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娟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產科,鄭州 450000)
純母乳喂養是新生兒出生后6個月內最佳喂養方法[1]。母乳中含有新生兒所需全部營養,能增強新生兒抵抗力,同時,母乳喂養還能加快產婦產后恢復,強化母嬰情感,對母嬰均有積極影響[2]。但目前受認知、泌乳不足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產婦純母乳喂養率不高,尤其是實施剖宮產的高齡初產婦,需采取適當護理措施改善這一狀況[3]。基于跨理論模型(TTM)的哺乳日記是指在行為指導理論基礎上引導產婦采用寫哺乳日記的形式,幫助產婦強化純母乳喂養意識,提高純母乳喂養認知,目的在于提高純母乳喂養率[4]。本研究探討基于TTM的哺乳日記干預在剖宮產術后高齡初產婦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剖宮產術后高齡初產婦492例,按照入院順序進行編號,奇數患者入對照組,偶數患者入試驗組,每組246例。對照組年齡35~46歲、平均(40.63±2.56)歲,孕周37~42周、平均(39.64±1.03)周,文化水平小學16例、初中69例、高中103例、大專及以上58例;試驗組年齡35~45歲、平均(40.15±2.27)歲,孕周37~42周、平均(39.78±1.24)周,文化水平小學20例、初中68例、高中98例、大專及以上60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①單胎妊娠初產婦;②年齡≥35歲;③具備剖宮產指征,已實施剖宮產手術;④具備正常理解、讀寫能力;⑤無傳染性疾病。
2)排除標準:①存在母乳喂養禁忌證;②患有精神障礙性疾病;③乳房發育異常;④存在妊娠高血壓、糖尿病等。
1.3.1 對照組護理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剖宮產后及時告知產婦純母乳喂養的意義及重要性,教導其正確母乳喂養姿勢、技巧,針對乳汁分泌不足產婦告知其正確泌乳方法,如正確飲食、乳房按摩等,安慰產婦消除緊張、焦慮狀態,增強母乳喂養自信。
1.3.2 試驗組護理
試驗組采用基于TTM的哺乳日記。指導產婦下載“大象筆記”手機APP并教導其使用方法,護理開始后要求產婦每天記錄與母乳喂養相關的問題、難點、疑惑、心情等內容,每天晚上將日記內容通過微信分享給護理人員,由護理人員進行批注、提出意見和建議,必要時可采取電話溝通,解決產婦存在問題。
1)前意向階段:通過母乳喂養課堂引導產婦形成正確母乳喂養認知,邀請本院產科專家講課,時間約為1 h,詳細告知產婦母乳喂養益處、皮膚接觸的意義、正確哺乳姿勢、科學喂養時間、頻次等。課堂結束后要求產婦哺乳日記中寫出本次課堂學到知識、感受及需要哪些幫助,由護理人員針對性予以純母乳哺乳意識引導。
2)意向階段:護理人員與產婦家屬取得聯系,如丈夫、婆婆、媽媽等,從專業角度告知其母乳的重要性及產婦母乳喂養的辛苦及不易,指導其給予產婦更多陪伴與支持,哺乳期間給予其充足營養,保證產婦充足休息時間,以輕松愉悅的家庭氛圍感染產婦保持良好心理狀態,提升產婦母乳喂養信心。護理人員將產婦哺乳日記中記錄問題及時反饋給家屬,增加家屬對產婦的深入了解。
3)行動階段:產婦開始自行母乳喂養后指導產婦每日記錄新生兒吸乳持續時間、時間點、頻次、吸乳總量、乳汁分泌情況、出現問題等內容,護理人員依據哺乳日記幫助產婦養成科學喂養方式及習慣。
4)維持階段:當產婦母乳喂養保持穩定狀態后,產婦每周總結1次母乳喂養相關問題分享給護理人員,護理人員通過微信視頻每周對產婦隨訪1次并幫助其解決問題。
2組均護理至產后1個月。
1)母乳喂養自我效能感:干預前后采取簡化版母乳喂養自我效能量表(BSES)[5]評價2組母乳喂養自我效能感,包括技巧和個人內在思考2個部分,每個部分分值為15~75分,總分30~150分,得分越高表明產婦母乳喂養效能感越強。
2)純母乳喂養率:通過電話隨訪統計高齡初產婦剖宮產術后7 d、1個月和3個月的純母乳喂養率。
3)母乳喂養知識掌握度:采用本院自行設計的《初產婦母乳喂養知識掌握度調查表》檢測2組產婦對母乳喂養知識的掌握情況,內容包含母乳喂養的意義、重要性、正確喂養技巧與方法等,分值共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掌握度越好。超過90分表示掌握度良好;70~90分表示掌握度一般;低于70分表示掌握度差。母乳喂養知識掌握度=良好率+一般率。

干預后試驗組技巧和個人內在思考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01),見表1。

表1 2組母乳喂養自我效能感比較 分
試驗組剖宮產術后7 d、1個月和3個月純母乳喂養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01),見表2。

表2 2組純母乳喂養率比較 n(%)
干預后試驗組母乳喂養知識掌握高于對照組(P<0.001),見表3。

表3 2組母乳喂養知識掌握度比較 n(%)
對高齡初產婦而言,剖宮產作為應激事件,對其心理造成一定影響,加之缺乏母乳喂養認知,純母乳喂養率普遍偏低,不僅影響新生兒健康成長,且對產婦產后恢復不利[6-7]。因此,對剖宮產術后高齡初產婦母乳喂養實施針對性干預具有重要意義。
TTM理論是在深入分析患者心理需求基礎上,從身心兩方面給予患者有效行為支持的一種護理模式,其認為行為改變應為分階段、漸進式過程,針對每個過程采取對應行為干預策略,可幫助患者建立并維持健康行為[8-9]。哺乳日記是一種通過記錄產婦哺乳情況,為護理人員臨床干預提供依據,最終改善產婦母乳喂養狀況的一種個體化指導方法[10]。隨著信息技術發展,電子設備成為強化人們通訊效果的便利工具,本研究試驗組在常規手寫哺乳日記方式上進行創新,指導產婦在“大象筆記”APP上書寫每日哺乳情況并通過微信與護理人員進行線上分享,具有極大便利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產婦喂養自我效能感增強,母乳喂養認知度提升,純母乳喂養率提高,母乳喂養情況得到改善。試驗組護理計劃分為前意向階段、意向階段、行動階段、維持階段4個階段,前意向階段以母乳喂養課堂提高產婦認知度,并通過了解哺乳日記內容引導產婦增強母乳喂養意識及信心;意向階段則主要對家屬實施母乳喂養健康教育,使其充分理解產婦的辛苦,給予其更多陪伴與照顧;行動階段時護理人員以哺乳日記記錄內容為指導準則,針對性解決產婦存在問題,進一步強化其自我效能感,增強其認知;維持階段后護理人員轉向監督為主,指導為輔模式,確保產婦能長期堅持母乳喂養。
綜上,將基于TTM的哺乳日記應用于剖宮產術后高齡初產婦,可增強其母乳喂養自我效能感,提高其對母乳喂養知識的掌握度,促使產婦長期堅持母乳喂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