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甜甜,畢蒙蒙,李星茹,舒 越,張 超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護理部,南昌 330006)
快速康復外科(ERAS)是指在圍手術期通過一系列優化措施減少患者應激和并發癥,加快患者術后康復的一種護理理念。1997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KEHLET[1]教授首次提出ERAS,2005年歐洲營養和代謝學會(ESPEN)制訂了ERAS圍手術期規范化整體方案。ERAS的特點是術前和術后護理服務之間的協調和術后的持續評估,注重疼痛控制、功能恢復和患者滿意度,旨在提高護理標準[2-4]。有研究[5-7]表明ERAS可減少并發癥發生率并縮短住院時間。我國顱內動脈瘤患者較多,病死率較高。此疾病為蛛網膜下腔出血主要誘因之一,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該病的臨床治療方法以栓塞術為主,因其疼痛輕且無需開顱,患者對其接受度較高[8]。介入栓塞術在顱內動脈瘤患者治療中具有較好應用效果,但仍存在一定手術風險,優質的護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術后并發癥,改善預后。本研究對ERAS在介入栓塞術治療顱內動脈瘤的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究,報告如下。
選取2021年1—6月在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接受顱內動脈瘤栓塞術治療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用隨機數字表法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其中,對照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32~77歲,平均年齡(55.53±4.92)歲。觀察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54.82±4.77)歲。2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經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確診為顱內動脈瘤者;2)接受顱內動脈瘤栓塞術治療者;3)自愿參加本次研究且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者。
排除標準:1)意識模糊或有精神類疾病,不能配合醫護者;2)存在手術禁忌證者;3)中途轉科或轉院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圍手術期護理:1)術前給予常規術前健康宣教,告知其術前夜零點后禁食水,注意臥床休息。2)術中常規調節室內空調及添加蓋被,補液量控制在2000~3000 mL。3)術后第1天遵醫囑予流質飲食,后逐漸恢復至正常飲食;術后第1天補液量2500~3000 mL,之后視情況遵醫囑減量;術后平臥24 h,術后第1天活動方案視患者意愿而定;術后2~3 d拔除留置尿管。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應用ERAS理念實施圍手術期管理:1)術前評估及健康宣教,病房護士和手術室護士為患者介紹疾病及手術過程相關知識,交代相關流程以緩解患者緊張情緒,爭取患者配合;術前禁食6 h,禁水2 h,術前30 min口服碳水化合物200~300 mL(糖尿病患者加胰島素)。2)術中進行體溫管理,調節手術室及病房溫度,使用電熱毯,保溫被或溫熱液體補液等;輸液量控制在20 mL·kg-1以內,總量1000~1500 mL。3)術后返回病房,患者麻醉清醒后即刻將其頭部抬高不超過30°;術后6 h內每30 min測量1次血壓,血壓平穩后改為1 次·h-1;考慮個體差異為患者指定目標血壓,允許血壓在目標血壓10%以內波動;靜脈鎮痛泵配合口服止痛藥進行疼痛管理;術后6 h進半流質食物,術后2 d無不適可普通飲食;術后24 h拔出尿管;術側髖關節制動6 h,可被動按摩及活動,術側制動時其他肢體進行主動或被動的伸展、屈曲活動,幅度宜小,用力宜輕。
觀察并比較2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1)顱內動脈瘤再出血;2)術后低體溫;3)肺部感染;4)血栓形成與栓塞;5)穿刺部位血腫。比較2組護理效果,包括:1)預后情況——格拉斯哥預后評分量表(GOS,1~5分);2)住院時間;3)患者自理能力——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4)醫院自制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量表(0~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觀察組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P<0.05);自理能力評分,GOS評分和患者滿意度評分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0.01)。見表2。

表2 2組護理效果比較
ERAS理念是指為最大程度地減少手術應激,加速患者康復而應用一系列有循證醫學證據的圍手術期護理的優化措施[9]。ERAS有效地將外科、麻醉、營養和護理等多個領域的新技術、新視角與促進圍手術期恢復的方法相結合,從而提高臨床療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本研究將ERAS理念應用于顱內動脈瘤栓塞術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從圍手術期心理護理、術前改善禁食時間、圍手術期限制液體攝入、術中保溫、術后早期活動等方面探討其應用的安全性和臨床優勢。
按照ERAS的理念,術前2 h飲水或碳水化合物可減少分解代謝,降低術后胰島素抵抗。手術時間超過2 h的患者會出現體溫過低,低溫會破壞凝血機制,增加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增加機體的應激反應[10-12]。本研究中觀察組通過規范術前禁食水時間、進行飲食指導、術中維持適宜溫度、術后鼓勵患者術后早期進食、科學補液等措施減少了術后應激反應、腸道麻痹和術后腦水腫的發生,觀察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傳統護理組明顯降低。
顱內動脈瘤栓塞手術中及術后患者應保持右腿水平制動,以利于栓塞手術進行,防止術后動脈穿刺破裂再次出血。長時間的體位限制會加重患者焦慮情緒,使其擔心活動不當會出現新的并發癥,導致下地活動時間推遲[13-14]。血管穩定止血后盡早進行地面運動可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也是促進患者術后康復的重要措施[15]。在本研究中,醫護人員為患者及家屬更加詳細地介紹了手術知識,使患者對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并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細致的心理護理,安撫他們的緊張和恐懼情緒,使他們積極參與治療護理過程,大大提升了術后GOS評分及患者自理能力。
本次研究縮短了觀察組患者的禁食時間,每天僅靜脈滴注降顱壓和抗血管痙攣藥物,補液量控制在1000~1500 mL。以上措施可避免術前低血糖和術后胰島素抵抗的發生。減少液體輸入有利于減少術后并發癥,縮短術后住院時間[16]。因此,在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應限制患者術后補液量[17]。觀察組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醫療資源,又可以提高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