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
中學語文教材里所選的課文,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這些文章的語言、結(jié)構和情節(jié)等,堪稱完美。我們按著文章的設計、安排和構思去組織教學,當然無可厚非。但我們?nèi)绻茉诮虒W中設置一些有趣的“假設”,也許能夠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增加一些“趣點”,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語言改換的假設
學習語文的基本任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漢語言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形象性,這是文章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能激發(fā)讀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景物或生活圖景。教師要能引導學生賞析語言,品味出語言的豐富、生動、含蓄。同時語言不只是讀者情感的外現(xiàn),它還為作品的主題思想服務,使其形神兼?zhèn)洌屪x者真切地感受作者的內(nèi)心感情。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做一些生動可感的語言假設,一是變換詞語的假設,二是變換句子的假設。
1. 假設去掉幾個詞語,品味一下是否會減弱語言的表現(xiàn)力
魯迅《風箏》第三段中有“呆”“出神”“驚”“跳躍”幾個詞語。課堂上,我讓學生把“呆”“出神”“驚”“跳躍”幾個詞語去掉,再讀一下,感覺怎樣。有的學生說:“這幾個詞去掉后,大體意思沒有改變,但總感覺缺點什么,好像深秋的樹林沒有了樹葉。”有的學生說:“雖然只去掉了四個詞,但韻味全無了,眼前沒有了生動的畫面,重讀后,好像是喝一杯白開水。”同學們說得很深刻,這幾個詞語確實刻畫出了小兄弟對風箏的入迷程度。相信每個讀者此刻眼前都會浮現(xiàn)出一幅感人的小兒畫面,讓你心酸,這就是“呆”“出神”兩個詞語的效應。假設把這幾個詞語去掉了,如何刻畫人物的形象?如何體現(xiàn)人物的情感?
《風箏》第四段中還有:“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這幾句話,這幾句話中涉及到兩個人物,一個是“我”:“我”發(fā)現(xiàn)“秘密”后,“憤怒”“即刻”“伸手”“抓斷”“擲”“踏扁”“傲然”……這幾個詞語就把“我”刻畫得栩栩如生。那么小兄弟呢?恐懼、害怕,“絕望”地站在小屋里……,掩卷遐思,小兄弟那滿臉無望之情迎面撲來。這樣強烈的效果只因有這幾個詞語的表現(xiàn)力。假設一下,缺少了這幾個詞語,效果會怎樣?有些同學認為:“當然不能有這個效果”。就這幾個詞語,活靈活現(xiàn)地寫出了一個追求美的心靈的小兄弟形象和一個殘害美的心靈的偽道士的“傲然”之態(tài)。兩種心境的描寫形成了強烈的沖擊力,使人們的靈魂為之震顫。假設去掉了,表達效果就不再一樣、不再有強烈的沖擊力了,不會有視角形象,也不會有心靈的震撼了。
2. 假設改換了句子,鑒賞一下作者的情感如何
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中第一段有:“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這段中的幾個句子,運用了色調(diào)襯托(反襯)的手法,引發(fā)讀者對北方陰風怒號、天寒地凍的想象。讀者想象中北平的“寒色”襯托了濟南冬天的“暖色”,倫敦的“暗色”襯托了濟南冬天的“明色”。假設把這幾個句子變換一下,改為:“北平冬天刮風,濟南冬天沒有風。倫敦冬天無日光,濟南冬天響晴。”這里只是稍微變化一點句式,但表達的情感就迥然不同了。這種句式缺少了沖擊力,沒法在讀者頭腦中產(chǎn)生光、色、態(tài)的具體形象,無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象,也就無法形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畫。所以雖然句子只是簡單地變換了一點,意思也沒有改變,但表達的思想情感就大不相同了。
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中說:“……這叫什么咸鴨蛋呢!”這里有一個“呢”字,還有一個感嘆號,是個感嘆句。為一個鴨蛋而驕傲,好像還在跟誰賭氣,真夠天真的。這個感嘆句不但使情感表達強烈,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作家純凈天真的心性、寧靜淡泊的生活態(tài)度。假設沒了“呢”字,不用這感嘆句式,直接說:“這不叫咸鴨蛋”,這樣的句式也能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喜歡家鄉(xiāng)的鴨蛋,不喜歡北京的鴨蛋。但這樣的表達太直白了,作者的情感蘊味就全無了,無法展現(xiàn)作者內(nèi)心對事物的態(tài)度。可見句式的魅力不可小覷呀!
