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明



摘 ? 要 ?參與足球運動需要運動者具有良好的協調性,這樣才能保證在復雜多變的賽場上運動員能夠按照實際的情況快速做出各種動作。本文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以及數理統計法的幫助下,對初中女子足球運動員在不同訓練方式下對提升快速協調能力方面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的訓練方式均能夠提升快速協調能力,但使用S型穿梭跑的訓練方式相比于使用快速梯繩的訓練方式對提升運動員快速協調能力的效果更為明顯。
關鍵詞 ?訓練方式 ?初中女子足球運動員 ?快速協調能力
一、引言
足球運動員只有擁有較好的協調能力,才能形成運動機能,不然即使他們表現出再優秀的速度與體能,也無法展現出最好的足球技能。在足球比賽中,運動員需要在高強度的運動中完成數量較多的快速回防、短距離快速沖刺等動作,因此具備快速奔跑能力是成為一位優秀足球運動員的基礎。只有運動員具有較強的協調能力,那么他們便能夠在足球賽場上做出轉身、急停、帶球、停球以及快速改變方向等一系列完美的動作。從目前國外所開展的足球訓練上看,他們往往采用最簡單的道具來完成足球相關訓練,在訓練爆發力與協調性時常用循環訓練的方式要求運動員完成高頻率踏步踩圈、沖刺跑以及繞桿這三組動作。從訓練方式上來看,國外足球隊并不會借助非常復雜的器械完成訓練。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主要針對足球運動員應當具備的速度與協調性,改變以往單調且枯燥的訓練方式,以簡單且多變的運動方式來使運動員的速度、協調性得到有效提升。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了18位某初中女子足球隊隊員作為研究的受試者,并將18位女生隨機劃分為A、B兩個小組,其中A組成員完成快速梯繩訓練,B組成員完成S型穿梭跑訓練。受試者基本資料見表1。
1.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知網、體育核心期刊、學術期刊網、圖書館等以“訓練方式”、“足球運動員”、“快速協調能力”等關鍵詞查閱了關于足球運動項目的相關文獻,其中共搜索到百余篇文獻,剔除相關度不高的文獻后,共收集4篇與本文研究相關度較高的文獻,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2.實驗法。本研究采取不同的訓練方式對足球運動員進行訓練,將受試者隨機分為A、B兩個小組,所有小組成員均完成五周、每周3天的訓練,最后評估受試者訓練前后提升速度的能力以及快速協調能力之間的差異,以此來獲取本研究所需要的相關數據。測試方法主要有一下四項。
(1)30米快速繩梯訓練:利用一格一步的繩梯在田徑跑道上測試運動員的30米最快速度跑。
(2)30米S型穿梭跑訓練:將障礙物與標志桶放置于30米內的田徑跑道上,要求受試者采用最快速度跑完。
(3)30米基礎速度測試:測試受試者跑完30米田徑距離的最快跑步速度。
(4)30米快速協調測試:將紙箱、呼啦圈、標志桶等障礙物放置在30米內的田徑跑道上,要求受試者運用最大速度完成S型穿梭、跳圈以及跳躍動作。
3.數理統計法。對所獲得的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并將數據錄入EXCEL表格中進行初步分析,再錄入SPSS軟件進行深入分析,分析數據所反映出來的現象和問題,為論文的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三、結果與分析
(一)30m基礎速度測試
1.A組30m基礎速度測試。表2為A組第一周至第五周完成30米基礎速度測試的結果,各周30m基礎速度測試平均值及標準偏差分別為第1周5.74±0.25(m/s);第2周5.47±0.19(m/s);第3周5.60±0.24(m/s);第4周5.76±0.27(m/s);第5周為5.66±0.23(m/s)(表2)。
