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志磐,劉榮俊,張燕飛,韓佳霖,馬愛艷
(塔里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
棉花是我國的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對于我國的國民生產有著重要作用,也是我國重要的戰略儲備物資。我國是棉花的生產大國,但同時也是棉花進口大國。棉紡制品是我國出口創匯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國棉價不僅受到產量、種植成本等內部因素的影響,更受到匯率變動、棉花進口數量等外部因素的影響。而棉花的價格波動對棉農的生產造成困擾,對農戶的利益與棉紡企業的利益造成損害。因此,筆者就影響棉花價格的國內外因素進行分析,并對棉花產業的發展提出建議。
張燕生等[1]基于1999—2012 年時間序列數據,分析了流通體制改革前后我國棉花價格的變動特點,指出流通體制改革以來我國棉花價格持續走高且波動幅度較大,主要受供需缺口、極端天氣、國際棉價及政府調控等因素的影響。朱厚巖等[2]利用我國棉花主產區和主銷區共13 個省市的面板數據生產要素成本及非生產要素成本變動進行實證研究,探求影響棉花價格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穩定國內棉花價格及提高我國棉花市場國際競爭力的建議。劉慧等[3]采用協整分析法和誤差修正模型對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前后國內外現貨價格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目標價格補貼政策進一步提升了國內棉花市場應對國際棉價波動的能力。而譚硯文等[4]、岳會等[5]從宏觀角度分析了棉花國際市場價格、全球期末庫存對我國棉花價格波動產生的影響。目前大部分對棉花價格影響因素的研究多數從國內成本投入、政策等角度與國外面棉價格、庫存等角度進行分析,分析角度較為單一或分析視角較為籠統,現階段采用實證方法將國內內部沖擊與國外外部傳導機制結合起來對棉花價格進行分析的較少。筆者分別從內部沖擊與外部傳導角度選取棉花產量、生產成本、美元匯率與棉花進口數量等變量來分析我國棉花價格波動的影響因素及影響程度,以期為相關部門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來穩定棉花價格提供參考。
從圖1 可知,2000—2019 年我國棉價大致經歷6個階段。2000—2001 年的棉價為緩慢下滑階段。200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棉花流通體制的意見》,決定徹底放開棉花市場,打破壟斷,將國儲棉價格下調[6]。這一做法使得我國棉價與國際棉價趨同,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棉農的生產積極性。2001 年的棉價也證明了這一點,棉價跌到了20 a 內的歷史最低點。2001—2003 年為價格回升階段。2003 年的棉價從低谷攀升到一個較高的水平。2003 年棉價提升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2001 年我國正式加入WTO,棉紡產品大量出口國外,致使棉價大幅攀升[7];二是由于2003年發生了特大農業災害,導致棉花減產,一些貨商囤貨居奇,惡意哄抬棉花價格,也促使棉價進一步上漲。2004—2009 年為相對平穩階段。隨著2004 年棉花期貨的上市,國家對于進口棉花稅率的調整、國家儲備棉的發放以及新棉的上市均使國內棉價處于平穩狀態。2009—2010 年為快速上漲期。從2009 年到2010年,國內棉價迅速攀升,漲幅達到136.97%。2009 年是2008 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經濟開始復蘇的年份。在全球經濟復蘇的大背景下,棉紡行業也煥發了新的生機。社會儲備棉的數量滿足不了龐大的生產需求,造成了棉花供不應求的局面。且當時印度等主要供棉國家限制棉花出口,使得國內棉花市場出現嚴重供不應求的情況[8]。同時,在當時還遭遇了美元貶值、恐慌性購買與囤貨等事件,使得棉花供需情況嚴重不平衡。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棉價攀升到了最高點。2010—2015 年為快速下跌期。2011 年以后,國際上面臨著歐債危機拖累全球經濟復蘇步伐的局面,我國的棉紡織行業也受到了沖擊。由于前幾年棉花價格形式一片大好,導致國內棉花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棉花庫存進一步增加,棉花需求進一步減少,供給大于需求,刺激棉價下跌。2014 年國家實施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政策,使得國內棉花價格快速下跌,縮小了國內外棉價差距。2015—2019 年為平穩波動期。此期間棉花價格變動僅為205.8 元/t,變化幅度較小。在經歷價格的急速下跌后,棉農的生產積極性遭受了打擊,棉花種植規模降低,棉花的總產量相較于以前年度有所下降。同時,居民對于棉紡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進而促使棉花的需求大大增加。在供需關系不平衡的情況,我國棉價水平基本保持穩定。

