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珺
教師在教學高中語文時,往往會為學生傳授一些關于儒家思想的內容。儒家思想雖然在現階段的學習中能夠幫助學生解決許多的問題,但是一些儒家思想由于貫徹了封建傳統思想,對現階段學生的發展也并不能夠起到完全的幫助。因此,教師需要用兩面性的思維對待高中語文中的儒家傳統思想,確保學生在學習儒家傳統思想時,能夠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防止學生受到儒家思想文化中的一些不好方面的影響,導致學生無法融入到學習過程中。教師針對儒家思想中的優秀文化,應當讓學生進行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面對儒家中的優秀文化,教師也應當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進行融入。同時,教師也需要確保學生能夠接受優良文化的影響,讓學生能夠有進一步的提升。同時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作為儒家四圣,強調的思想有所不同,教師就可以針對四圣的思想分別進行滲透,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接受四圣的思想優秀之處,確保學生能夠有效地運用這些人的思想,讓學生能夠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孔子的“仁”,孟子的“義”,朱熹的“理”,王陽明的“心學”都是學生應當掌握的具體思想,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學習這些思想,確保學生能夠弘揚良好的儒家思想。
一、“仁”的思想滲透
仁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具備的思想品質。同時孔子“仁”的思想中也包含了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司其禮,才能夠達到儒家思想的真正含義。在該思想中,教師可以明顯發現,對于貴賤以及尊卑在控制的人的思想中分配得十分明確,但是在現階段我們思想開放的社會中,教師不應當對學生滲透這種思想教學方法,應當讓學生能夠充分體會到尊老愛幼即可。許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能不會對這些具體的內容進行區分,統一為學生進行教學,那么學生在學習了這些思想內容后,可能無法達到教師所需求的效果。因此教師應當將思想中的內容進行區分,防止學生將所有思想完全接受,這就會導致學生的一些思想禁錮于傳統的思想中。教師應當培養學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這種思想才是在現今社會正確的仁愛思想。教師對于傳統思想的講解,只需要點到即可,讓學生了解傳統思想的具體內涵,確保學生能夠了解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對于知識性的內容,教師是必須講解的,但是教師如果讓學生親身實踐學習的內容則需要教師嚴格把控,防止學生在實際中樹立了不正確的思想,產生不正確的行為。
例如,教師應當將上述思想進行區分,對于尊卑以及貴賤的區分,需要讓學生簡單知曉在傳統的思想中有該內容即可。而對于長幼等方面的仁愛教學需要重點為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夠進行運用,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如果教師對于上述思想不進行區分,直接全部為學生進行教學,就會導致學生學習的內容過于傳統,讓學生的思想固化于傳統思想之中。傳統思想對于現階段的學生而言,并不是優秀的思想,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具有創新型包容的思想,而并不是接受所有的傳統思想。對此教師就需要進行教學以及實踐的區分教學,可以為學生講解儒家思想的具體內涵。但是對于實踐部分,教師只能讓學生實踐,在新時代下學生應當具有的思想即可防止學生產生不正確的行為,最終導致嚴重的后果。
二、“義”的思想滲透
“義”是孟子主張的思想,如果學生在實踐生活中沒有“義”的思想作為指導,那么就會導致學生出現許多不正確的思想因素,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以及道德品質。雖然語文的學習主要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教學,但是語文教師也必須要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教師的教育責任是要將學生教育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才,能夠學習到各種各樣的知識,讓學生對于語文知識有嚴格的把控。同時教師也需要讓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素質,如果學生在生活中沒有正確的思想道德作為指引,就會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思想出現嚴重的偏差,在實際生活中的一些行為也會出現過激或是偏差。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中不僅應當承擔語文教學的責任,也需要為學生適當地滲透思想道德內容中“義”的部分。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生在學習階段最重要的就是修身,如果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將教學主體混淆,就會導致學生的思想品德可能不過關。因此,教師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雖然要對學生教學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但是一定需要為學生表明,重點讓學生在實踐中能夠以正確的角度對待傳統文化,防止學生在實踐中出現一些過激的行為。“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這樣的思想覺悟才是學生應當學習的正確思想,并不是教師直接對傳統文化的全部內容進行教學,讓學生模仿古代的傳統文化思想作為學生新時代思想的指導,這就會導致學生出現嚴重的思想問題。
