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藝君
初中生物新課標強調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關注演繹與講解,還要充分重視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參與學習實踐的機會。基于這一要求,“探究性學習”逐漸成為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有效方法。探究性學習的有效組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以往被動、機械的學習方式中存在的缺陷。從實際情況來看,盡管教師已逐步認識到探究性學習的意義,并且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進行了一些積極的嘗試,但在日常教學中依然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因此,初中生物教師應進一步探索生物課程與探究性學習之間的聯系,并不斷總結教學活動組織經驗。通過這一過程,能夠逐步使初中生物教學得到優化,從而促進學生生物素養的發展。
一、初中生物探究性學習組織原則
為了使探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更加順利,需要在教學中遵循一些科學的原則。具體來講,這些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主體性。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究性學習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給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探究機會,其主要目的是充分發揮出學生的能動性。為了落實這一目標,需要在教學中遵循主體性原則。利用這一原則,可以逐漸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
第二,指導性。盡管探究性學習十分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但這并不意味著反對教師的干預。相反,教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承擔著幫助學生的任務,所以探究性學習必然是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的。因此,教師在探究性學習組織過程中應遵循指導性原則,以此來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利用這種方式,能夠使探究性學習過程更加有的放矢。
第三,激勵性。毋庸置疑,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及學習信心會對最終的探究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尤其是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注意力往往難以長久維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有意識地遵循激勵性原則,利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更加積極的評價與反饋。通過恰當的激勵,能夠有效維持學生對學習活動的熱情以及關注度。
第四,適度性。教師應該明白,探究性學習只是當前有效的學習活動組織方法之一。也就是說,在初中生物教學中,不能完全用探究性學習代替其他學習方式,也應避免用學生的探究取代教師的講解。因此,教師要遵循適度性原則,準確把握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時機。只有這樣,才能使探究性學習的組織效果最大化。
二、初中生物探究性學習組織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意識
探究性學習的起點是產生強烈的探究意識,而探究意識通常是在特定的環境當中形成的。基于此,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嘗試創設豐富且具有趣味性的情境。相對于平鋪直敘的教學過程,課堂情境能夠以更加生動的方式引出所學內容,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這一過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探究意愿,從而使學生逐步產生積極的學習狀態。
比如教學《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時,根據本課內容,我在教學中利用一段視頻創設了情境。具體來講,這是一段與動物行為有關的視頻。在視頻中展示了不同動物的防御、攻擊、繁殖和覓食等多種行為。利用這些形態各異的動物,有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之后,我鼓勵學生結合視頻內容進行了初步的思考,想一想動物的各種行為中,哪些是與生俱來的,哪些是經過后天的學習才能形成的。利用這種方式,不但優化了課堂的學習氛圍,而且更加自然地引出了本課的學習內容。
(二)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問題是探究性學習活動的中心,對探究性學習活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以問題為線索,可以避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盲目性的行為,從而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因此,教師應準確把握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基礎,并據此設計課堂問題,以此來啟發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進而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進行新知識的建構。
比如教學《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時,為了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探究,我結合本課內容設計了以下問題:(1) 呼吸系統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整個呼吸道的順序是怎樣的?(2) 呼吸系統中有哪些主要的器官?其作用是什么?(3) 為什么呼吸道中的氣流是通暢的?(4) 呼吸道對空氣進行處理之后,是否能夠徹底消除空氣當中的有害物質?結合問題,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了自主性的探究。同時,考慮到學生的學習思路有時會存在局限性。所以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我還組織學生進行了合作交流。學生在合作中分享了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并且提出了自己存在的疑問。通過互動交流,學生逐漸對課內所學知識產生了更加準確的理解,并且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由此可見,在探究性學習中,利用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與探究是極為重要的。