圖1 2000—2019 年我國棉花價格變動趨勢
通過對已有文獻中關于影響棉花價格波動的因素分析,大致分為內部沖擊與外部傳導2 個維度。因此,選取棉花產量、生產成本、美元匯率與棉花進口數量等指標來對棉花價格的波動進行分析[9-11]。內部沖擊維度變量的選取主要是從棉花的供需關系與成本層次來分析,產量與成本將會從供給角度極大影響棉花的價格。外部傳導維度變量的選取主要是考慮匯率與進口總額。進口國外棉花可滿足國內棉紡企業的生產要求,但會對國內棉花需求產生負向影響,進一步影響國內棉價。匯率選取美元對于人民幣的匯率。匯率的變化將會影響從國外進口棉花的數量,進而從棉花的供給關系來影響國內棉價。而美國是重要的棉花出口國,所以將美元匯率作為變量分析其對國內棉價的影響。
所用數據來源于2001—2020 年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匯編、中國農業統計資料與國家統計局官網。部分指標數據由單位換算與計算得出。
2.2.1 模型選擇 VAR 模型以數據統計為基礎,研究不同變量之間的互動關系。相對于一般的回歸模型,VAR 模型的建立是由多元時間序列變量組成的回歸模型,回避了結構化模型的需求,對于分析復雜的價格經濟系統具有較大的優勢。VAR 模型的一般表現形式如下。

公式中,Y代表內生變量矢量,β代表系數矩陣,i代表滯后階數,ε代表隨機擾動項。
綜合所述,選取棉花價格(MJ)、棉花產量(N1)、棉花生產成本(N2)、美元匯率(W1)與棉花進口總額(W2)作為變量構建VAR 模型。
2.2.2 數據處理 VAR 模型估計的可靠性依賴于變量的平穩性,因此先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ADF 單位根檢驗以檢驗其平穩性(見表1)。
由表1 可知,原始數據在5%的顯著水平下均不平穩。通過一階差分后,棉花產量(DN1)、棉花生產成本(DN2)、美元匯率(DW1)與棉花進口總額(DW2)在5%的顯著水平下均平穩。因此,利用差分后的數據構建VAR 模型。

表1 單位根檢驗過程
由表2 可知,選取變量之間具有長期平穩關系,即棉花產量、棉花生產成本、匯率與棉花進口總額發生變化后,棉花價格必定受到影響。接下來利用格蘭杰因果分析法對棉花產量、棉花生產成本、美元匯率、棉花進口總額與棉花價格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由表 3 可知,棉花生產成本、匯率、棉花進口總額與棉花價格為雙向格蘭杰因果,棉花產量是棉花價格的單向格蘭杰原因;即從短期來看,各項指標均會對我國棉花價格的波動產生顯著影響。

表2 Johansen 協整檢驗

表3 格蘭杰因果檢驗
通過LR 和FPE 標準對最優滯后數進行檢驗(表4),在2 階時結果最為顯著,因此,根據結果選擇最佳滯后階數為2 期。采用 AR 根檢驗法對棉花價格、棉花產量、生產成本、匯率與進口總額構成的系統是否穩定進行檢驗。由圖2 可知,AR 根的結果全都在圓內,說明該VAR 模型是穩定的。

