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成
(馬相伯高級中學, 江蘇 丹陽 212300)
本學期,擔任高二年級選修地理的美術班級的教學任務,筆者因勢利導,將學生日常美術專業培訓和專業課學習過程中常用的“寫實性”學習技巧手法,轉移引用于學生對地理課的教學中,有意識地、有機地、有據可查地引入到地理綜合題的教學解答策略中。通過對具體的、真實性的地理情境“真問題”的真發現,引導其對地理情境“真問題”進行認真的思考,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圍繞真實性的地理問題開展扎實的問題探討意識,啟發其地理生活儲備中的地理默會知識,用地理的方法思考地理問題,逐步學會如何發現問題中的“關鍵詞”,圍繞具體的地理情境性問題有機地組織地理答案,并通過針對性的答案梳理,獲得地理綜合題回答時的“抓分點、得分點”能力(就是根據題目要求,通過對題目圖文材料的正確理解,“有一說一”地把問題所要求解的答案寫出來,即“看圖寫話”),奠定其地理學科課程學習的必備知識基礎,養就其地理問題發現、探討和解決過程中的地理關鍵能力,形成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品質。
在對地理綜合題進行分析、解答的過程中,基于地理真實性情境的地理問題回答,采用寫實記錄的方式進行寫實性評價,其實質是學生在基于具體地理情境的區域認知的基礎上,利用地理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地理默會知識,通過與地理真問題間的智慧真實“對話”,對相關地理問題的綜合思維能力的外在顯現;對地理綜合題進行分析、解答、書寫的過程,其實是學生地理核心素養通過地理問題的思考、解讀,對具體的地理問題的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全程性地理必備知識的一種積極的能力評價。作為仰望星空的地理學習者,在地理學習過程中能夠腳踏實地,自覺破解地理學習過程中的“內卷”,就會有具體的地理行動措施和地理實踐生力。要實現地理情境問題寫實性描述解題能力水平的提高,還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
1.關鍵性地理情境。即在結合地理問題審讀題干中的地理圖文信息時,認真尋找與問題中有關的地理關鍵詞,以及與該關鍵詞關聯的地理基本信息,如所在地區的地理位置信息(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氣候位置、交通位置、政治經濟位置、板塊位置等),以及與之匹配的地理區位(自然、社會經濟、技術)因素信息,形成正確的地理位置知識坐標關系鏈,為正確打開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解答奠定靶向性、準確性的地理知識圖譜(腦空間地圖)認知基礎。
2.規范性地理用語。即在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解答時,使用正確的、規范的地理語言進行寫實性描述,而非寫意性的概括描述。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土質原因,其規范的地理寫實性描述是:黃土高原地表主要組成物質為黃土,其以細粉沙為主,土壤中有較多的孔隙,具有明顯的垂直發育節理性,遇水易于分散,抵抗流水沖刷和流失侵蝕的性能較弱,容易導致水土流失。
3.系統性地理層次。即在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解答時,要根據地理事物、地理現象發生、發展、演繹的基本邏輯順序,進行合乎地理知識邏輯關系演變的先后秩序組織答案,使得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的解答具有清晰而準確的、符合地理發展規律的系統性、層次性。如關于工業地域的形成的地理邏輯關系,即工業聯系形成工業集聚,工業集聚形成工業地域,工業地域發育形成不同類型的工業城市等。