1.A組30m快速協調測試。為A組第一周至第五周完成30m快速協調測試的結果中,各周快速協調測試平均值與標準偏差分別為:第1周3.56±0.12(m/s);第2周3.67±0.12(m/s);第3周3.70±0.12(m/s);第4周3.73±0.14(m/s);第5周為3.77±0.12(m/s)。
2.B組30m快速協調測試。B組第一周至第五周完成30m快速協調測試的結果中,各周快速協調測試平均值與標準差分別為:第1周3.57±0.13(m/s);第2周3.73±0.17(m/s);第3周3.75±0.16(m/s);第4周3.78±0.19(m/s);第5周為3.87±0.19(m/s)。
(三)基礎速度與快速協調測試
1.A組基礎速度與快速協調測試。運用線性回歸相關分析,對A組受試者的快速協調以及基礎速度的訓練前及訓練后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在訓練前A組受試者的快速協調及基礎速度的相關系數為0.61,達顯著相關(P<0.05);而訓練后A組受試者的快速協調及基礎速度的相關系數為0.45,沒有達到顯著相關。
2.B組基礎速度與快速協調測試。運用線性回歸相關分析,對B組受試者的快速協調以及基礎速度的訓練前及訓練后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在訓練前B組受試者的快速協調及基礎速度的相關系數為0.79,達顯著相關(P<0.05);訓練后B組受試者的快速協調及基礎速度的相關系數為0.86,同樣達到顯著相關(P<0.05)。
(四)A、B組基礎速度與快速協調后測
1.A、B組基礎速度后測表現。對A、B兩組受試者在訓練后的基礎速度測試數據進行線性回歸相關分析,發現A、B兩組基礎速度的相關系數為0.3,未達顯著相關。
2.后測A、B組協調。對A、B兩組受試者在訓練后的快速協調測試數據進行線性回歸相關分析,發現A、B兩組快速協調的相關系0.1,未達顯著相關。
四、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快速協調。A組受試者接受5周的快速梯繩訓練后,所測試得出的快速協調能力的平均值及標準偏差與測試前數據相比較高,快速協調具有明顯的相關性(P<0.05)。B組受試者接受5周的快速S型穿梭跑訓練后,所測試得出的快速協調能力的平均值及標準偏差與測試前數據相比較高,快速協調同樣具有明顯的相關性(P<0.05)
2.基礎速度。A組受試者接受5周的快速梯繩訓練后,所測試得出的基礎速度的平均值及標準偏差與測試前數據相比較低,因此基礎速度測試不具備明顯的相關性(P>0.05)。B組受試者接受5周的S型穿梭跑訓練后,所測試得出的基礎速度的平均值及標準偏差與測試前數據相比較低,因此其基礎速度測試同樣不具備明顯的相關性(P>0.05)。
(二)建議
首先,本文測試的研究對象為初中女足球運動員,因此筆者認為今后可以選取不同層級的運動員再次進行測試;其次,本研究在進行數據分析時,只是收集了30m快速協調的速度以及30m基礎速度兩個數據,為了使研究更為完善,應當加入運動員心跳率、乳酸值等其他生理學參數作為運動負荷分析與運動能力分析的參考數值;最后,通過研究后所得數據,筆者認為今后在平時開展體能訓練時,除了要求運動員完成快速梯繩訓練及S型穿梭跑訓練外,還可以將快速力量訓練以及30m基礎速度訓練加入進來,以此來提高運動員的爆發力以及協調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峰.協調性練習在小學足球訓練中的應用[J].體育風尚,2020(06):76.
[2][俄]伊·尤·高爾斯卡婭,[俄]伊·夫·阿韋里亞諾夫,[俄]葉·恩·米羅涅恩科.9~17歲足球運動員一般性的協調性訓練程度評估標準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32(05):389-391.
[3]徐飛,謝浩,徐玉明.跳繩訓練對少年足球運動員動態平衡能力和協調性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17,53(03):71-77+107.
[4]王騰,詹建國,張金玲,等.以會定教:基于運動技能習得的視角[J].體育師友,2021,44(0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