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環
語文是初中的重要學科,也是中考必考內容,受到學校、教師及學生的重視,該學科所涵蓋的內容較多,且其中諸多知識要求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內涵,而這也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讀思達”教學法細化了教學過程,將其分成三個步驟,即為閱讀、表達與思考,三者緊密聯系且層層遞進,能夠提升語文教學效果。該教學法與初中語文的特點契合,同時也能夠滿足新課改的要求,可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及表達實現全面發展核心素養的目的,因此筆者于下文中對“讀思達”教學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展開探討。
一、“讀思達”教學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的作用
(一)能夠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
要想確保教學活動的開展能夠起到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初中語文教師就必須要改變傳統應試教學理念,即教師強制灌輸、學生被動接受。“讀思達”教學法能夠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出來,所有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均圍繞著學生完成,不僅能夠保證教學活動更加符合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使其積極性提升。通過“讀思達”教學法的應用能夠將課堂主動權歸還給學生,其自主學習能力增強,保證教學更加高效,進而確保教學效果。
(二)能夠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及方法
初中階段學生的心智處于發展時期,因此在該階段做好對其思考習慣及方法的培養極為重要。初中生缺少社會閱歷,沒有形成系統化思想,導致其過于依賴家長與教師,而將“讀思達”教學法應用于語文教學中則能夠幫助學生通過閱讀學會獨立思考,能夠掌握正確的思考習慣及方法,其主動性提升,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涵及主題思想,對其今后學習語文知識打下良好基礎。
(三)能夠強化學生的學習執行力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其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出的要求也在提高,要求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要做到教學結合實踐,應轉變傳統的應試語文教學,將課堂上所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最終達到提升語文教學效果的目的。就實質而言,教育的一個目標是能夠使學生在進入社會后可更好地生活及工作,而“讀思達”教學法則能夠起到這一效果。這種教學方法不會像傳統教學方法一樣關注表層的應試教育,即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更為關注對學生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培養,其通過三個方面(即閱讀、思考與表達)使學生的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提升,進而使其學習執行力增強。
二、目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不足
(一)缺少拓展延伸性
就目前初中所使用的語文教材來看,其含有很多名著的章節或者片段,這些內容經過時間的考驗,意義深刻且十分經典,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其結構安排、遣詞造句等值得學生學習與借鑒,其所含有的積極且正面的人生態度則值得學生學習;另外這些名著含有古今中外的諸多知識與風土人情,學生可通過閱讀來學習,能夠拓展其知識面,對其今后的寫作等均有很大幫助。但目前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往往只對課本的內容進行講述,而沒有展開拓展延伸,無法滿足學生對深入閱讀的要求,導致其興趣減弱。此外由于缺少教學資源,會導致學生學習的知識過于片面,與新課改提出的要求不符,無法達到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作用。
(二)無法做到學以致用
就實際情況來看,語文教學中的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是一個整體,能夠發揮互相促進的效果,通過閱讀能夠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可使其學習文章作者的創作手法、寫作技巧、表達方式等,能夠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但在實際教學實踐期間,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卻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認為閱讀與寫作是兩個單獨的個體,而這是分割且沒有聯系的,同時還認為閱讀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與閱讀技巧,而沒有做到帶動寫作教學。
(三)缺少開拓創新
目前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方法多為要求學生記憶知識點,該情況與語文這門學科中具有很多要求學生背誦的內容及文章的特點相符。但相當一部分教師因為應試教育影響,再加上課堂時間有限,為了保證能夠向學生傳授更多知識及內容,其往往會要求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相應的知識,該情況導致雖然學生雖然能夠熟練地背誦出來,但持續時間往往較短,很容易遺忘,且無法達到全面理解的效果。這部分教師缺少開拓創新,長期采取這種教學方法還會對學生的語文知識學習興趣造成打擊,無法激發學生的潛能,最終會對教學效果產生不良影響,更加無法做到全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作用。
三、“讀思達”教學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一)培養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