例如,“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才是孟子思想的核心,教師需要讓學生能夠學習這種精神。學生需要為真理以及正義不斷探尋,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主要是需要讓學生對真理進行不斷的探尋。雖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般不會遇到舍生而取義的情況,但是教師也需要讓學生學習革命先輩的精神,讓學生能夠了解到革命先輩為革命事業所獻出生命的光榮事跡。教師可以重點為學生講解一些舍生取義的課文,這樣就能夠讓學生理解儒家的思想,從而培養學生的相應思想道德內容,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三、“理”的思想滲透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著重學習“理”的思想。“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理。”這強調了以“理”為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即萬事萬物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這就需要讓學生培養探尋本質的思想,也就是培養學生求源的思想。現階段越來越多的學生在許多科目的學習過程中,都只是簡單敷衍了事,對于課本中的一些具體知識點并不會進行深入探究,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學生也不愿意深入學習了解,對于一些比較難懂的知識點,甚至有些學生選擇主動放棄,連自主探索的機會都不愿意把握。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也是如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一些文章的講解,學生可能不明白教師為什么需要如此講解,就會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直接失去對教師的注意力,導致教師的教學效率降低。甚至有時教師在講解一些重要知識點時學生也選擇直接跳過,并且認為文中沒有需要自己理解的知識點。而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一定要為學生強調求源的思想,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探索自己學習的知識點出自何處,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更清楚地理解知識。B8A9856D-B93B-4EF1-AC0C-28667EE54251
比如在教學古詩詞時,教師對于歷史背景的講解,看似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對文章進行細致的講解,其實也是幫助學生求源的過程。教師需要讓學生理解這些文章的出處,讓學生明白作者的具體處境,這樣學生在把握整體文章意境時,才能夠充分地進行理解,確保學生能夠融入到學習過程中。對于一些語文中的細致知識點,教師一定需要讓學生進行細致的學習,防止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敷衍了事,只知道事物的表面后就放棄學習,這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也一定需要以理服人。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培養學生求源的思想,防止學生因為一些創新而忘記需要根據事物的本身情況出發進行思考,這就會導致學生在做事時無法高效地完成。
四、“心學”的思想滲透
在該思想的教學過程中,其實是對思想道德品質中“不忘初心”的重要思想的滲透。王陽明認為人性之初是無善無惡的狀態,即“心之本體”的狀態,善惡是人的心動了才有了區分,需要在入世修行中不斷地去除后天的惡,恢復人的“天理”本性,也就是“致良知”。教師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不忘初心,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終,對于具體內容的學習才能夠充分地發揮出效果。有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忘記了自己需要掌握的內容究竟是什么。許多學生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認為學習就是為了應付考試,甚至有些學生完成作業也僅僅是為了應付教師。其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本性并不是這樣的,學生學習的本心是要將知識能夠運用到實際中,讓學生學習的知識發揮作用,這樣才能夠確保學生學習的知識是有效的,讓學生能夠進行廣泛的運用。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也需要如此進行思考,讓學生在閱讀時不僅要完成閱讀題目,還需要讓學生思考在閱讀中能夠學習到什么。每篇閱讀中雖然有許多的問題需要學生來解答,但是教師需要讓學生解答的核心問題就是從閱讀中究竟學習到了什么內容,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忘初心。
例如,學生在學習閱讀時,其實其本身目的是為了豐富自己的文化視野,讓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閱讀知識。教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就需要給予學生足夠的引導,讓學生在學習時不能只是為了完成閱讀題目而進行閱讀,這樣就會嚴重影響學生的閱讀效率。甚至在有些情況下,如果只是為了完成題目而進行閱讀,學生的閱讀分數一定不會高。因此,教師需要讓學生能夠沉浸到閱讀中,才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
結語:
在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難免會接觸到儒家的思想,教師針對儒家的思想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充分地進行學習,對語文知識進行思考,讓學生融入到語文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同時教師可以針對儒家思想的具體思想展開分析,讓語文課堂能夠根據思政的思想進行改善。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夠直接接觸儒家思想的核心,從而通過語文課堂能夠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等多方面的內容,讓語文課堂更具有實踐化意義。B8A9856D-B93B-4EF1-AC0C-28667EE5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