(三)組織實驗,提升探究質量
從學科特點來看,一些生物知識具有比較明顯的抽象性。基于這一特點,實驗無疑是學生探究生物知識的重要渠道。利用實驗,可以使學生剝開生物知識的表象,了解生物知識的本質特征。同時,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可以經歷猜想、觀察、設計方案、動手操作等不同環節,從而保障探究過程的完整性。通過這一過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探究質量,從而全面發展學生的生物素養。
比如教學《真菌》時,在本課教學中,我組織學生進行了《觀察酵母菌》的實驗。在進行實驗之前,學生首先初步了解了本課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學生明確了本次實驗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酵母菌的形態與結構”。然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驗設想選擇了吸水紙、蓋玻片、酵母菌培養液、稀釋的碘液、載玻片等實驗材料。接著,各實驗小組在討論后設計了詳細的實驗步驟。此外,我展示了細菌和植物細胞的圖片。學生在實驗中除了要認真觀察酵母菌的結構之外,還要進行對比思考,明確酵母菌和細菌、植物細胞相比有哪些不同。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對酵母菌的結構、營養方式等特點有了較為準確的了解。同時,借助實驗,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等素質得到了一定的鍛煉。
(四)尊重差異,進行分層指導
探究性學習強調面向全體學生,其目的是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從認知的發展規律來看,學生的成長軌跡并不是同步的,而是會逐漸突顯出比較明顯的差異。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應避免過于追求探究活動的統一性,而是需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對學生進行分層指導。這樣能夠在探究性學習組織過程中兼顧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32AC4C1D-F289-412F-9B82-CCDADA02064C
通常來講,在分層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全面了解學生,對學生進行恰當的分層。除了學習基礎以外,學習習慣、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因素均會對探究活動產生影響。因此,教師要從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學生,并根據學生的綜合水平將其劃分為不同的層級。第二,提供差異化的探究任務。教師要對探究性學習任務的難度進行適當的分層,并讓學生結合自身水平選擇要完成的任務。同時,要鼓勵學生適當完成一些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在完成探究任務時,教師要對任務的目標、要求、完成時間等內容進行分層。第三,動態調整。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隨著探究性學習的不斷進行發生改變。因此,教師應準確把握學生的變化,并對分層指導的方式作出適當的調整。總之,在探究性學習中,分層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是極為重要的。
(五)注重實踐,拓寬探究范圍
實踐性是生物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從教學內容來看,生物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十分密切。因此,在探究性學習組織過程中,要避免將探究活動局限于課內,而是需要布置一些實踐性的探究任務。這不但可以拓寬探究活動的范圍,而且可以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使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當中,從而幫助學生了解生物知識的現實意義。
比如教學《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時,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初步了解了合理營養的方法,明確了營養均衡以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完成本課學習之后,我布置了一個課外實踐任務。在這次實踐中,學生首先需要自主選擇恰當的途徑進行調查,總結本地的飲食習慣。之后,要觀察自己家的一次三餐,思考營養搭配是否均衡。最后,要設計一份符合本地飲食習慣,且能夠保障食品安全以及經濟實惠的食譜。利用這個任務,不但鞏固了課內所學知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飲食習慣,從而真正發揮出所學生物知識的價值。
(六)完善評價,實現提質增效
評價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所以評價的有效性直接關系著最終的教學效果。由于探究性學習對初中生物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師也需要對評價環節作出相應的調整。只有這樣,才能通過恰當的評價實現提質增效。
一方面,要注意評價中的主體多元化。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應體現在教學全過程中。所以在評價環節,除了教師的點評之外,還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自主評價,從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想法。另一方面,要拓寬評價的內容。教師應避免過于重視學生對知識理解的準確性,而是要重點關注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比如探究中的合作意識、思維發散性和學習態度等。
綜上,探究性學習日益成為當前初中生物教學中至關重要的學習活動組織模式。因此,教師應準確把握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流程,并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設計具體的教學策略。同時,教師還應密切關注探究性學習開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以便及時加以解決。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形成更加科學的教學經驗,從而循序漸進地促進探究性學習質量的提高。32AC4C1D-F289-412F-9B82-CCDADA0206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