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多元的文化內容也開始逐步融入我國,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思維模式,都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娛樂方式多元化,傳統的評劇藝術發展面臨極大的沖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評劇的了解不足,而評劇傳承人大多年齡漸長,從而就會導致評劇的傳承人斷層,傳承與發展受到阻礙。評劇藝術發展至今為止,已經有百余年的歷史,是我國優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本文主要分析評劇藝術特征,并對評劇藝術的發展路徑展開思考。
二、評劇藝術概述
(一)評劇的起源
評劇起源于清朝末年,迄今已有百余年的發展歷程,由于是在河北地區鄉村說唱藝術“對口蓮花落”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這一表演劇目通常會受到燕趙文化的影響。其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區域的歷史、地理和文化等多種元素,運用通俗易懂的詞匯與優美的曲調,彰顯了地域特征,因此具有顯著的鄉土氣息,受到了人們的喜愛。[1]后來,東北歌舞傳入了山海關,因此蓮花落藝人便吸納了東北歌舞元素,開始對劇目進行改編與創作,例如《王二姐思夫》和《王二小趕腳》等相關劇目都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二)評劇的流派及傳承模式
伴隨著評劇藝術的飛速發展,也開始越來越成熟,產生了各種各樣不同的流派,而每一個派別都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并且每一個流派的藝術風格主要呈現在其獨特的唱腔上,例如白派的藝術風格較為悠揚婉轉,而韓派的藝術風格較為嫵媚等。不同流派的受眾群體也具有較大的差異,但都受到了人們的喜愛與關注,這也就直接說明了評劇藝術是在不斷發展的。而一個流派想要更好地傳承下去,那么不但要擁有獨特的表演風格以及人物塑造能力,并且要與時俱進,還要擁有傳承人來確保派系的持續發展。一些老藝術家整體的表演風格掌握多元化并且擁有較為高超的表演技藝,但是由于他們的年紀不斷增長,如果沒有找到優秀的傳承人,最終將無人傳承優秀的藝術成果。[2]20世紀20年代,評劇藝術的發展達到了巔峰,這一階段不論是男演員還是女演員,都在評劇中成立了自身的流派,并且將自己的姓氏當作流派的名稱。而從評劇出現直到發展的過程中,也產生了諸多優秀的藝術家,正是由于他們的創新與改革才使評劇藝術能夠不斷創造更加輝煌的成就,成為我國的第二大戲曲種類,也正是由于這些藝術家的辛勤培養,才出現了更多的優秀傳承人,使評劇藝術能夠長期傳承下去。
三、評劇唱腔的藝術特征
(一)唱腔特征
戲曲唱腔可以劃分為曲牌體和板腔體兩種,評劇唱腔屬于板腔體,也就是說有一個基礎的調式,在這個調式上運用各種版式的變化,使評劇曲調唱腔劃分為正調、反調、越調、反越調、民歌小調以及西路調6種調式,而每一個調式有其自身的特征。[3]正調屬于評劇唱腔的基礎,調式運用較為常見,也是評劇的基本腔,在不同調式之中的運用很常見,大多是在男小生、男女腔和女腔唱腔之中運用,曲調明快高昂,能夠匹配戲劇劇情的不同環節,主要包含5大主體板與三類附屬板。板胡屬于主奏樂器,定弦是弦低音5,外弦2音。反調是相較于正調而出現的一種調,是二者之間剛好相反,反調的調高和正調相比低4度音程,本質上是五度宮系統。例如,正調是C宮,那么反調就是G宮,反調唱腔整體曲調婉轉悠長,通常能夠表現出悲傷的情緒,一般是用來表現人物的心理變化。[4]反調唱腔一般都會使用板胡作為樂器,但是它的定弦是里弦1音和外弦5音。傳統的反調內容沒有正調板式豐富,然而解放了反調的板式之后,就可以運用在各種劇種的主角唱段之中。60年代初期,反調大慢板第一次在作品《無雙傳》中出現。越調與反調相同,都是正調的上5度調式,雖然二者的調高相同,然而唱腔上的差異較大,通過實踐可以得知越調的越說的是翻越的意思,也就是突破正腔聲調。[5]主奏的樂器是大板胡,定弦里弦5音和外弦2音,樂調劃分為男腔越調與女腔越調。男腔越調是50年代的《秦香蓮》以及《金沙江畔》等劇目中逐步運用的,男腔越調的出現,也使男女同腔同調的問題被突破,也就是男腔整體音域偏高的問題被解決了,并且也使男腔現代戲中的音樂作用更加顯著地呈現出來,使中低音區得到豐富。而女腔越調第一次是在《志愿者的未婚妻》中發展而來,與男腔越調屬于同調異腔的聯系。也可以說,越調的產生與發展,推動了評劇整體唱腔的發展。反越調也被人們叫作越反調,由于其運用了女腔反調,所以通常情況下說的是男腔,與越調是完全相反的,即異腔異調。[6]反越調本質上是越調上五度腔調,主奏的樂器一般運用大板胡,定弦里弦1音和外弦5音。民歌小調是在蓮花落時期就已經產生的,隨著評劇藝術的不斷發展而開始運用,主要是針對人物的一些特定場景提供服務,包含太平調、大悲調和傳夫調等。西路調是從西路評劇發展而來的,整體曲調活潑歡快,大多都是小花臉以及彩旦等各種唱腔,從而使曲調整體更加具有力度與色彩,主奏的樂器是板胡,調高大多是正調和越調的調高為基礎。