4.真實性地理解答。即在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解答時,要針對性地、實事求是地對相關的地理問題進行寫實性的描述解答,明確其題目要求回答的地理問題的指向性,既不能“夸大其詞”,也不能“無中生有”,亦或者“視而不見”。如綜合治理黃土高原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具體是指:“固溝工程”“護坡工程”和“保塬工程”。如果把農業技術措施、生物工程措施也寫進來,既不符合題目要求,同時說明學生對具體的地理問題的“答案”要求的指向性不明確,屬于盲目答題的類型,要求教師對這類學生要嚴格引導,養就真實答題的良好習慣。
5.整體性地理寫實。即在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解答時,要根據題目中所提供的地理圖文信息(包括圖例)等,進行直白式的、寫實性的“地理語言創作”,形成既符合題目客觀事實的、也契合題目所要求的地理答案要求性和規律性。
其實,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答案時,有一個簡單可操作的整體性規范書寫格式,即:關鍵性地理情境(因)+得分點(果)。如要回答江蘇鎮江市交通便利,可以根據具體的地圖圖示情境,直白式地進行寫實性的描述:鎮江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臨近長江和京杭大運河,附近有大型河港鎮江港口;附近有京廣鐵路、京滬高速鐵路和滬寧杭城際高鐵經過,臨近G42高速公路、312國道等國道和101省道等(關鍵性地理情境),水陸交通便利(得分點)。如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布局特斯拉電動汽車生產基地,其有利的社會經濟區位是:地處上海浦東郊區,臨近著名的高校和科技產業園區,勞動力資源豐富,是我國的科技創新人才聚集地(關鍵性地理情境),科研科技支撐力量強(得分點);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和長江經濟帶內,附近大中城市眾多,人口眾多(關鍵性地理情境),汽車消費市場前景廣闊(得分點);臨近長江和上海港,內河航運和海運發達,有京滬、滬廣高鐵,以及滬蓉、京滬等高鐵和高速公路暢通內陸,實現水陸聯運(關鍵性地理情境),水陸交通便利(得分點);農業基礎好,工農業生產發達(關鍵性地理情境),社會經濟發達(得分點);地處我國改革開放前沿地區,國家提倡大力發展新能源車,還有新能源車購車補貼(關鍵性地理情境),政府政策支持(得分點)等。
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的一般教學方法與步驟:
學生圍繞具體的地理“真問題”,在閱讀該地理情境材料,或者看完一段地理情境微視頻后,按照“關鍵性地理情境(因)+得分點(果)”的綜合題寫實性描述原則,按照以下方法與步驟流程,開展“真問題”的研修、討論。
1.小組合作。同學間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圍繞“真問題”情境的主題話題,相互交流、互相探討。
2.看圖說話。小組集體研討后,推選1位同學(或自薦)根據圖文材料,按照“關鍵性地理情境(因)+得分點(果)”的綜合題寫實性描述原則,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
3.看圖寫話。所有學生根據上述“成果”交流,按照地理事物發生發展的先后邏輯關系,寫出其中的“因果”關系。
4.投屏展示。學生自己上講臺投屏,再次闡釋自己的地理研修“成果”,同學或教師進行終結性評議。
5.查漏補缺。自我總結、查漏補缺。
經過這樣“翻來覆去”的綜合題“真問題”寫實性描述實踐課打磨,拒絕學生在探討具體的地理“真問題”時的“滿嘴跑火車”,拒絕水過地皮濕式的地理情境問題解讀,拒絕沒有思考的平庸的地理“對話”。讓學生在這樣的地理“真問題”探討課堂里浸潤,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地理“真問題”學習的溫度、研修的信度;師生只有在地理課堂變革里親身實踐,才能在“真問題”的探討中獲得真知,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地理關鍵能力。