二、語段改換的假設
文章是由語段構成的,段落層次體現(xiàn)了作者的寫作思路。通過這個思路,讀者可以窺見作品的主題思想。語文教材中的很多篇目,層次布局很有特色,假設改換了,結(jié)果會怎么樣呢?假設刪去一些語段,是否會影響主題的表現(xiàn)?
魯迅的《故鄉(xiāng)》中,“我”回到闊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xiāng),該詳寫“我”到故鄉(xiāng)后的所見所聞,但是作者并沒有這樣寫。母親不經(jīng)意的一句話:“還有閏土……”這便引起“我”的大量回憶:“這時候,我的腦里……”這樣活潑可愛、天真無邪的少年閏土,從他的穿戴、神情可知他家境殷實,也透露了當時舊中國廣大勞苦人民的生活狀況,也還能吃飽穿暖。三十年后又怎樣呢?“先前的紫色的圓臉……”閏土的這幅外貌,體現(xiàn)了舊中國越來越貧窮了。我們再來聽閏土的話:“老爺!……”閏土坐在那里,一動不動,像“石像”一樣。他揀了幾件東西,其中有一副香爐和燭臺……
讀到這里,我讓同學們作了一個假設,把回憶少年閏土的那部分刪去,會怎樣呢?同學們討論一番后,認為去掉后,直接寫中年閏土,就無法表現(xiàn)將近三十年來舊中國農(nóng)民的變化,就不能更好地表現(xiàn)舊中國經(jīng)濟的衰退。討論到這里,我特別強調(diào)要注意閏土的心理變化和思想情感。閏土經(jīng)濟上是貧窮的,但精神上更貧窮,他完全變成了一個麻木的人。
魯迅的《故鄉(xiāng)》還給我們展現(xiàn)了另一個人物“楊二嫂”。楊二嫂年輕時,因她長得美,人人都叫她“豆腐西施”;也因她長得美,她的生意非常好。按理說,將近三十年后,這家豆腐店該更興旺了,她也該成老板了。而現(xiàn)實如何呢?楊二嫂站在那兒,像個“圓規(guī)”似的,冷笑說:“迅哥兒,你闊了……”讀到這里,同學們認識到了舊中國人民的貧困不是哪一個方面的,而是涉及到各個階層。閏土代表廣大農(nóng)民,楊二嫂代表城鎮(zhèn)個體私營者,他們越過越窮,說明了舊中國整個社會經(jīng)濟每況愈下。同樣,三十年后的楊二嫂,不僅經(jīng)濟上貧窮了,而且精神上也變得貧窮了,她變成了一個庸俗、勢利的婦女。
這里我讓同學們作了一個假設,把作者對少年閏土、年輕時的楊二嫂的內(nèi)容刪去后會如何?同學們討論后,認真作了總結(jié)。有同學說:“原文才是《故鄉(xiāng)》題目內(nèi)涵,通過‘故鄉(xiāng)這個窗口,來展現(xiàn)整個舊中國的面貌。”也有一些同學聯(lián)系歷史作了這樣的總結(jié):“舊中國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舊中國人民迎來了民主、平等、自由。但是通過《故鄉(xiāng)》,我們可以看出封建政治制度根本就沒有改變。假設刪去這些語段,《故鄉(xiāng)》的主題內(nèi)涵就不深刻了。”一篇文章反映了一場巨大的社會變革的后果,意義何其深遠。8CC3F3D1-5AFE-4A3A-8FE2-86E060F4E160
文章中的語段通過這樣的改換假設,能夠讓深邃的主題內(nèi)涵明晰了,學生學習也更有興趣了。自然,課堂教學效率也就提高了。
三、情節(jié)改換的假設
學生在學習小說類作品時,不能很好地鑒賞人物的性格,理解小說的主題更是困難。這時候,老師可以假設一些情節(jié)的改換,引導學生去討論,這會讓學生很感興趣,也提高了對小說主題的理解。
《范進中舉》中,當“范進進學回家”后,胡屠戶來把他夸獎了一通,這是范進考得秀才后,他丈人對他的態(tài)度。假設一下,以前的范進,他丈人會怎樣對待他呢?真不敢想象。范進要去參加鄉(xiāng)試,因為沒有錢,去向他丈人借盤纏。胡屠戶不僅沒有借,還把他“罵了一個狗血噴頭”。讀到這里,同學們可以假設一下,范進沒有考中會是怎樣?同學們各抒己見,熱烈地討論,認為如果到此結(jié)束,作品就沒有意義了。當報錄人來了,眾鄰居如何?“有拿雞蛋來的,有……”范進如何?結(jié)果他“歡喜瘋了”。當?shù)氐闹h如何?他也屈尊前來看望范進。假設刪除了這個情節(jié),作品就不能很好地展示社會各個階層的眾生相。