(二)板式特征
評劇的唱腔依照節奏以及速度和旋律的多種轉變構成了不同板式的變化以及唱腔的風格,融合了京劇以及梆子等各種藝術形式,構建了屬于自身的板式。評劇的板式可以劃分成三種,評劇的節拍形式也有四種,分別是一板一眼和一板三眼,以及有板無眼與無板無眼,戲曲唱腔中的整體內容呈現較為豐富,一般都會有多個板式的轉變和交替運用,這和劇中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情感表現等各種因素有關聯,下文針對常見的慢板、反調慢板以及二六板等多種板式進行分析。[7]
慢板屬于評劇藝術的基礎版式,在20世紀30年代,許多著名評劇藝人在實際表演過程中使慢板的運用越來越規范。慢板還可以劃分為正調慢板、樂調慢板、反調慢板與凡字調大慢板。慢板整體結構通常是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的,每一個樂句是4個小節,而每一個樂句也可以劃分成為三個小分句,主要特征就是大多從頭眼起唱,分句之間有一些小的銜接。反調慢板屬于正調慢板基礎之上,再降低4度構成的,和正調慢板的使用方式基本相同,核心的語匯是5321,一般用來表現悲傷低落的情緒。早期的反調慢板類型的戲曲數量較少,因此在早期的作品之中反調唱腔比較少見。[8]二六板屬于唱腔之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版式,在評劇藝術的不同行當都得到運用,一板一眼,既能夠抒情也能夠敘事。94F0A381-21DF-4785-BBDB-0F33F1B792B4
(三)表演特征
評劇藝術吸收了民間各種歌舞的動作以及身段,主要是站在人們生活的角度運用優美的舞姿來對劇中的人物進行刻畫,例如評劇《寶龍山》中的跑秧歌等各種表演動作,就是運用了冀東的民間藝術,而民間秧歌的八字等表演,在評劇之中也較為常見。[9]而在評劇《賣水》中小姐體態優雅的出場和丫鬟的整體動作,都運用了民間舞蹈的內容。正是由于評劇藝術中包含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因此才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劇中人物的塑造也是表演中的根本目標,為了能夠使人物更加立體化,也需要演員針對角色情感,首先有一個較為整體的感知,然后將角色的情感轉化為自身情感,這樣才能在表演過程中與觀眾產生共鳴。語言通常是運用獨白或者旁白以及唱腔等各種方式來呈現的,而動作則是使用外部形體以及一些停頓等,使整體舞臺表演的動作達到統一。
四、評劇藝術的創新發展路徑
(一)在青少年群體中推廣評劇藝術
評劇的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由于喜愛評劇藝術的人數正在不斷減少,受眾面大大縮小。尤其是我國的一些青少年群體對評劇藝術了解甚少,從而導致評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都受到了影響。為了促進這個問題的解決,就需要利用學校優勢,在青少年群體中推廣評劇藝術。由于學校內部擁有專業的師資力量以及課程資源,而這些本質上都能夠促進評劇藝術的發展與創新。所以,相關部門應重視評劇進校園,加強校本課程開發,加強評劇藝術在教學中的滲透,使評劇課程更加完善。例如,教師可以將評劇的唱法以及表演特征等各種知識在日常教學中進行融入,從而逐步促進青少年群體對評劇藝術的了解。同時,學校也要加強與評劇專業人才的合作,可以請一些評劇藝術團體來到校內進行宣傳演出,讓學生在近距離欣賞評劇藝術的同時,傳播優秀的評劇精神內核,激勵學生對不同行當進行模仿,從而去親身感受評劇藝術帶來的魅力。同時,要提升學生對評劇藝術進行鉆研的積極性,課后評價以激勵為主,以促進評劇藝術的可持續發展。
(二)在社區推廣評劇藝術
