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文婷
(賀州市八步區水利局,廣西 賀州 542899)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水利擺在九大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之首,體現了水利工程是社會經濟發展管理體系中的一項基礎工作,賀州市八步區高度重視水利工作。“十三五”期間,水利基礎設備建設不斷加快,民生水利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水利投資再創新高,水資源管控更加嚴格,但要想使水利工程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勢必要提高水文水資源方面的管理水平。
在進行水利工程施工建設時,水文水資源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水利工作的基礎便是水文工作,只有通過開展有效的水文工作才能夠為后續水文水資源管理工作奠定基礎,而這也是水文水資源管理工作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近幾年八步區先后開展的農村水利工程、防洪減災工程、水土保持與河湖生態修復工程和河堤水毀修復工程等水利工程,對水利工程安全高效運行和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水利水資源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技術要求,需要通過加強水文水資源管理工作來保障東融先行示范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八步區農村水系點多面廣、普遍存在防洪標準低、淤塞嚴重等災害問題,區域流域內水庫河流眾多,水環境情況復雜,江河湖庫管理范圍內亂占、亂采等問題突出,高效的水文水資源管理工作將關系到水生態環境的建設,進而關系到欠發達地區脫貧致富、鄉村戰略的實現,而水文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實際效果也是目前八步區開展“十四五”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要前提,為切實落實好全國“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明確提出的“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加強監管”的工作總基調提供了有力保障[1]。因此水文水資源管理工作對于水利工程建設和運營尤其是像賀州市這樣欠發達水利資源豐富結構矛盾又突出的地區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水文信息管理工作具備較強的綜合性,需要相關單位掌握大量的地質自然環境、水利水電工程、氣候等方面的相關專業技能。相關單位的工作管理人員具備更加豐富的、科學的知識結構,在其日常生活中注意對水文相關的專業技能進行積累,累積相關的成功案例,區水利工作人員要重點強化河湖、水資源、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的檢測監管,以河湖長制為抓手,以智慧水利建設為著力點和突破口,建設全要素動態感知的水利監測體系,充分利用物聯網、衛星遙感、無人機、寂監控等手段,構建天地一體化的水利檢測系統,實現對水資源、河湖水域岸線、各類水生態環境等信息的動態監測和全面感知,并將其運用到日常管理工作上,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
由于水資源過度開發以及配置供給不合理,八步區對于一些區域和城鎮供水保障度還不高,沿江防洪治澇工程基礎設備亟待完善,流域上眾多的水利工程聯合防洪調度體系還沒有建立。再加上群眾的水生態保護意識不高,水資源管理中面臨的諸多問題都要求必須對水資源、水生態等進行統籌治理,因此需要完成用水總量控制、節水目標、城鄉供水目標,飲用水安全、農村水利發展,以及防洪抗災減災、水土保持等統籌管理,八步區水資源發展“十四五”統籌規劃如表1 所示。

表1 八步區水資源統籌發展目標
要構建完善的水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可以借此平臺對水資源管理信息進行全面的接收和處理,保障各子系統的正常應用。目前水資源管理系統有水利部電子證照系統、廣西水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全國取用水管理專項整治系統、國家水資源管理系統、水資源業務管理系統等。水利部電子證照系統圍繞取水許可辦事申請、受理、出證等環節,推進取水許可電子證照共享復用,減少紙質材料使用,提高政務服務效能;廣西水資源信息管理系統主要包括累計取水量統計監測、三條紅線考核指標、取水監控走勢、監測站點運行情況、取水許可分類、取用水戶排行、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等統計圖表,還包括信息服務模塊、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模塊、水資源費管理系統模塊等。通過這些系統在開展水資源管理工作時,需要構建較為完善的水土保持監測體系,結合水資源管理的基本情況,科學引進現代的智慧信息系統,能全面監測水利信息的真實狀況,促進管理體系的科學性、建設的合理性,有效提升水利信息管理水平,促進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
區域水資源項目建設管理能力一直沒有獲得合理提高,管理工作也沒有效貫徹執行到細處,經分析發現基層管理人員對于水文水資源項目建設的管理工作并不是十分重視,缺乏科學規劃,缺乏管理方案,導致管理工作在具體開展過程中,沒有按照規定的要求和標準進行操作,管理工作的執行能力也不足。對于以上難題,主要還是加強管理者的管理方法觀念,選派基層水利管理人員參加自治區的業務技能培訓。結合實際加強學習,提升管理者針對水資源項目建設管理流程的了解,規范化操作程序,工作井然有序進行。只有確保嚴格依照規范性的步驟開展管理,才可確保水文水資源項目建設管理工作的有效進行,為水資源項目建設的基建項目質量提供保證。
