堂教學建立在學生對教師的絕對服從的基礎上,學生的一切行為必須聽教師的指揮。(2)教與學同步,全班學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學完教師規定的內容,做到“齊步走”。(3)教學的無差別性,教師講課基本忽略個體而面向全體學生。(4)學習的孤立,雖然全班有幾十位學生共處一室,但在課堂上不交往,如同孤立的人。(5)課堂的灌輸,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基于以上的問題,我國在21世紀以來,在課堂教學新模式上進行了很多的改革。但是所有的新模式構建,都無一不是遵循以下的理論原則:(1)學生是愿意學習并且能夠自己學習的。(2)活動是學生學習的基本方式。活動是學生主動的、有目的性的行為。(3)學生實際交往中學習的,并不是孤立的個體。(4)合作探究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就像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指出的“兒童具有好動、好奇、合群等心理特點,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可以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基于以上課堂的基礎與新時代課堂的要求,“三環一導”課堂的基點在于依托學生和學科的特點。
夏街小學課堂構建以語數英課堂為切入點,在研究和實施中,相同的是教師們都深入研究學科的課標要求,不同的是不同學科和年級的教師會立足于任教學科教材和任教年級學生的特點來備課。如,語文學科在課堂上回比較注重聽、說、讀、寫等語文素養的培養;數學學科會比較注重學生動手探究的過程,通過探究得出結論;英語學科會比較注重學習情境的創設,在情境中去學習語言。當然,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教師在課堂模式的實施中側重點和實施手段也不一樣。低年段的教師會采用比較直觀的畫面或手段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高年段的教師會比較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只有基于學生特點和學科特點來備的課才能創設出有生命力的課堂,才是學生需要的課堂。
思考二:導學如何真正起到“導”的作用
備課中很多時候都會考慮到如何“導”,所謂的“導”其實就是引導,在“三環一導”課堂中的“導”指向又是什么呢?“導”在“三環一導”的課堂上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在“三環一導”的課堂中,“導”分為課前和課中,課前的“導”指的是導學案,教師根據要學的內容提取出重點、難點,把重難點變成一個個問題、題目、學習的線索等,讓學生在課前根據導學案進行預習。導學案的設計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學習能力,設計不同的難度。有基礎的,有關于重難點思考性的引導題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進行選做。如,在“統編教材二年級上冊課文1《小蝌蚪找媽媽》導學案”中,教師設計了三個小任務。任務一:通過學習“我”會在田字格里寫以下的字;任務二:通過學習“我”知道“孩”共筆,第三筆是(? ?);第八筆是(? ?);任務三:“我”能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下轉第27版)? ? ? ? ? ? ? ? ? ? ? ? ? ? ? ? (上接第26版)這三個任務由淺入深,讓學生在課前能自主閱讀課文,學習生字詞,能力強的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就已經讀懂了文章,能口頭表述故事。結合導學案,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與思考,在課堂中和教師、學生交流探究。課前導學的作用在于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導學案的引導,學生在課前就自主先學,能力強的學生在自主學習中能解決新課知識,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在課前導學案的引導下能解決基本的新知識,對于比較難掌握的他們通過思考都不能解決的,那么會留下他們的思考和疑問,在課中能通過小組有針對性地交流,從而提高學習的能力。課堂中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整教學內容,使課堂更高效。
課中的“導”就是引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和情況進行有效的引導。課中的引導一般有以問題創設情境為導向的引導,這樣的引導指向性更強,是課堂上學習的無形載體。在英語課堂上教學關于點餐的交往時,教師創造了學生來到麥當勞餐廳,設置了兩個問題:①你看到了什么食物?②你想吃什么?通過這兩個問題引導,把學生帶入了交往的語境中,用引導性的問題創設了練習的情境,讓學生學習、認識關于食物的單詞,讓學生實操點餐的句型,通過情境操作來掌握語言,達到教學效果。此外,課堂的引導還可以是導與學相結合,通過問題導向,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探究解決問題,從而得到新的知識。在2011版各學科課程標準都無一例外地提到“自主”“探究”“創新”這些字眼,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等。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中,教師提出導學問題:圓有多少條直徑和半徑?拋出這個問題后,教師沒有簡單地只是讓學生進行討論,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動手操作,用紙圓通過折疊的方法進行探究出問題的答案。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課前還是課中的“導”都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潛能,提升學生的能力。將自主學習,探究創新列入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旨在將學生的學習重心從過分地強調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得知識轉化,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素養和敢于創新的探索精神。再回過頭來看看我校的學情,基于家庭教育比較缺失的外來工子弟來說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他們完成學習任務的基礎,只有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才會有學習的后續力和探究創新的能力。因此,“導”在“三環一導”課堂模式構建中起著基礎的作用。
思考三:“三環”要在課堂活動中要交替運用
“三環一導”課堂中的“三環”指的課堂教學中“疑”“議”“悟”三個環節,基于學情,這三個環節也有著特定的指向和作用,在課堂中這三個環節應該要靈活地交替運用。
《義務教育階段語數英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課堂都提出了以下六點要求:(1)創設良好氛圍,激勵學生學習。(2)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3)突出思維訓練,培養思維能力。(4)著眼學生發展,組織學生活動。(5)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選用恰當教學媒體。(6)重視教師的人格力量,規范教師的課堂行為。而“三環一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就是立足于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上,在課堂中根據學生的學情展開教學,轉變傳統課堂以教師的講解為主體的模式,變成以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習能力為立足點進行教學,把“疑、議、悟”三環貫穿在課堂教學中并靈活運用。對于教師、學生提出的質疑,在每一個學習的階段都可以提出學習的疑惑,對于相對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互相交流消化,對于相對比較有爭議性或值得商榷的疑惑,教師可以引導師生之間進行“議”,議的形式可以是固定的學習小組,可以是師生展開議論,也可以是幾個學習小組之間的交流,視課堂的生成和課堂的需要教師靈活調節,這樣的課堂能更好地服務學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課堂中,如果教師能恰當地運用還能有效提升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靈活用好這三個環節,引導學生從課前導學中總結出學習所得與所惑,在課堂上提出疑問,拋出有價值的問題后再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最后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所得的總結。在課堂模式的構建中,教師還應該要根據課堂的實際不斷尋求課堂上引導學生的技巧,尋求靈活運用三環的教學策略,不斷地進行經驗總結和策略的修正,那么,教師的組織課堂、駕馭課堂的能力就在不斷總結與修正中不知不覺地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