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精華
在當下的教學中,大部分的教師都會把在課堂上沒有完成的練習來作為課后的實踐作業,或者是使用練習冊等資料來作為實踐作業讓學生完成,但這些形式的作業對于學生本身來講沒有針對性。所以教師要做到對課后的實踐作業進行合理化的設計,從而方便學生去對所學習到的知識進行鞏固、培養自身在學習方面的能力。本文將分為三部分進行,希望可以通過本文的探討,能夠為教師在作業設計方面提供較好的策略,也能夠去減輕學生在學習方面的負擔,提升其學習水平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等,并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一、提升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的意義
提升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的意義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機會在熟悉的環境里來進行學習,從而去理解、掌握和應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第二方面,科學化、合理化的數學作業設計內容能夠讓小學數學教師“開發”出更加適合低年級的課后作業、實踐作業等,同時也能夠去自我總結一些規律和方法以及提升自己的經驗,從而為其今后的教學提供更加優異、全面的“服務”;第三方面,課后的數學作業一般情況下采用的是較為形象化、直觀化的事物來吸引處在這個階段的學生的注意力,這樣能夠在無形之間增加師生群體之間的友好互動,方便教師可以更好地進行教學,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
二、目前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方面中所存在的問題
1. 數學作業設計中的內容類型單一
目前,在小學各個科目的作業設計中都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創新題少、仿題過多,而這會嚴重地影響學生自身的創新思維能力,使其不能夠進行有效的鍛煉。學生在面對這種類型的數學題時會覺得非常簡單,便會走馬觀花似地去完成教師所布置的課后作業,因此也就不能達到鞏固課堂上所學知識的目的。而且不難發現,在課后的數學實踐作業中關于純計算類型的題較多,而那些應用類型的題較少,因此這也反映了數學知識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實際性應用,依舊還只是停留在“表面”這一層。
2. 數學作業設計中的內容較為枯燥
就像前文所提到的關于各科目中共同存在的問題——創新題少、仿題多,所以其實不難發現課后的數學實踐作業中的內容是較為枯燥的。作業內容的類型單一,學生在面對這樣的數學題時大腦中往往都是運用同一種應對機制,因此根本不會鍛煉到他們自身的能力,這對于他們來講是不利的,所以數學作業的內容枯燥乏味是會影響學生自身發展的。因此,在進行作業內容設計的時候,需要更加關注這一點。
3. 數學作業設計中的內容如出一轍
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在興趣愛好、性格、自身能力、思考方式等其它方面里都有著不一樣的特點,但是如出一轍的作業內容從根本上講就是沒有尊重學生個體的發展差異,而且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講也沒有對其產生積極的作用,這對于極大部分的學生來講是會影響其在學習數學時的自信心的。
4. 數學作業設計的內容不符合實際情況
從數學這個科目的本質來講,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十分密切,它來源于生活,且應用于生活。但是從作業設計內容看,明顯這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實際情況是不符的、脫節的,也能看出是沒有把數學這個學科的本質作為設計內容的切入點來進行的,這也使得數學知識的應用變成了“坐而論道”,這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是極其不匹配的,而且對學生自身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是不利的,就個人觀點來看,這屬于教學的“大忌”。
三、提升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的方法
1. 課后的實踐作業要與日常生活密切結合
就如前文所闡述的一樣,數學來源于生活。學好數學、應用所學到的數學方面的知識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在生活方面的問題,所以在課后的數學作業設計中教師要做到把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案例進行聯系?;诖?,學生在自我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以及關于數學的思維能力都可以得到一定的鍛煉。
就以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課本中的“長度單位”這一章為例,在上課之前可以讓學生準備一些身邊便于進行測量的物體,如自己的模型玩具、橡皮、鉛筆、筷子等,讓學生在課堂上感覺到自己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是相關的,并且通過自己的測量就能夠知道它們的長度。在課后的實踐作業設計中就可以這樣安排——讓學生與家長或者自己的小伙伴對物體進行測量,他們參與到測量的過程之中,更能夠加深對長度單位的理解。
2. 作業設計的內容要具有游戲化的特點
由于處在這個時期的學生年齡還小,也比較愛玩,所以教師應該以這一特點進行切入,再結合教材中具有趣味性的知識或案例來進行教學。比如說可以把課后的實踐作業變成家長與孩子們之間的親子游戲,讓家長發出對孩子們已經所學習知識的疑問。這時學生為了“表現自己”就會積極地去回答,這樣不僅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了回復,還增加了家長與孩子們之間的互動。
