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柳娟
詩歌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三年的語文教學中古詩有70首。但是因為古詩的社會背景、作者與學生有一定的距離感,加之詩歌語言凝練,學生往往難以理解與體會詩歌的情。古詩的教學常常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難以體會詩歌的豐富與精煉。因此,我們要采用恰當的教學方式,拉近學生與詩歌的距離,讓學生與詩歌、與詩人產生共情,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感悟詩歌。情境教學法有助于以上目標的完成。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以下是筆者運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學習《石壕吏》的過程。
一、介紹背景,展現情境,拉近距離
筆者先給學生介紹本詩的寫作背景:唐肅宗乾元元年,為了平定安史之亂,郭子儀等節度使圍攻安慶緒所占領的鄴郡,即將勝利。但第二年的春天發生了逆轉,唐軍全線潰敗,郭子儀退守河陽,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此時從洛陽回華州,途徑新安、石壕、潼關等地,看到征夫怨婦的愁眉苦臉,聽到的是離家出征時的悲凄哭聲。杜甫在這段經歷下,寫出了《石壕吏》。
筆者介紹完背景后,提問:如果你處在這樣的背景中,你有什么感想?學生的回答有:戰爭殘酷、老百姓生活痛苦、同情老百姓等。可見,這個背景的介紹,用語言描繪的情境,對學生融入詩歌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
這首詩歌一開始給學生展現寫作背景是很關鍵的,這個寫作背景把學生帶回到當時的社會環境之中,拉近了學生與詩歌所處社會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與情感。
二、配樂誦讀,音樂渲染情境,初悟情感
筆者首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熟讀詩歌,接著播放三組音樂,這三組音樂風格分別是:舒緩柔和、豪放激昂、低沉悲凄。讓學生選擇一組作為本詩的背景音樂,并闡述理由。大部分學生選擇第三種“低沉悲凄”的音樂作為配樂,也有部分學生選擇第二組音樂,極少數學生選擇第一組音樂。然后我分別播放這三組音樂,學生朗讀詩歌,大家一致認為選擇第三組音樂會更合適。最后提問:經過這么多的朗讀,你體會到作者想表達什么?學生的回答集中有以下幾種:老百姓在戰爭中經歷著生離死別;老百姓在戰爭中生活貧困艱苦,被逼無奈應征;作者對百姓在戰爭中的悲慘生活深表同情。
朗讀肯定是詩歌教學的重點,配樂朗讀就是為了渲染一種契合詩歌內容與情感的氛圍。在這樣的音樂情境渲染下,學生容易找到與詩人、與詩歌本身的共鳴。這個環節注重的是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但很顯然只是配樂朗讀這個情境設置,不能讓學生深入理解與體會詩歌的主題。
三、補充對話,演繹情境,再悟情感
以上兩個環節的學習是一個鋪墊,下面深入詩歌的內容,進一步感悟作者的情感。在《石壕吏》這首詩歌中,“吏”是主角,但是對他沒有多少的描寫,文中只有“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這樣簡單的兩句話。詩歌大部分是“婦”致詞的內容。這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創設情境的機會。
筆者首先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就是補充“吏”與“婦”的對話。
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婦: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婦:室中更無人。
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婦:惟有乳下孫。
吏: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婦: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吏: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婦: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學生完成以后,筆者選擇了一個學生的答案與學生一起進行分析。
吏:①家里有沒有男人?
婦: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吏:②還有人嗎?
婦:室中更無人。
吏:③不是有個孫子嗎?
婦:惟有乳下孫。
吏:④孫子的媽媽呢?
婦: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吏:⑤老翁呢?
婦: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從這位學生的作答,可以看出一些問題:1. ③⑤吏的提問有不合邏輯的地方,吏不知有孫子與老翁。2. 這位學生的語言用的是現代漢語,能否嘗試用文言文的形式去表達。
學生進行修改討論,最后確定“吏”與“婦”的對話如下:
吏:①汝家有男丁否?
婦: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吏:②還有他人否?
婦:室中更無人。
吏:③其真無人耶?
婦:惟有乳下孫。
吏:④孫母現何在?