地理綜合題的寫實性描述解答,是學生基于地理思維認知的質性自評價能力描述,這種描述要基于具體的地理問題情境,根據具體的地理問題要求,使用規范的地理語言,通過對具體的地理問題的范圍、問題的維度、問題的向量、問題的靶向性等,進行高度指向性的地理問題抽象與問題概括的寫實性描述。它要求學生要通過有序、有理、有據的廣博的地理閱讀、深刻的地理思考、厚實的地理實踐,通過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解答轉化為地理專業般清晰的、準確的、規范的地理語言表達能力,用地理的方法學習地理,讓地理學習充滿幸福的“地理味道”。
學生的地理答題優良習慣是可以逐步培養出來的。筆者在與所教班級的藝術類選修地理學生打交道的這些日子里,經過地理教與學時光的雕琢與持久的師生間地理“對話”,逐步摸索出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解答的一般策略。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據研究,山東乳山市白沙口灣水深約2米,因第四紀冰期后期氣候轉暖,被黃海海水浸沒而成,并在基巖海岸發育了古海蝕崖。距今約5~1萬年前,該海灣形成了東西延伸的白沙灘沙壩,潟湖也隨之形成。在潟湖北部,白沙灘河每年攜帶泥沙輸入,但其輸沙量季節差異大。1984年,為阻擋東來的沿岸泥沙淤積堵塞潮流通道,于是順著潟湖出口修建了350米長的丁壩。下圖為白沙口海岸地貌簡圖。

解析:本組題目給出了山東省乳山市白沙灘河入海口附近第四紀冰期后期氣候轉暖所形成的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以及1984年當地為阻擋黃海海浪潮涌所帶來的沿岸泥沙淤積堵塞潮流通道,順著圖示中的潟湖出口修建了一條350米長的丁壩的治理措施,“白沙口海岸地貌簡圖”的右側配有相應圖例等圖文資料;本題組主要考查學生的地域區域認知能力、讀圖綜合思維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運用能力等。
案例解讀1:推測第四紀冰期后期古海蝕崖的形成過程。
根據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解答的原則和方法,首先,引導學生閱讀“白沙口海岸地貌簡圖”及其關聯的圖文資料,要求學生要根據題目的問題“推測第四紀冰期后期古海蝕崖的形成過程”:
1.首先要明白該問題中的“關鍵詞”有哪些?通過審題,該道題目中的關鍵詞有“第四紀冰期后期”“古海蝕崖”“形成過程”。
2.這三個關鍵詞告訴我們哪些基本的地理事實?三個關鍵詞中的哪一個關鍵詞是我們要回答的“真問題”?
3.結合這些關鍵詞告訴我們的基本的地理事實,以及我們需要回答的“真問題”,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開展思考、分析?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圍繞上述學生自主研討后“訂制”的地理情境性“真問題”進行探討。經過小組集體智慧的“地理思想勞動”,大家發現了這道問題中的“真問題”核心,即解答這道問題的核心關鍵詞是“形成過程”。同學們結合題目的地理真實性情境描述,即“推測‘第四紀冰期后期’‘古海蝕崖’的‘形成過程’”,結合語文學習知識,將其進行了“斷句”,找出其中的語言邏輯關系,一致認為應該從“古海蝕崖”所處的地理位置、地質歷史時期和河口附近的外力作用影響等方面,對白沙灘河入海口附近第四紀冰期后期古海蝕崖的形成過程進行分析。
4.“真問題”找到后,如何對其進行寫實性描述?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前述總結出來的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的解答原則與方法,采用“關鍵性地理情境(因)+得分點(果)”的思路進行地理寫實性描述“創作”解答,即:
根據題干圖文材料,該地區地處36°50′N~37°N、121°40′E~121°45′E之間,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區(關鍵性地理情境:所處的地理位置);從圖示圖例看,該地海岸地貌屬于基巖石質海岸(關鍵性地理情境);第四紀冰期后期由于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關鍵性地理情境:地質歷史時期),使得海水能夠貼近并入侵到古海蝕崖附近(得分點),石質海岸因此易于受到朝向古海蝕崖海岸的盛行海浪的侵蝕(得分點);該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關鍵性地理情境:河口附近的外力作用),夏季盛行東南季風,在山東丘陵地勢的抬升作用,加之白沙口海灣喇叭口的地形地勢影響,使得東南季風的勢力較強(得分點:河口附近的外力作用影響作用),導致東南向的盛行海浪不斷侵蝕基巖海岸(得分點:河口附近的外力作用影響作用),海岸線則逐漸后退(得分點:河口附近的外力作用影響作用)而形成(現在的古海蝕崖地貌景觀)。