讀到此,同學們再假設一下,范進幾十年的追求實現(xiàn)了,為什么會瘋呢?如果不瘋呢?同學們由課本討論到《儒林外史》這部作品,正是這本諷刺小說的主題,批判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中舉了就意味著要當官了,當官了就意味著要發(fā)財了。屈辱貧窮的生活結(jié)束了,榮華富貴都在眼前了。范進瘋的理由也容易理解了。我們作了這一假設,不但理解了人物形象,而且加深了對作品主題的理解,收到了“一石二鳥”之效,讓枯燥的語言有了趣點。
很多小說的情節(jié)都可以作這樣的改換假設。《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窮得一貧如洗,假設于勒真的像別人傳說的那樣,他成了百萬富翁,那么菲利普一家會怎么樣呢?《孔乙己》結(jié)尾寫孔乙己看來“真的死了”,假設他沒有死,幾年后突然出現(xiàn)在咸亨酒店的門口,結(jié)果會怎么樣呢?《警察與贊美詩》中的蘇比假設沒有站在教堂外受到歌曲的感化而決定悔改,他又會怎么樣呢?這些假設都可以讓學生去想象、聯(lián)想和討論,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想象的思維能力,更能培養(yǎng)學生探究、創(chuàng)新的思維能力。
四、創(chuàng)作背景改換的假設
在課文教學中,學生了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也是理解文章的重要一點,充分利用作品的文學魅力,挖掘文章的寫作背景,是一種樂于學習、增強學習能力的方法,我們也可作一些假設。
在教學《赤壁賦》前,我要求學生查找有關蘇軾的資料及他作《赤壁賦》(包括前后《赤壁賦》)的歷史背景,并讓同學們思考:假設蘇東坡沒有遭受“烏臺詩案”,他會寫出震驚世人的文章嗎?可以肯定地回答,那是不可能的。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洗去了世間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這次經(jīng)歷,讓蘇東坡的才情獲得了升華。這時,偉大的蘇學士才真正的成熟了,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這樣的假設,不但讓學生在查找作家背景時有針對性,而且能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同時語文學習的興趣也更濃了。
李白很有才華,被當時的皇帝看中而成為一個宮廷詩人。但他不愿意成為一個宮廷詩人,不愿意為皇帝歌功頌德,于是被皇帝“賜金還鄉(xiāng)”。李白有了這“賜金”,才能游覽祖國名山大川,才能成為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大詩人。假設李白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他還能寫出《將進酒》《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這樣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詩作嗎?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對于杜甫,同樣可以作這樣的假設。
通過對作者身世或是社會背景的改換假設,能夠更準確地理解作品的內(nèi)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能夠更準確、全面地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
在語文課堂上,不管是“教”還是“學”,都需要及時反饋。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讓“假設”成為語文課堂的一個趣點,能夠增強學生的探究熱情,給學生開拓一片廣闊的天空,提高學生對語言的分辨能力和對文章內(nèi)容的領悟能力,而且能夠讓教師和學生明顯地知道平時學習的優(yōu)勢與不足,讓教師能夠發(fā)掘?qū)W生的潛力,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8CC3F3D1-5AFE-4A3A-8FE2-86E060F4E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