表4 VAR 模型滯后階數選取

圖2 VAR 模型根顯示圖
在不考慮我國棉花價格對自身沖擊的情況下,利用構建的VAR(2)模型,分別給予我國棉花產量、生產成本、匯率、棉花進口總量一個標準差大小的沖擊,選取滯后期為10 的脈沖響應模型,其中橫軸表示沖擊的滯后時期間數,縱軸表示我國棉花價格對于沖擊的響應(圖3)。從圖3 脈沖響應結果可知,當給棉花產量一個單位沖擊后,對棉花價格產生負向影響,在第4 期達到頂峰,隨后迅速下跌,在第7 期達到零值后,逐漸趨于平穩。這說明在短期之內棉花產量的增加將會導致棉花價格增加,但是當產量達到供需平衡的階段,產量的持續增加將會導致棉花供過于求,使棉花價格急速下跌。在給本期棉花生產成本一個單位沖擊后,棉花價格反方向變化,在第2 期達到負向的頂峰,第2~3 期上升,隨后逐漸趨于平穩狀態。這說明短期內生產成本對棉花價格的沖擊較大,但是,隨著時間拉長對棉花價格的影響逐漸趨于平穩,越來越弱。匯率對我國棉花的價格前期是正響應,在第2期達到最高,隨后下降后趨于平穩。這說明當匯率上升,棉花價格上升,但是過高的匯率將會抑制棉花價格的增長。在給棉花進口數量一個單位的沖擊后,棉花價格在第1~2 期受到正向沖擊,在第2 期達到頂峰,在2~4 期受到反方向的沖擊,隨后逐漸趨于平穩。整體來看,棉花進口總額對棉花價格的影響波動幅度較小,且表現為上下波動趨勢。說明我國棉花價格受棉花進口數量的影響不夠穩定。

圖3 各影響因素對棉花價格的脈沖響應分析
由表5 可知,棉花價格對于自身的影響從第2 期開始對自身的擾動不斷下降,但是始終都占據34%以上。棉花產量對棉花價格的影響先上升后逐漸趨于平穩狀態,基本穩定在20%左右,在3~4 期迅猛增加,在6 期達到頂峰,隨后下降,逐漸趨于平穩。生產成本對棉花價格的影響在第2 期達到頂峰,隨后逐步下降,直至趨于平穩,說明棉花生產成本對價格的影響是隨時間的增長逐漸減弱。匯率對價格的影響是先上升后趨于穩定,穩定在27%左右。棉花進口總額對棉花價格的貢獻率一直都較低,總體基本處于3%。對棉花價格波動的貢獻率最高的是匯率,其次是棉花產量和棉花生產成本,最后是棉花進口總額。

表5 方差分解表
通過格蘭杰因果法、AR 根檢驗法和脈沖響應分析及方差分解可知,我國棉花價格受產量、生產成本、匯率、棉花進口總額等多因素影響,對棉花價格波動貢獻最大的因素是匯率,棉花產量和棉花生產成本次之,棉花進口總額貢獻最小。
4.2.1 加大對棉花產業的扶持 加強對棉花生產的扶持力度,包括棉花生產過程中的價格補貼,各種技術與設備的支持,保障棉花產量與價格不至于跌破成本。加大對棉花產業的財政投入,提高科技對棉花產業的貢獻。
4.2.2 加強棉花進口的管理 對國外進口的棉花實施更為規范的稅率,控制棉花進口的數量。對棉花進口采用更高的稅率,使得企業在進行棉花時,可以進一步考慮國內棉花。對棉花進口數量設置最高限額,使得棉花進口規模控制在一定程度,不至于壓垮本國棉花產業[12]。
4.2.3 提高棉花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我國棉價始終高于國外棉花價格的主要原因是棉花生產效率低下,生產成本過高。這樣的生產模式下,棉農為了獲得更高收入,只能提高棉花價格。應加強土地流轉制度建設,將碎片化土地串聯起來,使棉花實現規模化種植。同時,還應加強生產技術與設備的更新,進一步提高棉花的種植效率[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