教師通過地理情境性“真問題”的“問題式”導向性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位因素的綜合思維品質自我檢視,通過對真實性地理情境問題的地理感官的真實性“問題元素”的探究,發現其中的地理問題寫實性描述解答答案元素,實現地理問題元素從抽象、到概括、再到寫實性描述,再到地理學習精氣神的心理愉悅,逐步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品質的寫實性描述品相,獲得地理問題解答的分值保值性和增值性能級提升。
案例解讀2:判斷白沙灘河輸入潟湖泥沙量最多的季節,并說明判斷理由。
通過設置真實性的地理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用正確的地理邏輯綜合思維方法,學會用地理的方法探討地理問題,培育其精準的地理問題答案指向性研判,樹立學生正確的地理學習理念,實現學生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解答的生命涅槃。
對于案例解讀2中的真實性地理情境問題,教師繼續引導學生結合題圖信息資料,對“白沙灘河輸入潟湖泥沙量最多的季節”,及其“理由”進行深度探討。經過一個階段的地理課堂教與學的“煎熬”與“磨練”,學生們已經初步自我了解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解答的基本思路,即“關鍵性地理情境(因)+得分點(果)”的方法進行小組合作研討。
首先,學生在地理課代表的組織下,圍繞題目的指向性內容,將問題進行合理“分解”后,形成自主“訂制”的指向性問題,并圍繞下列問題開展小組合作探討:
1.白沙灘河所在地區屬于什么氣候類型?
2.這種氣候類型的基本特點是什么?
3.通過對題干問題的理解,說明白沙灘河具有怎樣的水文特征?
在小組合作探討的過程中,有學生隨機提出了下列問題:
4.該地區的主要外力侵蝕作用是什么?
5.圖示中的“潟湖平原”圖例和圖示中的潟湖平原面積說明什么問題?
6.河口三角洲的形成說明什么問題?
同學們經過認真而激烈的研討,給出了具體的問題寫實性描述思路:要能夠準確地判斷出白沙灘河輸入潟湖泥沙量最多的季節,主要從白沙灘河所在地區山東丘陵地區所屬的氣候類型大環境分析入手,明確其氣候類型,再從其具體的氣候特征角度,思考其對白沙灘河河流徑流的季節變化影響;接著,根據白沙灘河河道的相對平直,以及支流較少方面,說明其汛期河流流量大、流速較快;然后,從圖示圖例和對圖文材料的研讀、分析、辯論等,倒推出山東丘陵植被覆蓋較差,其具體表現就是河口附近形成面積較大的河口三角洲,以及潟湖平原等。
經過同學們的思考、辯論、整合,最后在地理課代表的帶領下,大家按照“關鍵性地理情境(因)+得分點(果)”的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解答策略,形成以下答案:白沙灘河輸入潟湖泥沙量最多的季節是夏季。因為該地區地處山東丘陵地區,屬于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關鍵性地理情境:地理位置、氣候;得分點),白沙灘河流量大,流速較快(關鍵性地理情境:河流水文特征;得分點);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表植被破壞嚴重,地面流水侵蝕較強烈(關鍵性地理情境:植被破壞、流水侵蝕;得分點),徑流含沙量大,從丘陵地區攜帶大量泥沙輸入潟湖(關鍵性地理情境:潟湖泥沙量增多原因;得分點),所以夏季泥沙輸入量較大。
通過引導學生對真實性的地理問題情境的探討,培育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地理生活默會知識,培養學生采用發散思維的方法,采取“分割包圍”“圍魏救趙”“圍點打援”的地理學業關鍵能力生長戰術,將抽象的地理問題“具象”化,在問題的探討和分享中提高地理核心素養。同時,學生在問題的研討過程中,能夠主動發現與問題解決有密切關聯性的“動態生成”問題,值得鼓勵和肯定。這說明,在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下,學生自覺學習的主體地位已悄然生長,學生對地理問題探討和問題解決的關注點已從“解題”向“解決問題”、從“做題”向“做人做事”的有機轉變[1]。