為了能夠促進評劇藝術的發展與創新,可以利用社區與評劇團進行合作,通過評劇藝術進社區,使廣大城市居民近距離地欣賞評劇藝術,擴大評劇藝術的影響力和傳播力。相關部門可鼓勵社區與評劇院團長期合作,定期宣傳推廣評劇藝術,還可以使用流動電影的方式去播放一些評劇藝術作品。[10]這樣就能夠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之中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評劇表演藝術,在豐富居民業余生活的同時,提升居民對評劇藝術的熱情。與此同時,還可以鼓勵一些有表演興趣的人們參與到評劇表演過程中,使評劇藝術走進人們的生活,從而深刻感知到評劇藝術帶來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評劇藝術的不斷發展。
(三)評劇創作要保證創新意識
現階段的評劇藝術發展已經受到了阻礙,主要是由于當前的評劇藝術作品大部分都是傳統評劇作品,例如《楊三姐告狀》和《梨花頌》等,由于內容缺乏創新,并且與當前實際社會現狀不符,所以會直接影響到評劇文化的發展。所以,在當前評劇藝術發展的過程中,要首先對于評劇創作題材進行創新,在作品創作過程中要融合時代發展的特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以及當前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創作出人們喜愛的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評劇作品,才能滿足現階段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才能促進評劇藝術的大發展。所以,評劇創作人員要與時俱進,具有創新意識,善于在日常生活之中挖掘素材并加以創新,為評劇藝術注入新鮮血液。
五、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階段的評劇藝術發展到了瓶頸期,雖然其在我國的傳統戲曲藝術中占據重要的位置,然而要想實現有效傳承與弘揚,還需要相關部門重視評劇藝術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并開發其創新路徑。目前評劇藝術的受眾不斷減少,評劇傳承面臨重大挑戰。為了促進這些問題得到解決,使我國的評劇藝術真正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得到大發展,就需要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對評劇藝術進行傳承與創新,使傳統文化迸發出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劉志梅.天地有正氣? 于人曰浩然? 論評劇電影《包公三勘蝴蝶夢》的藝術魅力[J].中國戲劇,2022(01):75-77.
[2]杜滇峰.頌燕趙才女? 書傳奇人生——簡論評劇《安娥》到電影《安娥》的藝術深化[J].大舞臺,2021(05):16-18.
[3]桑育新.冀東蓮花落衍變為中國評劇的發展過程探究[J].大眾文藝,2021(14):15-17+29.
[4]古雯業.河北省民辦藝術類高校促進評劇文化傳承的思考[J].大眾文藝,2021(07):122-123.
[5]劉志永.淺談評劇“花臉”藝術的獨特魅力[J].戲劇之家,2021(11):27-28.
[6]張錦怡,魯小艷.評劇《乾坤帶》的藝術價值及其現實意義[J].戲劇之家,2020(36):43-44.
[7]高紅蓮.論評劇表演藝術形式的新變化[J].戲劇之家,2020(14):34-35.
[8]劉連英.評劇唱腔的音樂特點及審美價值研究[J].藝術評鑒,2019(02):49-51.
[9]李小雙.評劇藝術的繼承及發展路徑[J].戲劇之家,2018(05):42.
[10]白麗娟,李亞平.提升城市軟實力語境下的唐山傳統民間藝術發展狀況研究——以評劇為例[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16,14(03):83-86.
★基金項目:本文系津唐秦地區的傳統音樂創意產業模式探索(項目編號:20190313010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馮彬,女,本科,唐山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學、音樂教育)
(責任編輯 劉冬楊)94F0A381-21DF-4785-BBDB-0F33F1B792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