賀州市作為以農業為主的地級市,工業相對欠發達,近年來逐步吸收灣區過溢產業,將逐漸促成實現工農業融合發展模式。八步區的排水體制由雨污合流制改造成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統,未來污水管網規劃采用樹狀結構,主要依據地形現狀,采用重力流方式,局部使用提升泵助排,使污水流入污水處理廠。與此同時,逐步建立起水資源利用監測分析體系,通過開展專業化的污水處理,盡可能降低潛水排放量和污染系數,通過加強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的凈化能力來降低水質污染情況,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
建立起洪水預警系統已經成為水資源應急綜合管理的重點,具體工作內容包括水循環常態化管理、防洪抗旱識別等。按照天氣預報的指示對汛期的水位進行檢測,注意蓄水功能,發揮出水利工程建設的綜合效應保障防洪成果,同時要提高供水和發電能力。一旦出現洪澇災害,水利工程需要通過調整供水量的方式來保障應急管理工作質量。建立起洪水預警系統需要依靠水文監測和計算機等技術,通過對當地的溫度和降水量進行實時的觀察,做出水文信息預報,對洪峰流量進行預測,幫助水文水資源管理提前做好調度。
(1)水利信息化技術的有效應用,可以對水資源的狀態信息數據進行全面收集與整理,并在專業的計算機軟件中進行處理分析,形成報告數據,為水資源狀態的評估判斷以及管理決策的制定提供依據。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水資源數據收集不再僅僅局限于矢量化采集、儀器設備的數據采集方式,更是融合利用衛星遙感技術、GPRA 技術,實現對水資源數據信息的精準收集,減少數據誤差,為水資源管理提供精準信息。
(2)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對水資源采集的數據類型以及數量越來越多,并呈現逐漸增長趨勢,需要利用專業化的儀器設備將其傳輸到數據信息平臺進行處理分析和存儲。在現代化科學技術發展背景下,數據傳輸標準越來越精準化,傳輸技術逐漸向3G、4G、5G方向發展,并構建系統化的數據信息平臺。為了提高數據傳輸質量和效率,需要把數據信息平臺劃分為國家級和省市級的平臺層級,并將2 個平臺進行有效連接,實現數據共享和快速傳輸,加大數據信息的利用效率。
(3)信息化技術背景下,可以把信息采集、傳輸設備與計算機設備進行連接,構建系統化的數據庫,進行數據存儲,還可以利用專業的計算機軟件對獲得的數據進行全面分析處理,形成表格、圖像等,為操作人員提供直觀化的數據信息,推動水資源管理效果的全面提升[2]。
要構建完善的水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可以借此平臺對水資源管理信息進行全面的接收和處理,保障各子系統的正常應用。在開展水資源管理工作時,需要構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監測體系,結合水資源管理的基本情況,科學引進和應用遙感和定位系統,全面監測水利信息的真實狀況,促進管理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建設,有效提升水利信息管理水平,促進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
水利信息化技術的有效應用,可以對水環境進行全面監測管理,獲得全面精準的監測數據,為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數據依據,促進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相關人員可以對監測獲得的數據信息進行全面分析、處理,以便對水文、水質情況進行科學的判斷,及時發現水污染情況,并綜合利用監測技術對其污染途徑進行全面分析與了解,以便提出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和方案。
八步區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設以及應用效果一般,并且具有明顯的滯后性,企業研發力度欠缺。為了進一步改善此種現象,提升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質量,需要加大軟件研發力度,在區內水利水電工程實際狀況的基礎上,實現功能的完善性和優化性,提高系統軟件操作的便利性,充分凸顯水利資源管理的優勢,提升信息化管理的創新性以及科學性。
防洪減災是水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可以利用信息化的監測技術對水文條件、動態變化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并對其變化特征進行綜合分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水利信息化技術在防洪減災工作中得到了極大地推廣和應用,強化了災害監測效果,可以對洪水災害進行針對性防治。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構建防洪系統,明確水資源管理重點,為防洪決策的科學評估提供依據。
人才對水利信息化技術建設具有直接的影響,為了使水利信息化技術能夠被有效應用,需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相關部門需要定期開展相應的培訓活動,提升專業人員的綜合素養以及專業技能水平[3]。
總而言之,賀州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后花園,生態環境問題不容小覷,雖然在水資源建設管理中已經開展了諸多工作,但實踐經驗表明,在未來的工作中,水利管理工作者仍然需要保持高度重視,不斷積累經驗、提高能力,制定出科學可行的水利工程實施方案,滿足水利工程建設目標,為城市建設發展夯實基礎。將水利信息化技術應用于水資源管理,不僅能大幅度提高管理水平,而且能夠有效提升工作效率,減少水資源管理成本投入,進一步推動信息化建設。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