案例解讀3:說明修建丁壩后對潟湖面積帶來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
對于該地理真實性情境問題,筆者根據藝術班級學生有很多畫具、顏料的情況,隨機引入這些“臨時教具”,讓學生通過模擬地理實驗的方法,用手持的顏料調色板、畫筆、廢棄的顏料、廢棄的畫盒,學校施工工地“討來”的沙子,以及學生用來畫油畫后吹干用的小吹風機模擬海風等,實景模擬白沙灘河入海口附近修建丁壩后對潟湖面積帶來的變化,并分析“丁壩”修建前后河流泥沙、海浪侵蝕與堆積作用對潟湖面積帶來的影響。因為學生的積極參與,對具體而真實的問題的直觀感知強,問題得以很好的解決。
然后,仍然按照之前的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的解答思路,對問題答案進行了“創作”解讀:由圖可知,1984年丁壩修建后,壓縮并延長了西部潮流通道,降低了潮流通道的進出潮流量和潮流的流速;同時,潮流退潮的流速也降低,導致潟湖泥沙下泄減少,有利于河口附近潟湖的淤積,加劇了潟湖的淤積速度。同時,隨著白沙灘河攜帶泥沙不斷的輸入,白沙灘河河口三角洲將不斷擴大和淤高;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白沙灘河入海口右側的潟湖平原的面積也就不斷地發育和擴大;而隨著潟湖平原面積的進一步發育和擴大,潟湖面積也就逐漸縮小,并可能逐漸走向消失。
地理真問題的“學習—探討—解決”征程漫漫,在對具體而真實的地理問題情境探討過程中,能夠讓學生切實而真實地感受到自己的地理學習“專業發展”的實操動靜[2]。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解答策略的自省自悟自覺,在一個獨立的、規則的、學習自研修的地理空間里酶化,與自己深情地地理對話、與地理真問題和解,期待并書寫著曼妙的、美好的未來“地理生活”。
令人欣慰的是,筆者基于地理“真問題發現—真問題探討—真問題解決”的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解答,促進學生地理關鍵能力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證了江蘇省馬相伯高級中學開展的促進“真問題”解決的“三真六環”課堂教學實踐的基本價值追求:讓課堂真學習在真問題情境深度教學的過程中真實地發生[3]。
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的教學策略,就是要通過系統性的地理解題教學引領,減滅羅杰斯所言的學生是“課堂觀光者”現象,就是要讓地理學習在課堂上真實地發生,從地理學習的自研修到他我共研的生命共同體課堂研學,引導學生實現從淺表性地理學習到深度的地理研修性學習,進而激發出教師指向深度地理學習的高品質教學設計共振。
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的教學策略,利用地理情境“真問題”的發現、探討,解決地理綜合題解題過程中的關鍵步驟之“真問題導向”“真任務發現”“真任務探究”“真問題解決”,尋找到新時代地理教師專業生長的實踐新樣式[4]。畢竟,地理課堂里藏著學生的未來,地理教師所有的辛勤付出和思想勞動,都是新時代地理教師與學生“一起向未來”的堅定的文化自信。
課堂教學不需要“革命”,需要的是教師遵循教學規律的課堂“變革”。地理真問題的真發現、真探討過程,其實就是一種積極的真學習的過程性自評價;地理答案的梳理、思考、書寫過程,其實也是一種科學地理思維品質的終結性自評價,只不過此時的這種評價,最終是以賦分的形式呈現出來的。這一自評價過程還只是屬于達標性學科能力評價。要想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和進步,就需要對具體的問題情境再認識、再梳理、再總結和再提高,逐步升華為地理教科研思想力[5],進而實現地理綜合題寫實性描述的品質型終結能力評價,成就師生間的與時偕行,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