就以“認識人民幣”這一節知識作為例子來闡述的話,家長可以讓孩子們幫忙購買家里所用的小件物品,告訴他們其售賣的價格,最后讓他們選擇所要使用的鈔票面值,幫助他們加深了解。數學是來源于生活的,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應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夠讓他們快速地成長。
3. 作業設計的內容要具有開放性的特點
數學這一學科是小學階段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它能夠讓學生激發出在解題方面的思維能力以及提升探究問題的思考能力等。對數學題進行解答的過程是一個思維發散性的過程,因此從根本上來講,數學問題是沒有固定的解題方式的,學生在進行解題的時候,要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思考,從而獲得正確的答案,這樣的解題模式才是真正利于學生的。但是從目前的作業設計內容來看,幾乎所有類型的題目都可以用固定模式的解題步驟來得到最后的答案,甚至大多數的教師在課堂上講題的時候也是套用模板來進行的。所以,不只是課后作業設計的內容,還有教師的教學觀念,都要進行改變,要讓這兩者都具有開放性的特點。課后作業設計的內容具有開放性,能夠充分地幫助學生激發、鍛煉自身所擁有的想象能力以及思維思考能力,同時也能夠調動其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等。
教師可以把數學知識中所蘊含的潛在因素“開發”出來,接著合理化地、靈活地設計課后的一些開放性作業來鍛煉學生的思維。同時,教師加強課堂上的練習以及課后作業內容的開放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展開創新的“翅膀”,直接影響他們對于數學知識的應用,這樣不僅激發了他們對于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還使得他們自身的創新能力以及在實踐方面的意識得到提升和鍛煉,這也可以讓學生在知識的應用方面變得更加的靈活化。
依舊以人教版本的小學數學課本來作為例子,在三年級上冊的教材中有“長方形周長”這一章,教師在課堂上進行講解的時候,盡量不要按照以往的教學套路來進行,要盡可能地使自己的教學內容具有開放性,比如說可以讓學生在腦海中自我回想所見過的長方體物件,然后再結合教材中的基礎知識點內容來進行講解。在課后的數學作業設計里就可以這樣去布置——找出身邊相同的、一定數量的小正方形(可以用小紙片代替),同時量出它們的邊長,然后再把它們拼成自己喜歡的長方形,最后算出自己所拼成長方形的周長。在學生拼成不同長方形的過程中,他們會發現自己用不同方式所拼出來的長方形周長是不一樣的,在這個過程里,學生就能鞏固自己對長方形中關于長、寬知識點的了解,這樣能更加提升他們在這一知識點上的解題能力,慢慢地讓他們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如何去解決問題,進而培養其在面對問題時能夠進行全方面分析的能力。
4. 作業設計的內容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化
新課程改革中提到關于教學的宗旨就是——要讓不同特點的學生都能夠在數學這一門學科上獲得不同方向和程度的發展,所以根據這一目標,我們要在數學作業的內容中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化發展來進行設計。處在這個時期的小學生,由于自身的部分原因會使得自己在學習的時候思想不集中,同時在面對學習以及接受新知識方面的能力偏弱,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對這些學生進行格外的關注,通過關注他們的現狀,發現他們所面臨的問題,接著對其進行解決,最后重點關注他們在生活方面,讓他們慢慢地走出自己的心理陰影、走出舒適圈,實現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的目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既要去關注班級里表現優秀的學生,還要去了解后進生的現狀,找出他們處于這種現狀的原因并進行解決。因此在數學作業的內容設計里要表現出層次性,可以根據自己所教授的學生有著不同等級的學習能力來設計不同難易程度的作業內容,做到“具體學生具體對待”,盡量為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都創建適合他們自我發展的平臺。
5. 教師要對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給出有效的評價
處在這個時期的學生非常希望能夠得到他人的贊美,尤其是在自己付出了努力后,因此學生非??释约耗軌虻玫浇處煂τ谧约核瓿勺鳂I的贊美,所以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評價。其實教師對于作業的評價也屬于實踐作業中的一部分,它對實踐作業起著質量把控以及引導的作用,更是讓學生完成所布置作業的重要手段。關于作業的評價教師需要做到確保目的、落實內容等,更要去考慮要應用哪一種類型的方式來進行。實踐性的教學活動中,每一位學生從中所得到的“成果”也是不盡相同的,在這個時候,教師要把重點放在學生是否體驗了活動內容的整個過程,更要關注他們是否在這個過程中對所面對的問題進行了解決,并且有沒有學到更好的學習方法、有沒有讓自身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依據這些方面的內容來對他們進行有效的評價。學生會從教師所給的評價中獲得學習知識的“能量”,進而對自身的能力進行完善。
總的來說,在當下的教育模式里,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對數學作業的設計,并且要依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和數學科目的特點對作業的內容進行“設計”。需要注意的是,作業的內容必須要被學生所“喜愛”,這需要老師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進行總結和改進,從而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興趣、發現其所蘊含的魅力,并真正“喜歡”上它,讓他們能夠在日常的生活中使用自己所學習到的數學知識,并用數學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生活。