初中是一個特殊階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該階段學生的知識儲備會直接影響到其今后的學習,對于初中生而言,其知識獲取主要通過閱讀來完成,閱讀質量越高,則其知識儲備也就越豐富,其學習能力提升的程度也就越大。就實際情況來看,學生的閱讀能力會對其學習效果及效率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初中語文教師需要重點培養并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新課改指出,在學習語文課程期間,學生不僅需要掌握語文的基礎知識,同時還要掌握語文的學習技能及方法,如此方能夠做好儲備知識的積累,進而達到提升核心素養的目的。而無論是基礎知識還是學習技能及方法,都能夠通過閱讀實現。就目前情況來看,新版教材有了很大改變,其不僅具有美感,同時還深化了內涵,但這也造成教材知識的獲取及學習難度提升。在這種背景下,學生必須要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通過反復閱讀文本內容鞏固基礎知識,進而提升學習能力與自身的知識儲備。以七年級下冊《社戲》為例,其屬于第四單元內容,該單元的所有文章均和民俗有著密切關系,由于不同區域的民俗差異較大,導致有些民俗學生理解起來存在一定難度,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需要對知識記憶進行弱化,同時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及提升進行加強,確保閱讀期間學生能夠抓住文章中的關鍵信息,進而達到積累知識的目的。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可閱讀一些經典讀本與名著,提升其文化素養及閱讀技巧。
(二)鼓勵學生思考,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進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想幫助學生建立語文思維,教師需要通過多種措施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且要保證思考的質量,思考的內容主要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思考文章中的問題與疑點,能夠做到讀懂文章;另一方面是思考文章的內涵,能夠深化理解。在學習語文知識期間,只有深入思考閱讀內容與教師傳授的內容,方可真正實現內化知識,并將其轉變成自身的能力。所以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歸納所學知識并對其進行思考,確保其通過思考掌握文章的難點與重點,最終起到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就初中生的實際情況來看,其具有很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欲,結合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這種方法能夠提升學生的思考質量,更加認真且細心。以九年級上冊《敬業與樂業》這篇課文為例,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生長環境提出一些與生活實際相符的問題,如:一個有業的人若是厭業會發生什么?一個家庭的人如果都無業會怎樣?學生要如何敬業與樂業?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逐漸加深思考,使其做到思維發散,讓思考更加透徹。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豐富閱讀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整理閱讀資料。在這一理念下,初中語文學科可以從學生的思維能力著手,確保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可持續性發展。初中語文教師可以以學促教,全面改善學生的語文學習行為與思維習慣,由此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利用“讀思達”教學法,將閱讀、思考進行有效的連接,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對所閱讀的文章加以思考,讓學生養成思考的良好習慣。
(三)提升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就本質而言,表達是一個外化思維的過程,同時也是語文素養的體現,學生要想使他人能夠了解自身的想法,就必須要利用文字、語言乃至圖片、動作等形式將其表達出來。而表達也是對所學知識的一種運用,能夠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展期間,初中語文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措施:一種是提升表達知識能力。對課本中知識的認知能夠體現出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若學生可采取語言的形式將教師傳授的知識有條理地表達出來,則表明其已經實現了知識的基本掌握。在學生表達期間,教師需要加以留意,僅做到重復教師的話語是不夠的,還要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重新組織,同時將自身的想法融入其中,實現知識內化。另一種是提升表達情感能力。除了表達知識外,教師還應該注重學生的情感表達,需要采取多種措施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讓其能夠和文本實現情感共鳴,可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并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在學習九年級上冊《故鄉》這一課時,該課文的切入方式為倒敘,同時于文章的中間部分加入了兒時故事,使得文章主題更為突出。在學習這篇文章時,一些學生往往無法完成內化作者思想,此時教師應該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通過自身所經歷的真實事件進行感受,進一步了解文章的情感,然后為學生介紹文章寫作的背景與作者的經歷,將更深層次的情感揭露出來。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不僅要將基礎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還要加強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尤其要強化培養其閱讀、思考及表達等能力,如此方可夯實學生的基礎,保證其后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開展,并使之效果進一步提升。筆者于上文中提出了一些“讀思達”教學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措施,不足之處望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