婦: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吏:⑤汝家必征一人。
婦: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學生兩人為一組進行對話表演,在對話中注意要表現“吏”的怒與“婦”的苦。
請一組學生上臺表演對話,其他學生對這組學生的表演進行評價,評價的標準在于語氣與情感是否恰當。
筆者提問:詩人為什么要明寫“婦”,暗寫“吏”?學生思考回答。筆者這一提問的目的在于引出詩人思想上的矛盾。詩人憎恨統治者壓迫人民的行為,但這是關系到國家與民族安危的平叛之戰,人們應當為此做出犧牲。因此,詩人贊揚老婦勇于承擔苦難的精神,只是含蓄地揭露了統治階級爪牙的殘暴。至此,學生對詩人感情的理解應該深了一層。3E8F2EEA-38EE-4E7D-9CEE-5A4D1C0E46D2
用表演的形式去再現情境,讓學生有了一點的感同身受,更能理解吏的怒、婦的苦、詩人思想上的矛盾。這個環節關注的是學生分析能力的提高。
四、展開想象,再現情境,深悟情感
詩歌語言的特點是凝煉,精簡的文字表達著豐富的意蘊。本詩也是一樣,語言精煉。就是因為語言的精煉,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例如:暮投石壕村。這么簡潔的話,我們就可以補白很多內容。“暮”是指怎樣的傍晚,“投”如何投,快還是慢,“石壕村”是個怎樣的村子,還有是誰投。這其中就涉及到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
筆者先讓學生想象《石壕吏》整首詩歌的畫面,看看在哪些地方可以加入怎樣的描寫,然后在小組內分享交流。最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作業:把自己想象成詩人,用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把本詩寫成一篇現代文。
筆者批改完學生的作業后,發現一些學生有對內容理解上的偏差,例如:老翁不是逾墻走,與老婦同去開門;“如聞泣幽咽”是誰哭;“獨與老翁別”是誰與老翁別;對人物的神情描寫得不恰當等。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與學生教學了分析交流,學生再去修改。
以下是寫得比較合理的文章:
石壕吏
初二7班 羅銀枝
夜幕降臨,晚風呼嘯吹過,我不由得打了個寒噤,雙手抱緊了自己。“得趕緊找個地方安頓下來。”我心里暗自說道。在小路上四處尋覓,未見哪里有旅店,突然看見一個亮燈的房子,顧不得太多,便走了上去。“叩叩叩”我輕敲了幾聲,不久,一個頭發斑白、身材佝僂的老婦人前來開了門問道:“有何事嗎?”我說:“我趕路到此時天色已晚,不知能否借住一晚?”“進來吧!”她敞開門迎我進去。我和老夫人一起來到了屋子里。原來屋子里還有個老翁,我與他們一同坐在火爐旁,閑聊了幾句。“轟”的一聲大門突然被踹開,一個帶刀的黑臉大漢闖了進來。“這家的人呢?快出來!”大漢不耐煩地喊道,老婦人慌忙地迎了上去,強笑著說:“官老爺是您啊!真是有失遠迎,不知您大晚上來有何急事呢?”我也正準備從屋子里走出來,但余光一掃,老翁矮瘦的身影正偷偷摸摸地從后門溜了出去,我正疑惑著,就聽到那黑臉大漢沖我喊道:“你在那干嘛呢?還不趕緊過來!”我走到老婦身邊,那大漢又問我:“你是這家的人嗎?以前怎么從沒見過你?”我擺擺手說:“不不不,我只是在此借宿一晚。”那大漢聽了,把頭轉向老婦說:“你家里的男丁呢,快讓他們出來!”老婦聲音有些哆嗦:“我那三個兒子都在守邊關,前些日子一個兒子來信,說其他兩個兄弟都戰死了……”說著便痛哭了起來。那大漢皺了皺眉又問:“沒有別的男丁了嗎?”“沒有了,家中只有一個還在吃奶的孫子。”老婦答道。大漢不住地追問道:“那你孫子的母親呢?”“因為有孫子在,他的母親也還沒再嫁,但家里太窮了,她連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沒有。”老婦低著頭悲泣道。“那就讓他的母親去征兵吧,快叫她出來!”大漢話音剛落,只見老婦人顫顫巍巍地跪在大漢面前,哀求著說:“官老爺,我家孫子還小,不能離開母親啊!你帶我走吧,雖然我這個老婦人沒多大的力氣,但我可以給官兵們做飯啊,你就帶我去吧!”那大漢昂起頭像在思考著,最后才緩緩說:“那就這樣吧!”話畢,他一甩衣袖,轉身離開了。
我扶著老婦人從地上起來,她一抹淚水,轉頭對我說:“走吧,我帶你去你的房間吧!”來到房間,老婦人就離開了。我心情復雜地躺在床上,困意像是被驅散了,翻來覆去睡不著,耳畔卻總傳來幽怨的啜泣聲,該是孫母的哭泣吧!我一夜無眠,天亮后,收拾好行李將要離開,只有那矮瘦的老翁獨自坐在椅子上嘆息。我不知該對老翁說什么,只能說:“我告辭了,感謝你們昨晚的招待。”他點點頭,一雙淚眼目送我離開。
在這個環節中,筆者通過讓學生展開想象,用第一人稱的角度,再現情境,讓學生深入理解內容與人物的情感以及作者的思想。這個環節關注的是學生的分析能力與寫作能力的訓練。
筆者通過介紹背景、配樂朗讀、補充對話、寫作等方式從多方面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詩歌、詩人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容與情感,同時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分析能力與寫作能力,也為學生學習古詩提供了一種有趣的、有意義的模式。3E8F2EEA-38EE-4E7D-9CEE-5A4D1C0E46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